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镇巴民歌艺人演唱之比较研究

谢艳
摘要: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陕南民歌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门类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保护。根据地域的划分可以分为汉中民歌、安康民歌和商洛民歌,而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镇巴民歌则为汉中民歌的代表。本文通过对镇巴民歌的三类不同的传承者的演唱方式进行研究,为日后院校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民歌 镇巴民歌 艺人 演唱比较
近年来,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兴起,陕南民歌在我省越来越受到重视,镇巴民歌作为陕南民歌的代表之一也在紧张地进行着濒危的搜集整理和抢救传承中。于是大山中走出了原生态的民歌手,在县城里还有一队搜集创作陕南民歌的音乐文化工作者,更有在镇巴的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接受过正规音乐艺术院校专业声乐训练的新一代传唱陕南民歌的专业民歌手。关于汉中民歌的产生、渊源、类别划分、歌曲风格、传承与发展,早已有前人对其进行过述论,而本文所要探讨的是有关于镇巴民歌这三类不同传承者的演唱之比较。
首先,我们来看看从大巴山走出来的原生态民歌手。原生态民歌手带着大量珍贵的民歌从大山中而来,他们从小生长在大山中,难行的山路和辛苦的劳作将他们几乎隔绝在大山之中,常年从事着深山农耕的生活,与日益更新的社会阻隔着厚重的大山,外面的人很少走进山来,而他们也很少走出大山去,原住人民与外来流动人口的交流可谓少之又少,而外来文化例如出版、印刷、报纸、广播、电影、电视、信息网络等现代化文化媒体在经济落后的大山里更是无从知晓,于是乎外来文化的冲击仅仅是聊胜于无,唱山歌是他们屈指可数的调节劳动与抒发情感的娱乐之一。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便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大巴山中最为纯正的民歌,而能够大量地、完整地、具有特色地演唱这些原汁原味民歌的山中歌手更使人如获珍宝。
随着陕南民歌的保护事业的进行,汉中市在近年来举行了多次陕南民歌大赛,其中张泽香、吕朝斌等人因其独具特色的歌声和大量的民歌数量而在众多的民歌手中脱颖而出。而他们的演唱方法是典型的咽音唱法,其中有一些很重要的骨干音——中立音,是原生态中非常闪光的东西之一,他们的la、sol、mi这些音都在变化,根据音乐的发展,这些音都在游移,这些是现代记谱法无法记录和表现的,这也是原生态镇巴民歌真正的特色与闪光点。原生态民歌手在演唱时完整的保留了这一特色,并始终贯穿于所唱曲目的始末,并在不同的曲目中运用了高腔、平腔、柔腔等多种运腔的方法,十之八九都在咽腔中进行,这样的声音穿出大山,萦绕山间,而音乐在五度相生律的音乐体系中多以五声徵调式或羽调式或徵、羽交替式较为常见。
其次,如果我们将镇巴民歌比作一棵会唱歌的树,那么,原生态的民歌手便是这树的根,其茎便是在从小在大山中成长,成人后走出大山在山外工作的镇巴音乐工作者。
这样的一个镇巴音乐工作者团体,有着深厚的原生态民歌的底蕴,且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他们为传承和发展镇巴民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当以刘光朗老前辈这位陕南民歌掌旗人为首。刘光朗,生于一九三八年,镇巴县盐场人,七八岁开始唱镇巴民歌至今有六十多年了,现任县文联名誉主席、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擅于民歌演唱被誉为“陕南民歌王”称号的,还有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胡远清老师,陕南十大歌手之一陈琪,青年歌手彭光琴,以及朱泽儒、付文学等人都为镇巴民歌的传承做出贡献。
他们生长在大山中,虽然成人后出山学习和工作,但根子上还是大山的,身上还有很多父辈们的影子。当然,出山后他们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给他们的音乐带来了变化,他们创作演唱的镇巴民歌有了稳定的音高、节奏,完善的记谱,并可以配以编配完整的伴奏,唱法和润腔上也有了些变化,咽腔的应用少了很多。镇巴民歌从此走出了大山,跟随着社会的脚步,随着审美的变化不自觉得变化着。
社会不断进步着,镇巴人民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大多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很多镇上的人民相对于大山里的农民,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劳动方式,民歌的生存环境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淡化,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出版印刷、报纸、广播、电影、电视、信息网络等现代文化媒体的广泛应用,大幅度的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加之一些人对镇巴民歌的认识差异,认为“不高雅”,使得唱镇巴民歌的人日渐减少,特别是青少年。许多青、壮年外出找工经商,人口流动变化,分散各地,告别了深山农耕生活,也告别了民歌。 镇巴民歌的传承岌岌可危。
再次,在时代变革的潮流中,有着一类深爱着自己的家乡,也深爱着家乡的民歌的团体,他们虽然生长在大山外,但是他们依恋家乡的大山,说着仿佛血液般的方言,追寻着曾经给山里人带来丰富生活的民俗,唱着萦绕在山间的镇巴民歌。只是,他们从小生长在大山外,接受的是西化的音乐教育,深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洗涤,带着外来的混声演唱方法和完善的配器伴奏回到大山的脚下,传唱镇巴民歌,发展镇巴民歌,只为将镇巴民歌带向更为广泛的听众面前,让大山外的人们听到他们深爱的镇巴民歌,从镇巴民歌中了解镇巴。例如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汉中音协副主席镇巴文工团演艺有限公司经理康华伊康老师、王邦兵、镇巴青年歌手汪洋、田洪涛等等。他们在演唱镇巴民歌时,运用了低喉位的混声唱法,字正腔圆,美化了歌唱的音响,更加适合舞台演出。
综上所述,不同时代、不同环境的歌手演唱出不同特色的镇巴民歌,这都是时代的变迁带给镇巴民歌的变化,这说明,镇巴民歌还在传承和发展中,变化是必然的。当镇巴人民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劳作方式更是发生了改变,民歌必定会发生改变,那么如何使镇巴民歌得以继续传承,传承中哪些是不可遗失的音乐要素,该怎样的保护和发展,这些都是我们音乐工作者急待探讨与完成的问题与任务。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