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学生思考"为目标的数学教学案例研究

夏小强


1问题的提出
南京师范大学的涂荣豹先生认为,数学教学的目标有三个:一是使学生爱学;二是会学;三是发展学生的认识力。发展学生的认识力,指的就是数学教学要教学生学会思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也许影响不大,但对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影响,却可能有很大的差别。
2教学内容说明
向量是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数学模型,力、速度、位移等都是向量的实际背景,可以用向量加以刻画和描述。用什么样的数学模型来刻画位移、速度、力这样的量?这个数学模型有什么性质与应用?这就是《平面向量》的中心问题,也是本章的知识学习的固着点。
向量的数量积是在向量的线性运算基础上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向量的线性运算是封闭性运算,而向量的数量积运算是非封闭性运算,运算的对象是二元的,而运算的结果又是一元的,这种运算的非封闭性对学生的认知造成了很大的失衡。
3教学案例分析
笔者近期听了两堂关于“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课,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都分为五个环节:问题情境——抽象模型——辨析模型(内涵、外延)——模型性质(运算律)——数学应用,两位老师都是以“问题”的形式来推动教学过程。
本文结合其中的环节一和环节四,来探究在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生“学会思考”。
3.1环节一问题情境
甲教师:
师:(问题1)向量的运算有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叫做向量的线性运算,那么向量与向量能否“相乘”呢?
生:能。
师:向量与向量“相乘”这种运算怎么定义呢?
生:应该不是线性运算。
师:为什么?
生:老师,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叫做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与向量“相乘”没有和它们放在一起学,那肯定和它们不一样了。
师:怎么个不一样法?
生:……
师:我们是怎么得到向量的线性运算的,它的结果是什么?
生:是通过将实际生活中,物理中的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速度在某时问段的位移抽象出来的,得到的结果还是向量。
师:你想一想,向量与向量“相乘”的结果是什么呢?
生:应该不是向量了。
师:结果不是向量,只能是什么?
生:数……数量……(不是很肯定)
师(点头):是数量,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有这样的物理背景吗?
生:做功,力做功的结果就是标量,是一个数。
师:好,我们来分析这个物理背景。看看从求功的运算中可以抽象出什么样的向量运算?
乙教师: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的向量、向量的加减法、实数与向量的数乘,向量的加法、减法、向量的数乘我们称之为向量的线性运算。它们都是对实际问题的刻画。(附表1)
师:(问题1)向量的线性运算可以刻画出所有的矢量运算吗?
生:(思考了一会)不能,不能形容矢量的做功运算。
师:为什么?
生:矢量的做功得到的结果是一个标量,也就是数,而你列举的三种运算得到的结果都是向量。
师:那怎么办?
生:应该引入一种新的运算,用这种运算来刻画力的做功。
师:你准备如何定义这种运算?
生:现在还没想好,我想我们应该先分析矢量做功这个物理背景,找出这个物理背景中和数学有关的元素。
师:研究数学元素的目的是什么?
生:建立数学的量的关系,就像从力的合成与分解中,得出向量的加法、减法一样。
师:对,建立物理背景中数学的量的关系就是建立数学模型,下面,请大学先分析做功这个物理背景。
教学意图
甲教师:从数学知识内部发展的需要引入概念,前面学习了向量的线性运算,接下来就应该学习向量的非线性运算,并根据线性运算的结果,引导学生得出新运算的结果是数,侧重数学知识的联系和对比。
乙教师: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向量的概念及运算(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的方法研究数学模型,最后再运用数学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突出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完整的认识。
案例分析
情境的引入要能体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从数学概念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引入新概念,也就是从数学的内部出发,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比较、分析等思维活动,寻找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建立新的知识,甲教师正是采用这一方式引入的;二是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引入新概念,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新的问题,需要引入新的知识来刻画,乙教师是采用这种方式引入的。
甲教师的引入虽然体现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但是学生不能认识到学习向量的数量积的必要性,只是因为前面学过了向量的线性运算,所以今天就要学非线性运算,但是学习这个知识有什么用?非线性运算是怎么来的?这些都是通过老师以设问的方式提出来的,虽然学生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去研究,但这是一种停留在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这种学习相对被动,学生被老师牵着走,学生的思维难以得到激发。
