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教授”何巨才
郑科
他个子不高,又黑黑又瘦瘦,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民。
他,管出了一个连续15年亩产超万斤的苹果园,创造了一个数十万人前往果园学习观摩的奇迹。
他,不辞辛劳,足迹遍布全国各大果区,走进4000多个果园,为果农做指导开讲座数千次。
他撰写果树章200余万字,让无数果农受益,在北方果区拥有无数“粉丝”。
他自诩“泥腿子技术员”,数十年学而不息,时时丰富自己,并付诸生产实践。
他总结出了果树生产十大经验理论,令业内专家惊叹,大家称赞其为“农民教授”。
他就是中农乐果树科学研究院金牌讲师——何巨才(图1)。一个被果农们亲切地称为果园里的“土专家”、“老黄牛”和“财神爷”的普通农民。
何巨才,山西省夏县水头镇后堡村农民。共和国的同龄人。虽然只有高小文化,但是他从不甘心做一个没有文化、没知识、没技术的农民。几十年来,他坚持读书看报学技术,养成了刻苦学习、善于钻研、勇于实践的好品格。
1966年,不到20岁的何巨才担任了生产队的果树技术员。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了对果树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50年如一日,乐此不疲。《山西果树》、《中国果树》、《落叶果树》、《河北果树》、《烟台果树》、《果农之友》等报刊就成了何巨才每年必订、必读、必存的“课本”。这些他眼里的“宝贝”,他都会一字一句地反复咀嚼。村里人都说老何读书像“吃书”。
1993年,他在自己的责任田里栽了10亩2001富士和五代红星一瓦里,采用细长纺锤形整形。他认为这种树形,最能适合和满足果农密植高产、提早结果、快速致富的要求。
当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照,他便边实践边摸索。树在不断长大,园一天比一天密,他摸索出了控冠技术。这种树形让整棵果树日照充分.结果早.品质好.产量高,栽树第四年就结果,第五年就进入盛果期,2002年,老何7年龄的果树亩产量已经达到5 000多千克。之后连续15年,他果园的亩产一直保持在5000千克以上。有效克服了果树大小年现象,缔造了在中国苹果兴盛年代的产量奇迹。被确定为国家细长纺锤形示范园(图2)。
在那个“有产量就有收入”的年代,何巨才的苹果树不但管理得像三军仪仗队那样整齐有型,而且持续高产。来学习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现在,他的果树栽培技术和管理经验到底传授给了多少农民、到底有多少果农直接间接地向他学习技术而受益,现在谁也统计不清。
在何巨才的带动下,不少人跟着种起了苹果。何巨才将他的主干形技术和果树管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位求教的果农(图3、图4),不管本村的、外村的,也不管河南的、陕西的、山东的,他都是一遍遍讲,手把手教(图5)。
一个人侍弄十几亩果园,何巨才本来就很忙,再加上要义务接待大批参观者,给他们讲技术、做示范,他就更是忙得不可开交。特别是加入中农乐技术团队以后,他既担任村里果树协会会长,又担任中农乐的专职讲师,还肩负起了用笔来完成传播先进果业技术的任务。
不会写,就学。写不好,就从把技术讲明白开始。从蹒跚学步,到走的稳稳当当,再到极速奔跑。这一过程,何巨才整整写了100万字。
从果园里回来,他伏案疾书,想把生产中的经验总结在纸上。
讲课结束,他在农家炕头,借着微弱的灯光挥笔疾书,想把与果农的交流所悟记下来。
与专家探討之后,他在火车上掏出随身的小本子,生怕漏掉每一个核心点。
技术日臻成熟,阅历更加丰富,写法更加洒脱。何巨才的章不拘一格,挥洒自如,果农们爱看他的文章,甚至等着盼着他的文章在报上发表;专家们也喜欢与他交流,希望通过他的文章发现更鲜活的生产经验。
他发表在《山西农民报》、《中农乐果业科技报》的果树生产指导文章达600多篇,累计接近200万字。可以说,篇篇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指导生产。特别是他原创的《果树当年新梢论长短》《果树秋梢论短长》《果树叶片论大小》《果树花芽论饱满》《果树当年叶片论薄厚》《果树当年果个论大小》《果树基部叶片论大小》《果树当年生枝论成花》《果树生长论空间》《果树冬剪论回缩》《果树枝条论枝姿》《果树浇水论管控》《果树生长论平衡》《果树新梢论停长》《果树营养论贮藏》《果树新条论粗细》等“果树管理二十论”,细述了自己的“一家之言”,既有精深的理论研究,又具有生产实践具体指导意义,在果农和专家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笔下有担当,纸上能生财。无数果农因他而改变生产观念,无数果园因他的文章而提质增效。中国果树研究所专家评论说,何巨才的文章已达到较高的论文水准。他也由此被大家称为“农民教授”。
