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特大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力分析

    代燕+++赵枫

    项目来源:新疆师范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XJNU1014);新疆师范大学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XJCSFZ201204)

    摘 要:文章以新疆唯一的特大城市乌鲁木齐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IPCC的表观能源消费量估算法、SPSS19.0、LMDI分解模型探讨能源消费的主要碳源。得出结论:(1)乌鲁木齐市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持续增加,碳排放速度减缓;(2)碳排放结构中二氧化碳占99.69%;甲烷、氧化亚氮比重小,但排放数量增长了2.07倍;(3)目前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处于“相对脱钩”阶段,在技术进步、资本形成方面容易发生“锁定效应”;(4)人均GDP、人口与碳排放显著性、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7、0.967;能源效率与碳排放呈高度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20,但不显著;(5)现阶段,经济增长是碳源的主要构成,对碳排放增长有着显著性影响;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对碳排放有抑制作用,效果不显著。

    关键词:驱动因素;碳排放;能源消费;乌鲁木齐市

    新疆城镇化发展将降低经济发展能耗作为新型城镇化资源环境发展的约束性指标之一,以保证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新疆城市的碳源是化石能源。乌鲁木齐市是新疆唯一的特大城市,分析其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特征、探讨能源消费碳源,对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建设低碳城市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图2 人口、人均GDP、能源效率和能源消费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2)人均GDP即经济增长是促进乌鲁木齐市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能源效率的提高是制约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

    2003年-2009年,乌鲁木齐人均GDP增长1.66倍,碳排放增长58.74%。能源效率由1.31万元/吨标煤提高到1.95万元/吨标煤,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其中石油利用效率提高最快、利用效率最高,为6.07万元/吨标煤;天然气的利用效率稳步提高为0.58万元/吨标煤;煤炭的利用效率有所下降,2008年为2.09万元/吨标煤。能源利用结构调整幅度自2005年开始逐渐增大,石油、天然气比重持续下降,而煤炭消费比重持续增大,推动碳排放量不断增长。2009年,碳排放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比重分别为94.8%、4.7%和5%。

    (3)乌鲁木齐市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稳步下降,降幅主要受能源利用结构制约。

    2003年-2009年,乌鲁木齐市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由4.74tCO2/万元下降到2.82tCO2/万元,下降了40.4%。其中,天然气的碳排放强度最小,为0.01tCO2/万元,下降70%,石油下降了66.1%,煤炭的碳排放强度最大,为2.68tCO2/万元,仅下降了37.7%。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消费比重由60.3%提高到65.9%,石油和天然气比重总体下降。可以看出,总碳排放强度的变化与煤炭碳排放强度变动相一致。

    四、结论与讨论

    1.乌鲁木齐能源消费碳排放规模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主要构成为二氧化碳。

    2.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处于“相对脱钩”状态,处于高碳排放水平。经济增长模式决定了高碳排放。乌鲁木齐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与《乌鲁木齐市能源发展与节能规划(2008-2015)》有相悖之处。根据世界及国内经济发展经验,若不进行技术创新必定会产生巨大的“锁定效应”,生存环境进一步受到威胁。

    3.人均GDP、人口与碳排放呈高度正相关,并产生显著性影响;能源效率与碳排放呈高度负相关,影响不显著。

    在能源利用结构调整滞后、人口低碳理念滞后的影响下,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速度远远落后于消费速度,使得能源利用效率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效果微弱,这与2012年6月26日人民政府通过的《乌鲁木齐市“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及部门分工方案》 制定的减排措施相错位。

    4.目前,经济增长是碳排放的主要推手,能源利用结构调整、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是抑制碳排放的主要抓手。

    从研究结果来看,乌鲁木齐市能源利用延续传统模式,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很慢,对碳排放的制约作用不明显。这与建设低碳城市、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相差甚远。在新一轮对口支援的历史机遇下,应该抓住机遇,引进先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合理充分利用能源,避免重复高碳排放之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宁亚东,宋永臣,王秀云译.走向低碳社会-由资源.能源.社会系统开创未来[M].科学出版社,2011,17-38.

    [2]汪艺梅,张裕芳,冯银厂等.中国和世界典型国家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1,11(4)

    [3]张利,雷军,张小雷.1952年-2008年新疆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 2012,34(1).

    [4]顾成军,龚新蜀.1999-2009年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及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31(3)

    [5]张秋菊,王平朱.基于LMDI的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变化因素分解[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2,42(13)

    [6]宋德勇,卢忠宝. 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3).

    [7]徐安.我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1

    [8]乌鲁木齐市能源发展与节能规划(2008年~2015年)

    [9]新疆统计年鉴(2003-201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0]乌鲁木齐市统计年鉴(2003-2010).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1]Eggleston H.S.、 Buendia L.、Miwa K,et al.《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M].日本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2006.

