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季秀杰 刘永刚 何牧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办学定位不准确、对转型发展重要性认识不足、双师型师资队伍不健全、培养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评估导向致发展偏离轨道、行政化致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从明确办学定位、提高对转型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健全师资队伍、调整人才培养方向、重建评估体系及扩大办学自主权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642.0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2-0112-03
一、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意义
(一)满足高校适应社会转型和服务地方经济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对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层次和数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由于结构性问题的存在,导致现有的人才结构和数量与社会需求严重不符[1]。地方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区域特点,决定了地方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的内容与方向。地方院校应始终依托本地人才需求,为地方发展培养当地所需的专业人才,以此来提升学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地方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和矛盾,因而转型发展势在必行[1]。
(二)满足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实现就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部分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不大考虑培养的学生与当地人才市场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匹配,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无人可用的“两难”局面,当然也就谈不上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使人才培养方向与当地社会发展同一方向,地方院校向应用型方向转型发展已成为必然的趋势[2]。
二、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定位不准确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的高校被人为划分为不同等级。政府一般会给予重点高校特殊的关照,财政拨款更是毫不吝啬,优先满足其发展需要,导致强者恒强,弱者更弱,“马太效应”显露无遗。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影响,许多地方院校放弃了自身的办学传统优势和历史积淀,将综合型大学或是研究型大学作为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盲目走综合研究大学之路,从而忽视了自身连本科教育还未发展成熟的实际,致使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发展水平不高,发展呈现同质化、劣质化现象[3]。
(二)对转型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由于当前政府对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指导仍然模糊不清,导致地方高校缺乏对转型发展必要性的正确认识,部分院校持观望态度和等待思想也就不足为奇了。表现在对未来发展定位、现实条件局限和未来前景估计不乐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转型的积极性[1]。此外,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院校担心转型后会被定位于职业教育层次,影响学校的声誉和招生生源的质量。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学校被冠以应用型学校名称后,其毕业生未来的就业会受到不良的影响,自然对报考该类学校持消极的态度。这些观念虽然都是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部分误读,但确实对地方院校的转型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4]。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不健全
根据教育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要求教师应具备“双师型”能力,“双师型”教师一般达到教师数量的60%以上才能够满足教学的实际要求。纵观大部分地方院校,现有的师资基本上都是从事理论教学与研究的,缺少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这对于应用型院校而言无疑是明显的软肋。这就要求现有师资必须向实践性应用性转变,对于习惯了理论教学的高校专业教师来说,显然是不小的挑战。再有,部分院校对于教师的培养,更多是要求教师去攻读更高一层的学位,而不是到行业去实践真实的岗位,这也影响到教师参与行业实践的积极性[4]。另外,对教师无论是职称聘任方面,还是工作业绩考核方面,均更多地倾向于对科研业绩的统计上,这种导向也影响到教师忽视对自身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缺乏,导致地方院校难以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3]。
(四)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
近年来,受到国家行政干预的影响,地方院校逐步形成了固化的人才培养结构,根本无法将地方发展需求、行业产业需求、学生发展需求进行有效结合,导致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地方发展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需求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导致培养的学生对岗位适应能力不强,也造成了一部分教育资源的浪费[5]。由于缺少与当地发展相匹配的学科与专业,导致人才市场供给和需求的错位[4]。这些问题也导致了地方用人单位对校企合作持不信任不积极的态度,势必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6]。
(五)评估导向致发展偏离应用型轨道
受现行高校分类评估制度的影响,对高校的各种评价几乎都按统一的标准进行的,这就必然诱使地方院校的发展仍以名牌高校为样板进行。为了通過评估,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地方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对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规格、科研管理等方面仍然效仿名校指标,并未形成有利于推动转型发展的评估和管理体系[2]。这种导向必然使地方本科院校偏离发展轨道,忘了初心,自然缺乏特色和优势。
(六)“行政化”趋势致管理效率低下
由于历史的原因,地方院校在学位授予、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办学经费等方面均缺乏自主决定的权利。无论是教学方面还是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均由行政部门来最终决定,广大教职员工的想法和建议被基本忽略。由于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边界不清晰,致使行政管理机构冗余,且权力日益增大,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影响了转型发展的良好初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