这个闲不住的“农民教授”,还把他家的电话和手机号码公布在中农乐的报刊上,打进他家里的电话每天不停。这个问“我的果树怎么修剪”,那个问“我的果树病害是怎么回事”;要么是请教怎么防冻,要么是问该不该浇水,要么是打听什么品种好,要么是讨教苹果怎么卖。何巨才曾经一天最多接过90多个电话。中间手机没电了,插上电源继续接听;这边手机还没放下,那边座机铃声又不停响了起来。即使在大年初一,上何巨才家登门求教的果农也是络绎不绝。
何巨才年近七旬,且患有较为严重的腿疾,但一个农民善良的天性和对果树发自内心的热爱,让他把技术研究总结和传播视为天大。在中农乐,他为会员和果农服务的热情任何时候都没有减退过。只要会员和果农要求讲课或进园指导,他就会无条件地欣然前往(图6)。
2013年冬季的一天,中农乐调派何巨才去山西翼城县讲课,中途下起了大雪。由于雪大路滑,他不顾自己年迈腿疼下车推车,因脚下地滑,几次摔倒在地,但他一声不吭,爬起来再推。就这样走走停停上上下下,上了一个坡又一个坡,翻过一道梁又一道梁,一连推了四次车,不知摔了多少跤,终于来到了讲课地点。讲完课后,他又冒雪到地里为果农进行示范修剪。会员们都为何老师不辞辛苦顶风冒雪前来讲课的精神深深感动,可他却十分淡定地说:“这有什么,中农乐的宗旨就是服务,传经送宝是我的责任,只要果农有收获,能发财,再苦再累我也觉得值。”
2016年,中农乐千乡万村互联网平台上线,中农乐为果农的服务方式也增添了新的翅膀。何巨才与时俱进,换手机,学上网,泡在中农乐总部向年轻人学习互联网知识。现在,何巨才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中农乐APP平台上的“在线咨询”平台和“在线诊断”平台上答复果农的问题;通过中农乐上百个微信群,解答果农朋友提出的各种问题。一有空闲时间,他就赶到总部技术中心和新闻中心,录制“中农乐大讲堂”。或在技术人员的要求下,赶到果园录制“果园开讲”。他常说:互联网为我们一线果业技术人员的服务插上了翅膀,我们不能辜负这个伟大的互联网时代。
2006年3月17日,因为果树管的好,何巨才作为夏县唯一的农民代表,有幸参加了温家宝总理的调研座谈会,总理勉励他把果树管好,为群众把技术服务好。
社会也没有忘记何巨才的付出。他先后荣获了运城市特级劳模、运城市实用拔尖人才等各项荣誉。2006年,何巨才被选为夏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和运城市第二届人大代表。2016年,他再次被选为运城市第四届人大代表。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何巨才,这个果农心目中的“农民教授”,正在以一种“老黄牛”的精神,顽强拼搏,奋斗不息,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个子不高,又黑黑又瘦瘦,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民。
他,管出了一个连续15年亩产超万斤的苹果园,创造了一个数十万人前往果园学习观摩的奇迹。
他,不辞辛劳,足迹遍布全国各大果区,走进4000多个果园,为果农做指导开讲座数千次。
他撰写果树章200余万字,让无数果农受益,在北方果区拥有无数“粉丝”。
他自诩“泥腿子技术员”,数十年学而不息,时时丰富自己,并付诸生产实践。
他总结出了果树生产十大经验理论,令业内专家惊叹,大家称赞其为“农民教授”。
他就是中农乐果树科学研究院金牌讲师——何巨才(图1)。一个被果农们亲切地称为果园里的“土专家”、“老黄牛”和“财神爷”的普通农民。
何巨才,山西省夏县水头镇后堡村农民。共和国的同龄人。虽然只有高小文化,但是他从不甘心做一个没有文化、没知识、没技术的农民。几十年来,他坚持读书看报学技术,养成了刻苦学习、善于钻研、勇于实践的好品格。
1966年,不到20岁的何巨才担任了生产队的果树技术员。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了对果树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50年如一日,乐此不疲。《山西果树》、《中国果树》、《落叶果树》、《河北果树》、《烟台果树》、《果农之友》等报刊就成了何巨才每年必订、必读、必存的“课本”。这些他眼里的“宝贝”,他都会一字一句地反复咀嚼。村里人都说老何读书像“吃书”。
1993年,他在自己的责任田里栽了10亩2001富士和五代红星一瓦里,采用细长纺锤形整形。他认为这种树形,最能适合和满足果农密植高产、提早结果、快速致富的要求。
当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照,他便边实践边摸索。树在不断长大,园一天比一天密,他摸索出了控冠技术。这种树形让整棵果树日照充分.结果早.品质好.产量高,栽树第四年就结果,第五年就进入盛果期,2002年,老何7年龄的果树亩产量已经达到5 000多千克。之后连续15年,他果园的亩产一直保持在5000千克以上。有效克服了果树大小年现象,缔造了在中国苹果兴盛年代的产量奇迹。被确定为国家细长纺锤形示范园(图2)。
在那个“有产量就有收入”的年代,何巨才的苹果树不但管理得像三军仪仗队那样整齐有型,而且持续高产。来学习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现在,他的果树栽培技术和管理经验到底传授给了多少农民、到底有多少果农直接间接地向他学习技术而受益,现在谁也统计不清。