    作者简介:代燕(1978- ),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讲师,主要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城镇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项目来源:新疆师范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XJNU1014);新疆师范大学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XJCSFZ201204)

    摘 要:文章以新疆唯一的特大城市乌鲁木齐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IPCC的表观能源消费量估算法、SPSS19.0、LMDI分解模型探讨能源消费的主要碳源。得出结论:(1)乌鲁木齐市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持续增加,碳排放速度减缓;(2)碳排放结构中二氧化碳占99.69%;甲烷、氧化亚氮比重小,但排放数量增长了2.07倍;(3)目前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处于“相对脱钩”阶段,在技术进步、资本形成方面容易发生“锁定效应”;(4)人均GDP、人口与碳排放显著性、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7、0.967;能源效率与碳排放呈高度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20,但不显著;(5)现阶段,经济增长是碳源的主要构成,对碳排放增长有着显著性影响;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对碳排放有抑制作用,效果不显著。

    关键词:驱动因素;碳排放;能源消费;乌鲁木齐市

    新疆城镇化发展将降低经济发展能耗作为新型城镇化资源环境发展的约束性指标之一,以保证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新疆城市的碳源是化石能源。乌鲁木齐市是新疆唯一的特大城市,分析其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特征、探讨能源消费碳源,对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建设低碳城市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图2 人口、人均GDP、能源效率和能源消费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2)人均GDP即经济增长是促进乌鲁木齐市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能源效率的提高是制约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

    2003年-2009年,乌鲁木齐人均GDP增长1.66倍,碳排放增长58.74%。能源效率由1.31万元/吨标煤提高到1.95万元/吨标煤,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其中石油利用效率提高最快、利用效率最高,为6.07万元/吨标煤;天然气的利用效率稳步提高为0.58万元/吨标煤;煤炭的利用效率有所下降,2008年为2.09万元/吨标煤。能源利用结构调整幅度自2005年开始逐渐增大,石油、天然气比重持续下降,而煤炭消费比重持续增大,推动碳排放量不断增长。2009年,碳排放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比重分别为94.8%、4.7%和5%。

    (3)乌鲁木齐市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稳步下降,降幅主要受能源利用结构制约。

    2003年-2009年,乌鲁木齐市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由4.74tCO2/万元下降到2.82tCO2/万元,下降了40.4%。其中,天然气的碳排放强度最小,为0.01tCO2/万元,下降70%,石油下降了66.1%,煤炭的碳排放强度最大,为2.68tCO2/万元,仅下降了37.7%。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消费比重由60.3%提高到65.9%,石油和天然气比重总体下降。可以看出,总碳排放强度的变化与煤炭碳排放强度变动相一致。

    四、结论与讨论

    1.乌鲁木齐能源消费碳排放规模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主要构成为二氧化碳。

    2.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处于“相对脱钩”状态,处于高碳排放水平。经济增长模式决定了高碳排放。乌鲁木齐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与《乌鲁木齐市能源发展与节能规划(2008-2015)》有相悖之处。根据世界及国内经济发展经验,若不进行技术创新必定会产生巨大的“锁定效应”,生存环境进一步受到威胁。

    3.人均GDP、人口与碳排放呈高度正相关,并产生显著性影响;能源效率与碳排放呈高度负相关,影响不显著。

    在能源利用结构调整滞后、人口低碳理念滞后的影响下,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速度远远落后于消费速度,使得能源利用效率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效果微弱,这与2012年6月26日人民政府通过的《乌鲁木齐市“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及部门分工方案》 制定的减排措施相错位。

    4.目前,经济增长是碳排放的主要推手,能源利用结构调整、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是抑制碳排放的主要抓手。

    从研究结果来看,乌鲁木齐市能源利用延续传统模式,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很慢,对碳排放的制约作用不明显。这与建设低碳城市、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相差甚远。在新一轮对口支援的历史机遇下,应该抓住机遇,引进先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合理充分利用能源,避免重复高碳排放之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宁亚东,宋永臣,王秀云译.走向低碳社会-由资源.能源.社会系统开创未来[M].科学出版社,2011,17-38.

    [2]汪艺梅,张裕芳,冯银厂等.中国和世界典型国家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1,11(4)

    [3]张利,雷军,张小雷.1952年-2008年新疆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 2012,34(1).

    [4]顾成军,龚新蜀.1999-2009年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及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31(3)

    [5]张秋菊,王平朱.基于LMDI的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变化因素分解[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2,42(13)

    [6]宋德勇,卢忠宝. 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3).

    [7]徐安.我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1

    [8]乌鲁木齐市能源发展与节能规划(2008年~2015年)

    [9]新疆统计年鉴(2003-201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0]乌鲁木齐市统计年鉴(2003-2010).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1]Eggleston H.S.、 Buendia L.、Miwa K,et al.《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M].日本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2006.

