“两地”“两高”背景下重庆市产城融合发展研究

    詹懿

    摘 要:产城融合是一个城市进入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良性发展状态。分析了重庆市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创新能力、优化城市布局等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推进重庆市产城融合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重庆市;产城融合;城市功能;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2-0079-03

    产城融合是指,在综合考虑城市承载力与产业空间结构以及可持续发展基础上,通过城市与产业的有序发展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城市服务水平,形成城市功能优化与产业发展协同共进与良性互动的科学动态过程[1]。产城融合发展是解决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不一致而导致的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的重要路径,是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是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着力点,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抓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体现。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实体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区域和城市发展的硬实力;有利于集聚各类高端要素资源,以需求的规模化促进城市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和人文环境,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有利于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化设施配套,提升居民生活指数。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在参加重庆市代表团审议时,要求重庆市在加快建设“两地”的基础上,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两地”“两高”目标的核心在于为重庆市民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和生产生活配套,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通过产城融合发展,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的高品质生活提供收入保障,以城市品质的提升为人民的高品质生活提供服务保障,实现“产业发展—要素集聚—社会分工深化—城市功能提升—高端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产业环境优化—高端产业集聚—城市功能优化—城市文化形成—创新能力提升”的产城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可以为重庆市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企业要素环境和产业发展环境,为广大市民的高品质生活提供稳定可观的收入和完善的城市配套和人文环境,增强重庆市经济发展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一、重庆市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重庆市产城融合发展现状

    1.产业能级进一步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支撑能力增强

    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 363.19亿元,比上年增长6.0%。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1 378.27亿元,占重庆市产业增加总值的6.8%,同比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8 328.79亿元,占重庆市产业增加总值的40.9%,同比增长3.0%;第三产业增加值10 656.13亿元,占重庆市产业增加总值的52.3%,同比增长9.1%[2],增幅最大。2018年,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8∶40.9∶52.3。产业总量的增加对重庆市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和要素集聚载体。随着近年来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1%,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2.9%和18.0%。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分别增长22.2%、10.0%、6.5%和13.4%。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0.9%,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1%;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0.7%,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39.7%。新产品产量实现较快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33.0%,智能手机增长59.4%,液晶顯示屏增长56.2%,工业机器人增长68.8%,风力发电机组增长45.2%,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增长74.1%[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和发展为重庆市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产业支撑,也为重庆市高端要素的集聚提供了产业载体,有利于高质量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2.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逐步成为推动产城融合发展重要力量

    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城市配套能力提升。2017年,重庆市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 659.12亿元,投资总量略低于2016年的5 660.87亿元,但是在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城市公共交通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改善民生和生态环境领域的投资明显增加。2017年,重庆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为95.4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05平方米,轻轨通车里程264公里,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助于提升重庆的城市配套能力,提升居民生活指数水平。二是城市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城市的智慧程度和便利化水平提升。2018年,全市电话用户4 239.69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3 650.73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18.7部/百人,基本实现每人一部手机。互联网用户4 317.82万户,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不含WiFi用户)3 043.98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 273.84万户;手机上网用户2 851.55万户,增长7.9%[4]。可见,重庆市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全市的信息化水平得到很大提升,这将有助于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合作,降低交易成本。

    3.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步成为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是人口集聚能力增强,人口规模逐年增大。2018年,重庆市全市常住人口3 101.79万人,比上年增加26.6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 031.59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50%,比上年提高1.42个百分点。2018年外出市外人口479.29万人,市外外来人口177.44万人,而2017年重庆市全年外出市外人口482.31万人,市外外来人口167.65万人[5],说明重庆市产业发展情况和城市配套能力逐步增强,对人口的集聚能力逐步增强。二是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口与产业互动发展条件初步具备。2017年,重庆市0—14岁的人口数为518.7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87%;14—65岁的人口数为2 149.8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9.91%;65岁以上的人口数为406.5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22%。总抚养比为43.04%[6],这样的年龄结构有助于产业的发展。2017年,重庆市就业人口为1 714.55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最多,其次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777.99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45.4%,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461.68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26.9%,人员总数基本保持不变;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474.88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27.7%,人员总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口及其构成与三次产业的产值总量和结构比例基本一致,基本实现了“人随产走,以产调人”的产城互动发展模式。

    (二)重庆市产城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发展总量不大、质量不高,要素集聚能力有待增强

    工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增长潜力和财富创造能力的主要来源,工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水平和要素集聚能力。2017年,重庆市工业总产值为21 173亿元,出现了重庆市直辖以来工业总产值的首次下降,甚至低于2015年的水平。2017年,全市工业企业的利税总额为2 474亿元,比2016年低290.6亿元;全市总人口为3 389.82万人,比2016年低2.29万人。说明工业作为整个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产值的下降削弱了全市的人口集聚能力和财富创造能力,并削弱了其他要素的集聚能力。

