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葡萄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
祁帅+陈锦永+程大伟+李正阳+杨风博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郑州市葡萄产业积极响应号召和落实党中央政策,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实现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经济收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果品质量;优化分配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使消费成为生产力;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优化消费结构,实现葡萄消费品的不断升级,不断提高果农生活品质,从而实现葡萄产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我们认为,郑州市今后应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推进葡萄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调整品种结构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是发展理念的升级,更是改革发展创新。目前,郑州市葡萄种植面积近4万亩,产量约5万吨,尽管种植面积和年产量占全省面积和总产量的比重很大,约占8%,且由于城市消费拉动和资本投资拉动,其面积和产量每年还在增长,但种植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园区还比较落后、产量和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果品质量良莠不齐,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不合理,优化葡萄产业结构显得尤为迫切,急需对葡萄老品种和老果园进行淘汰或更新改造。郑州市主栽优质早熟葡萄品种非常欠缺,培育或引进适宜本市栽培的早熟优质品种,可延长郑州市自给葡萄的供应期;中、晚熟葡萄品种在原有市场竞争力强的基础上,再发展易栽培、省人工、抗性强的优势葡萄品种,以适应多层次的消费群体;顺应消费者喜好,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核化品种,比如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新近培育的中熟无核品种红艳无核(图1),具有无核、质优、着色好、颜色艳、果穗大、丰产稳产等优点,在2017年郑州市葡萄品鉴观摩会和河南省第三届葡萄品鉴及生产创新发展论坛上受到与会种植户和消费者的赞赏推崇。可见,新品种的选育和引进对我市葡萄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积极引导和大力推动品种结构调整。
2倡导提质增效
提质增效在葡萄生产中的意义就是有效控制生产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生产技术和果品质量水平,提升创新发展空间,提升竞争能力,增加经济效益。
发展葡萄产业社会化服务,发挥葡萄栽培中的机械化替代人工劳力、减轻劳动强度、降低农业成本及人工投入成本的支撑引领作用。努力实现“提质增效转方式,稳产增收可持续”。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近几年自主研发的“DBY”花果调控技术具有省工、提质、增效的优越性,使用DBY的葡萄和以往栽培方式相比每亩可节省3~5个人工、节约劳力成本200元以上,并且果实成熟早、质量好,在阳光玫瑰葡萄上的应用效果尤为显著、受到了种植者的关注(图2)。
3做好“一控两减三基本”
“一控”,即严格控制葡萄产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节水農业;“两减”,即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三基本”,即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
目前,水肥一体化技术可根据葡萄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肥、需水状况综合调控和管理,做到以水促肥,以肥调水的效果,借助管道系统使水肥同步管理和水肥高效利用,实现水分和养分利用率提高。肥料的滥用导致土壤酸化、板结,土壤中有害微生物大量繁衍,土传病害严重,这就需要耗费大量的农药来控制病虫害,如果肥料得到合理施用,不仅能够达到省水省肥的效果,还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因此,可以说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葡萄生产中可以起到“一举三得”的效果。另外,大力推广设施农业,葡萄采用避雨栽培,可减轻病害发生,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生产安全果品;城市周边提倡发展大棚、连栋温室等设施促成栽培,提早成熟,延长供应期,提高种植效益。
鼓励葡萄生产中使用畜禽粪便经消毒和发酵处理的农家肥或优质商品有机肥,葡萄修剪后的碎枝经粉碎、消毒、堆沤处理后再还田,持续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生产力和承载力。积极引导种植户对葡萄生产中的保温膜、反光膜、防鸟网等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努力营造山清、水秀、地绿的生活环境。
4适度发展都市观光休闲农业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借助深化改革的春风,我市越来越多的葡萄种植技术人员创新创业,以合作组织或家庭农场为纽带,充分利用创业者丰厚资金和先进技术与农村大量劳动力,成立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专业合作社,争创乡村旅游的新典范,发挥各方优势,实行集约化运营,实现合作共赢。
郑州市的九如万家葡萄庄园是郑州周边第一家取得有机认证的葡萄园区,其地面管理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设施栽培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物联网监控技术以及休闲观光采摘的销售模式在我市葡萄产业中均处于领先地位,具有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近期由郑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联合举办的“2017年郑州市葡萄品鉴观摩会”在该园区顺利召开,九如万家葡萄庄园、卓卓葡萄公园、紫圃葡萄庄园、梦田家庭农场、三得园葡萄园、郑州农博园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所葡萄试验园等20个园区的56个鲜食葡萄样品到会参评(图3),品鉴观摩会的召开有望带动郑州市葡萄产业进一步向简约、安全、优质、高效、多样的方向发展,促进我市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郑州周边30千米范围内有100多家葡萄观光采摘园,面积超万亩,年产量超过1万吨,尽管郑州市居民人均占有量仅有2千克,但葡萄上市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份3个月,考虑到郑州周边县市、外地外省葡萄进入本市区的超市、水果店以及郑州市民有限的消费能力,建议适度发展郑州市周边葡萄观光采摘园。