    作者简介:代燕(1978- ),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讲师,主要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城镇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项目来源:新疆师范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XJNU1014);新疆师范大学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XJCSFZ201204)

    摘 要:文章以新疆唯一的特大城市乌鲁木齐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IPCC的表观能源消费量估算法、SPSS19.0、LMDI分解模型探讨能源消费的主要碳源。得出结论:(1)乌鲁木齐市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持续增加,碳排放速度减缓;(2)碳排放结构中二氧化碳占99.69%;甲烷、氧化亚氮比重小,但排放数量增长了2.07倍;(3)目前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处于“相对脱钩”阶段,在技术进步、资本形成方面容易发生“锁定效应”;(4)人均GDP、人口与碳排放显著性、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7、0.967;能源效率与碳排放呈高度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20,但不显著;(5)现阶段,经济增长是碳源的主要构成,对碳排放增长有着显著性影响;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对碳排放有抑制作用,效果不显著。

    关键词:驱动因素;碳排放;能源消费;乌鲁木齐市

    新疆城镇化发展将降低经济发展能耗作为新型城镇化资源环境发展的约束性指标之一,以保证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新疆城市的碳源是化石能源。乌鲁木齐市是新疆唯一的特大城市,分析其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特征、探讨能源消费碳源,对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建设低碳城市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图2 人口、人均GDP、能源效率和能源消费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2)人均GDP即经济增长是促进乌鲁木齐市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能源效率的提高是制约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

    2003年-2009年,乌鲁木齐人均GDP增长1.66倍,碳排放增长58.74%。能源效率由1.31万元/吨标煤提高到1.95万元/吨标煤,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其中石油利用效率提高最快、利用效率最高,为6.07万元/吨标煤;天然气的利用效率稳步提高为0.58万元/吨标煤;煤炭的利用效率有所下降,2008年为2.09万元/吨标煤。能源利用结构调整幅度自2005年开始逐渐增大,石油、天然气比重持续下降,而煤炭消费比重持续增大,推动碳排放量不断增长。2009年,碳排放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比重分别为94.8%、4.7%和5%。

    (3)乌鲁木齐市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稳步下降,降幅主要受能源利用结构制约。

    2003年-2009年,乌鲁木齐市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由4.74tCO2/万元下降到2.82tCO2/万元,下降了40.4%。其中,天然气的碳排放强度最小,为0.01tCO2/万元,下降70%,石油下降了66.1%,煤炭的碳排放强度最大,为2.68tCO2/万元,仅下降了37.7%。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消费比重由60.3%提高到65.9%,石油和天然气比重总体下降。可以看出,总碳排放强度的变化与煤炭碳排放强度变动相一致。

    四、结论与讨论

    1.乌鲁木齐能源消费碳排放规模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主要构成为二氧化碳。

    2.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处于“相对脱钩”状态,处于高碳排放水平。经济增长模式决定了高碳排放。乌鲁木齐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与《乌鲁木齐市能源发展与节能规划(2008-2015)》有相悖之处。根据世界及国内经济发展经验,若不进行技术创新必定会产生巨大的“锁定效应”,生存环境进一步受到威胁。

    3.人均GDP、人口与碳排放呈高度正相关,并产生显著性影响;能源效率与碳排放呈高度负相关,影响不显著。

    在能源利用结构调整滞后、人口低碳理念滞后的影响下,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速度远远落后于消费速度,使得能源利用效率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效果微弱,这与2012年6月26日人民政府通过的《乌鲁木齐市“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及部门分工方案》 制定的减排措施相错位。

    4.目前,经济增长是碳排放的主要推手,能源利用结构调整、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是抑制碳排放的主要抓手。

    从研究结果来看,乌鲁木齐市能源利用延续传统模式,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很慢,对碳排放的制约作用不明显。这与建设低碳城市、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相差甚远。在新一轮对口支援的历史机遇下,应该抓住机遇,引进先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合理充分利用能源,避免重复高碳排放之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宁亚东,宋永臣,王秀云译.走向低碳社会-由资源.能源.社会系统开创未来[M].科学出版社,2011,17-38.

    [2]汪艺梅,张裕芳,冯银厂等.中国和世界典型国家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1,11(4)

    [3]张利,雷军,张小雷.1952年-2008年新疆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 2012,34(1).

    [4]顾成军,龚新蜀.1999-2009年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及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31(3)

    [5]张秋菊,王平朱.基于LMDI的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变化因素分解[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2,42(13)

    [6]宋德勇,卢忠宝. 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3).

    [7]徐安.我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1

    [8]乌鲁木齐市能源发展与节能规划(2008年~2015年)

    [9]新疆统计年鉴(2003-201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0]乌鲁木齐市统计年鉴(2003-2010).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1]Eggleston H.S.、 Buendia L.、Miwa K,et al.《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M].日本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2006.

    作者简介:代燕(1978- ),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讲师,主要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城镇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