    2.要素支撑能力不强,产业转型升级不足

    一是创新投入不足。2017年,重庆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投入强度1.8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13%。2017年,重庆市研究与发展(R&D)内部经费支出为364.63亿元,位居西部第三,但是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仅为15.76亿元,位居西部第四,企业创新投入还有待提高。二是创新资源不足。2017年,重庆市有研究與开发机构31个,仅占周边四川省的18.34%,有R&D人员合计5 954人,仅占四川省的14.95%;有高等院校65所,其中R&D人员合计25 494人,均远低于周边的四川、湖北、湖南等省份。三是创新能力不强。2017年,重庆市国内三种专利授权数为34 780件,排名西部第二,但是发明专利仅有6 138件,排名西部第三,低于陕西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3.城市布局有待优化,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城市布局与一个城市的功能分区与未来发展紧密相关,优化城市布局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的发展环境、促进优势资源的集聚发展,而且可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重庆市主城位于铜锣山、燕尾山、中梁山“三山”以及长江和嘉陵江“两江”之间,桥梁和隧道是整个城市交通的重要瓶颈。但由于目前重庆市还缺乏关于专业市场布局和搬迁的正式文件,渝中、九龙坡、沙坪坝等主城区核心区域内布局了大量的专业市场,不仅造成了一定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而且阻碍了主城区城市功能的优化布局,使原本就比较有限的交通和环境容量更加捉襟见肘,不利于整个城市基础设施的优化布局;同时,部分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配套设施也存在配套不均匀等问题,不利于提升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和高品质生活的实现。

    二、推进重庆市产城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产城融合发展的关键是有可持续的、高附加值的产业作支撑。重庆市要推进产城融合发展,首先就是要夯实先进制造业产业基础。针对目前重庆正处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关键期,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领全市各类产业发展,不断夯实重庆市先进制造业产业基础。

    一是继续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加大破、立、降力度,着力去除无效和低效占用的产能,为新产业和新企业发展腾出更多的资源,同时优化营商环境和制度,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投资积极性。

    二是要提升产业链水平,加快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促进电子信息、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实现集群化发展,不断提升产业价值链水平。

    三是要畅通经济循环,用好用活“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新互联互通、成渝经济合作等开发开放通道和区域合作新机制,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加强区域之间经济合作,促进区域间优势互补,促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创新能力

    现代企业竞争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关键在于科技水平的提升。重庆市要实现传统产业的存量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增加提升,就必须加快产业技术创新的步伐。

    一是要推进产教结合。利用好中科院重庆研究院、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科研院校所的人才和科研优势,围绕重庆市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开设相关的本科和研究生专业,为重庆产业的创新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同时,进一步提升重庆市内各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水平,紧扣重庆市产业发展需要,着力培育一批能够支撑重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匠”型技术人才。

    二是要实施走出去战略。重庆市拥有的研发型院校和人才与周边省份相比差距较大,要弥补重庆市研发资源的不足,必须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需要,与国内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校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和战略合作,利用其他省份的创新资源提升重庆市的技术创新能力。

    三是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尤其是要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重点加强对基础领域的投入,为重庆市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厚植“技术土壤”,以促进重庆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优化城市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优化全市城市布局。根据重庆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方向和全市产业规划布局情况,由市级层面统筹规划布局各个区域的大致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原则,科学合理规划和布局现代城镇体系,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综合配套,实现现代产业体系与现代城镇体系的有机融合发展,增强现代产业发展的要素支撑和城市发展新动力。

    二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铁路、机场、港口、轨道交通、桥梁、隧道、通信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提档升级,畅通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相关产业所需原材料和产品进出通道,提高生产、生活、消费的舒适度和便捷度,提高各类资源和产品的流动效率和流通效率,降低产品物流成本和产业工人的通勤成本。

    三是优化城市功能。进一步优化全市的城市功能,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优势功能区,如江北嘴的中央商务区、两江新区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增强优势资源的集聚效应,提高优势产业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提升服务全市产业创新、发展和升级的能力。四是提升城市内涵。充分挖掘重庆市的山水、人文、饮食和历史资源,融入重庆市“两地”“两高”目标,让重庆成为有山有水、有历史文化底蕴、开放包容的现代化内陆开放城市,提升重庆的文化内涵、人文底蕴和城市魅力,增强对外部要素的吸引力,实现近悦远来。

    參考文献:

    [1] ?刘欣英.产城融合的影响因数及作用机制[J].经济问题,2016,(8):26-29.

    [2] ?根据2018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得来.

    [3] ?2018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tjj.cq.gov.cn/tjsj/shuju/tjgb/201903/t20190319_454564.htm.

    [4] ?2018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tjj.cq.gov.cn/tjsj/shuju/tjgb/201903/t20190319_454564.htm.

    [5] ?根据《重庆统计年鉴2017》和《2018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得来.

    [6] ?根据《重庆统计年鉴2017》整理得来.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city is a benign development state in which a city enters a state of self-improvement and self-developme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ities in Chongqing,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ree aspects:promoting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enhancing innovation ability and optimizing urban layout,so as to be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and urban integration in Chongqing.

    Key words:Chongqing city;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city;urban function;development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