乙教师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向量数量积的必要性,教师的提问不是直接指向数学知识本身,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元认知提示语,引导学生像数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再现知识的“创造”过程,这个“创造”的过程就是研究数学的一般方法。不仅仅向量可以这样研究,许多别的知识也可以这样研究,如函数、指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等。这种教学不仅教了知识,也教会了学生如何思考。
3.2环节四 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
甲教师:
师:我们学习了向量的数量积,下面我们来学习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问题3)实数的运算满足哪些运算律呢?
生: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师:请同学们类比一下,向量的数量积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吗?
(学生计算、思考)3分钟后,
生:满足交换律,不满足结合律。
师:满足分配律吗?
生:应该满足吧。
师:为什么满足分配律,说说理由,你能证明吗?
生:……
师:好,大家类比一下实数的运算,应该是满足分配律的。现在大家还不会证明,是因为我们没有学向量的投影,现在我们来学习向量的投影。
(教师开始介绍向量的投影)
乙教师: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一种新的运算——向量的数量积,学习了一种运算后,下一步我们应该研究什么?
生:研究它的性质。
师:哪些性质?
生:是否满足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师:满足吗?
(学生计算、思考)
生:满足交换律,不满足结合律,分配律还不确定。
师:怎么不能确定?
生:不知道怎么证明。
师:那怎么办?不会证明,就没办法知道是否满足分配律吗?
生:能不能先用特殊的向量试试看?
师:对啊,你为什么不先试试看呢?
(学生用特殊向量计算、验证)
生:满足。
师:为什么满足?
生:我用好几个特殊的向量验证后都满足了。
师:那不特殊的向量也满足吗?你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吗?
生:那得证明后才能知道。
师:好,我们下面就来证明这个结论。
教学意图
甲教师: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实数的运算律,证明向量的数量积所满足的运算律。
乙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数学对象的过程,学习数学对象之后,应该学习数学对象的性质,对于在现阶段还不能证明的结论,以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用猜想、归纳、验证,最后进行演绎证明。
案例分析
数的运算、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数量积、矩阵的运算是一个发展趋势链,教学应该从发展的角度理解向量的数量积,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向量的运算联系,也为今后引入矩阵及其运算做了铺垫。
两位教师都能通过类比实数,学习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甲教师是直接让学生去比较,乙教师则是引导学生经历“新的数学对象——对象的性质——(若可以进行运算)——运算法则”这一过程,这也是概念系统的建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研究数学的通法,这种教学就能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如何去研究数学对象。
当学生遇到困难,不会证明向量数量积的分配律时,甲教师是直接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通过补充新的知识来加以证明。乙教师则是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先猜想、再验证、最后证明,这个过程也是数学新知识的发现过程,数学中的许多定理、结论都是这样发现的,如费马定理、庞加莱猜想、希尔伯特问题等,数学家们通过直觉思维猜想某个定理,再通过一些特殊的例子加以验证,最后以严密的方法进行逻辑证明。
当然,学生的发现与数学家的发现是不同的,学生是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的“再发现”,这种“再发现”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乙教师的教学能引导学生经历这种“再发现”的过程。
4结束语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的发展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学生学习数学,不仅仅要学数学知识本身,还要学会像数学家一样思考。
数学教学是带领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参与数学结论的发现,参与数学概念系统的创建,从而形成对数学完整的认识,发展理性思维。
教师不仅肩负着教学生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育人的使命。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呈现具体的数学知识,将科学的数学转换成具有教育任务的数学,使之能发挥培养学生思维的作用,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理想。
相关文章!
  • 改进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教

    曹雪梅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灵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

  • 素质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杨天摘要:进入21世纪之后,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而在职业教育中,许多学生和家长错误的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就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