在何巨才的带动下,不少人跟着种起了苹果。何巨才将他的主干形技术和果树管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位求教的果农(图3、图4),不管本村的、外村的,也不管河南的、陕西的、山东的,他都是一遍遍讲,手把手教(图5)。
一个人侍弄十几亩果园,何巨才本来就很忙,再加上要义务接待大批参观者,给他们讲技术、做示范,他就更是忙得不可开交。特别是加入中农乐技术团队以后,他既担任村里果树协会会长,又担任中农乐的专职讲师,还肩负起了用笔来完成传播先进果业技术的任务。
不会写,就学。写不好,就从把技术讲明白开始。从蹒跚学步,到走的稳稳当当,再到极速奔跑。这一过程,何巨才整整写了100万字。
从果园里回来,他伏案疾书,想把生产中的经验总结在纸上。
讲课结束,他在农家炕头,借着微弱的灯光挥笔疾书,想把与果农的交流所悟记下来。
与专家探討之后,他在火车上掏出随身的小本子,生怕漏掉每一个核心点。
技术日臻成熟,阅历更加丰富,写法更加洒脱。何巨才的章不拘一格,挥洒自如,果农们爱看他的文章,甚至等着盼着他的文章在报上发表;专家们也喜欢与他交流,希望通过他的文章发现更鲜活的生产经验。
他发表在《山西农民报》、《中农乐果业科技报》的果树生产指导文章达600多篇,累计接近200万字。可以说,篇篇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指导生产。特别是他原创的《果树当年新梢论长短》《果树秋梢论短长》《果树叶片论大小》《果树花芽论饱满》《果树当年叶片论薄厚》《果树当年果个论大小》《果树基部叶片论大小》《果树当年生枝论成花》《果树生长论空间》《果树冬剪论回缩》《果树枝条论枝姿》《果树浇水论管控》《果树生长论平衡》《果树新梢论停长》《果树营养论贮藏》《果树新条论粗细》等“果树管理二十论”,细述了自己的“一家之言”,既有精深的理论研究,又具有生产实践具体指导意义,在果农和专家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笔下有担当,纸上能生财。无数果农因他而改变生产观念,无数果园因他的文章而提质增效。中国果树研究所专家评论说,何巨才的文章已达到较高的论文水准。他也由此被大家称为“农民教授”。
这个闲不住的“农民教授”,还把他家的电话和手机号码公布在中农乐的报刊上,打进他家里的电话每天不停。这个问“我的果树怎么修剪”,那个问“我的果树病害是怎么回事”;要么是请教怎么防冻,要么是问该不该浇水,要么是打听什么品种好,要么是讨教苹果怎么卖。何巨才曾经一天最多接过90多个电话。中间手机没电了,插上电源继续接听;这边手机还没放下,那边座机铃声又不停响了起来。即使在大年初一,上何巨才家登门求教的果农也是络绎不绝。
何巨才年近七旬,且患有较为严重的腿疾,但一个农民善良的天性和对果树发自内心的热爱,让他把技术研究总结和传播视为天大。在中农乐,他为会员和果农服务的热情任何时候都没有减退过。只要会员和果农要求讲课或进园指导,他就会无条件地欣然前往(图6)。
2013年冬季的一天,中农乐调派何巨才去山西翼城县讲课,中途下起了大雪。由于雪大路滑,他不顾自己年迈腿疼下车推车,因脚下地滑,几次摔倒在地,但他一声不吭,爬起来再推。就这样走走停停上上下下,上了一个坡又一个坡,翻过一道梁又一道梁,一连推了四次车,不知摔了多少跤,终于来到了讲课地点。讲完课后,他又冒雪到地里为果农进行示范修剪。会员们都为何老师不辞辛苦顶风冒雪前来讲课的精神深深感动,可他却十分淡定地说:“这有什么,中农乐的宗旨就是服务,传经送宝是我的责任,只要果农有收获,能发财,再苦再累我也觉得值。”
2016年,中农乐千乡万村互联网平台上线,中农乐为果农的服务方式也增添了新的翅膀。何巨才与时俱进,换手机,学上网,泡在中农乐总部向年轻人学习互联网知识。现在,何巨才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中农乐APP平台上的“在线咨询”平台和“在线诊断”平台上答复果农的问题;通过中农乐上百个微信群,解答果农朋友提出的各种问题。一有空闲时间,他就赶到总部技术中心和新闻中心,录制“中农乐大讲堂”。或在技术人员的要求下,赶到果园录制“果园开讲”。他常说:互联网为我们一线果业技术人员的服务插上了翅膀,我们不能辜负这个伟大的互联网时代。
2006年3月17日,因为果树管的好,何巨才作为夏县唯一的农民代表,有幸参加了温家宝总理的调研座谈会,总理勉励他把果树管好,为群众把技术服务好。
社会也没有忘记何巨才的付出。他先后荣获了运城市特级劳模、运城市实用拔尖人才等各项荣誉。2006年,何巨才被选为夏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和运城市第二届人大代表。2016年,他再次被选为运城市第四届人大代表。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何巨才,这个果农心目中的“农民教授”,正在以一种“老黄牛”的精神,顽强拼搏,奋斗不息,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