综上所述,推动郑州市葡萄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发挥新品种、新技术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优质、特色品种的培育、引进以及省工高效技术的研发、集成与推广,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实行控产提质增效,从品种、品质、品牌入手,推进特色优质葡萄产业多元化发展,实现由低水平供给向高水平供给跃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市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郑州市葡萄产业积极响应号召和落实党中央政策,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实现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经济收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果品质量;优化分配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使消费成为生产力;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优化消费结构,实现葡萄消费品的不断升级,不断提高果农生活品质,从而实现葡萄产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我们认为,郑州市今后应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推进葡萄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调整品种结构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是发展理念的升级,更是改革发展创新。目前,郑州市葡萄种植面积近4万亩,产量约5万吨,尽管种植面积和年产量占全省面积和总产量的比重很大,约占8%,且由于城市消费拉动和资本投资拉动,其面积和产量每年还在增长,但种植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园区还比较落后、产量和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果品质量良莠不齐,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不合理,优化葡萄产业结构显得尤为迫切,急需对葡萄老品种和老果园进行淘汰或更新改造。郑州市主栽优质早熟葡萄品种非常欠缺,培育或引进适宜本市栽培的早熟优质品种,可延长郑州市自给葡萄的供应期;中、晚熟葡萄品种在原有市场竞争力强的基础上,再发展易栽培、省人工、抗性强的优势葡萄品种,以适应多层次的消费群体;顺应消费者喜好,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核化品种,比如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新近培育的中熟无核品种红艳无核(图1),具有无核、质优、着色好、颜色艳、果穗大、丰产稳产等优点,在2017年郑州市葡萄品鉴观摩会和河南省第三届葡萄品鉴及生产创新发展论坛上受到与会种植户和消费者的赞赏推崇。可见,新品种的选育和引进对我市葡萄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积极引导和大力推动品种结构调整。
2倡导提质增效
提质增效在葡萄生产中的意义就是有效控制生产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生产技术和果品质量水平,提升创新发展空间,提升竞争能力,增加经济效益。
发展葡萄产业社会化服务,发挥葡萄栽培中的机械化替代人工劳力、减轻劳动强度、降低农业成本及人工投入成本的支撑引领作用。努力实现“提质增效转方式,稳产增收可持续”。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近几年自主研发的“DBY”花果调控技术具有省工、提质、增效的优越性,使用DBY的葡萄和以往栽培方式相比每亩可节省3~5个人工、节约劳力成本200元以上,并且果实成熟早、质量好,在阳光玫瑰葡萄上的应用效果尤为显著、受到了种植者的关注(图2)。
3做好“一控两减三基本”
“一控”,即严格控制葡萄产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节水農业;“两减”,即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三基本”,即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
目前,水肥一体化技术可根据葡萄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肥、需水状况综合调控和管理,做到以水促肥,以肥调水的效果,借助管道系统使水肥同步管理和水肥高效利用,实现水分和养分利用率提高。肥料的滥用导致土壤酸化、板结,土壤中有害微生物大量繁衍,土传病害严重,这就需要耗费大量的农药来控制病虫害,如果肥料得到合理施用,不仅能够达到省水省肥的效果,还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因此,可以说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葡萄生产中可以起到“一举三得”的效果。另外,大力推广设施农业,葡萄采用避雨栽培,可减轻病害发生,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生产安全果品;城市周边提倡发展大棚、连栋温室等设施促成栽培,提早成熟,延长供应期,提高种植效益。
鼓励葡萄生产中使用畜禽粪便经消毒和发酵处理的农家肥或优质商品有机肥,葡萄修剪后的碎枝经粉碎、消毒、堆沤处理后再还田,持续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生产力和承载力。积极引导种植户对葡萄生产中的保温膜、反光膜、防鸟网等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努力营造山清、水秀、地绿的生活环境。
4适度发展都市观光休闲农业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借助深化改革的春风,我市越来越多的葡萄种植技术人员创新创业,以合作组织或家庭农场为纽带,充分利用创业者丰厚资金和先进技术与农村大量劳动力,成立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专业合作社,争创乡村旅游的新典范,发挥各方优势,实行集约化运营,实现合作共赢。
郑州市的九如万家葡萄庄园是郑州周边第一家取得有机认证的葡萄园区,其地面管理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设施栽培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物联网监控技术以及休闲观光采摘的销售模式在我市葡萄产业中均处于领先地位,具有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近期由郑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联合举办的“2017年郑州市葡萄品鉴观摩会”在该园区顺利召开,九如万家葡萄庄园、卓卓葡萄公园、紫圃葡萄庄园、梦田家庭农场、三得园葡萄园、郑州农博园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所葡萄试验园等20个园区的56个鲜食葡萄样品到会参评(图3),品鉴观摩会的召开有望带动郑州市葡萄产业进一步向简约、安全、优质、高效、多样的方向发展,促进我市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郑州周边30千米范围内有100多家葡萄观光采摘园,面积超万亩,年产量超过1万吨,尽管郑州市居民人均占有量仅有2千克,但葡萄上市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份3个月,考虑到郑州周边县市、外地外省葡萄进入本市区的超市、水果店以及郑州市民有限的消费能力,建议适度发展郑州市周边葡萄观光采摘园。
综上所述,推动郑州市葡萄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发挥新品种、新技术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优质、特色品种的培育、引进以及省工高效技术的研发、集成与推广,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实行控产提质增效,从品种、品质、品牌入手,推进特色优质葡萄产业多元化发展,实现由低水平供给向高水平供给跃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市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