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影像表达的跨文化传播

    邓瑛

    

    在实际的电影展示过程中本身就存在极强的复杂性,加上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对于一个国家的认识仅仅通过电影是极不准确的。因此,对于国家形象的提升必须通过现实经济的总体实力的提升获得。国家形象是一种不受个人意识影响并且准确反映国家现实的一种形象,其存在于客观现实之中,国家形象的产生将会受到当前国家客观现状的深刻影响。因此,在国家形象的构造过程中必须有完善的电影类型作为支持,同时保证文化定位的清晰准确性,形成国际性和地方性的基本差别,最终实现国家文化的有效传播。

    一、 我国电影跨文化传播因素的深入分析

    (一)明星和知名导演的跨文化效应

    随着我国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许多电影明星成为了大家所追捧的公众人物。可以说,电影明星在当前社会中的公共话语权已经受到了大众的关注,同时还结合了自身在电影中的表演魅力对现代都市人群的文化消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另一个侧面来进行分析,明星效应是一个实现跨文化传播的有效形式。此外,电影明星不仅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一定的途径之外,还为西方观众搭建了一个了解中国形象的舞台。从西方观众的角度来对中国电影影像进行分析,只要提及中国电影,最先想到的一定是一群功夫明星,比如: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有的西方观众虽然无法准确地说出其明星的名字,但是可以记得详细的电影名字,比如:《无极》《卧虎藏龙》等。有的西方观众可以通过一部电影对导演进行关注,有的观众是通过功夫明星才开始了解中国电影。无论从何种层面上来进行分析,这些明星以及导演都是西方观众了解中国形象、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明星以及著名导演已经成为了部分西方观众眼中的中国文化符号。这种现象在许多国家的形象传播中也普遍存在。比如:许多美国电影明星的面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所代表的正是美国文化符号。以上种种的分析可以发现,电影明星在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的传播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不过,只是通过电影明星来对中国形象以及文化进行了解,只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片面认知。对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功夫文化的背后更加深远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进行分析,西方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只是“沧海一粟”。虽然这种跨文化传播只是让西方观众对中华文化有了片面的了解,但这已经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而且随着中国电影影像产业的不断发展,今天所拍摄的影片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已经远远超过了之前中国功夫的类型,而是在电影中以不同角度将现代中国主流文化价值、中国古典文化、民族精神等多个层面的内容进行了融合,能够让西方观众通过这些影片以多视角的形式对中国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比如: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虽然许多次冲击奥斯卡奖没有取得成功,但是他的许多电影在美国市场中有着一定的占有率,而受到了美国民众的喜爱。并且在其所导演的2008奥运会开闭幕式中,让更多的西方观众记住了他,同时也被其导演的开闭幕式的震撼所折服,更加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印象。[1]另一名中国导演李安,凭借了《卧虎藏龙》和《断背山》两部电影,在美国获奥斯卡奖,让全球观众都认识了李安,增强了他们对李安其他优秀作品的关注,其所产生的效应推进了中国电影影像的跨文化传播。在美国的一本影响力非常大的娱乐杂志中,曾经评选出了世界最伟大的50名电影导演。这次的评选主要是对当前还在一线进行电影拍摄的导演进行排位,中国两名著名导演上了评选排行榜,李安排在21位,另一个上榜的导演是王家卫,排在44位。从这些中国电影影像在国际上所取得的荣誉来分析,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多元语境的跨文化交流传播的时代,明星效应、导演效应、名人效应等等都在进行跨文化传播,为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的推广起到了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对于民族文化特点的展现

    随着大量中国面孔出现在世界电影盛会上频率的增加,我国内地的电影发展已经迎来了全盛时期。其中内地导演张艺谋拍摄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台湾导演李安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理智与情感》以及《断背山》等,而香港导演吴宇森在好莱坞先后导演的《终极标靶》《断箭》《变脸》以及《碟中碟 II》等都帮助华人导演在世界电影中获得了成功。在2001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年度十大优秀影片中,有四部华人导演的影片上榜,而由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更是获得了十项大奖提名中的四项。也正是从此开始,我国的电影成为了新世纪世界电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注力的增加,东方文化以及中华民族文化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电影在各大国际影片展览中获得成功,而在实际文化影像传播过程中,中国电影中的中华民族元素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实际电影发展过程中,中国电影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分支。但是,在当前以经济发展水平为重要参考的世界来说,我国在被世界认知的过程中依然是以陌生、遥远和古老作为标签。其中以我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好莱坞电影《花木兰》在西方人看来便是关于中国的伟大神话。[2]于2001年由导演李安拍摄的电影《卧虎藏龙》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经典武侠和古典山水意境,并通过华服道具以及深不可测的中国功夫展现出东方独有的传统文化韵味,电影内容和我国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完美契合,而该部影片也成为了引领中国电影发展的起始。而本部影响也成为了第一部获得奥斯卡大奖的中国影片。

    虽然当前已经有大量中国元素和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在好莱坞中被西方化,但是其中蕴含的独特文化内涵依然是当前的世界电影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全球化影像传播的电影文化使得强势文化语境和弱势文化语境形成了相互渗透的态势。根据跨文化研究学者爱德华的理论,文化可以划分为强势文化语境和弱势文化语境两类,其中悠久的文化历史正是强势文化语境长期积淀形成的,譬如在中国文化中存在大量的成语和谚语以及复杂而严格的日常礼仪。反之,美国文化是由多元文化混合而成的,是一种弱势语境的典型代表,其是在长期的争斗和妥协中逐渐形成的,而最终所保留的必然是能够被大家所普遍接受的。但是,中国文化是典型的强势语境,于2008年在好莱坞上映的另外一部中国元素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充分借助功夫、熊猫、山水、庙会、太极、针灸以及毛笔字和龙文化等多种中国元素充分展现中国文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而在本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西方人几乎将自己所知道的关于中国的一切文化元素融入到了影片中,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其实,在广义上进行文化分析时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将会极为广泛。而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其强势语境的形成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该种文化对于西方人存在极强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在当前的全球跨文化影像传播过程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电影形象认定,含有中国元素的电影在世界电影中所扮演的角色都在不断增加。基于此,在我国的电影影像传播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民族是世界的”这一观点,借助中国强势语境扭转外界存在的不良文化传播方式,通过民族性和世界性充分结合的方式在世界跨文化影像传播过程中树立良好形象,从而保证中国的强势语境能够被世界所了解和接受。

    二、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对我国电影发展提出的相关建议

    (一)艺术发展的基本策略

    为了促进我国电影艺术形式的较大突破,应当从本质上对电影艺术进行革新,譬如尝试使用蒙太奇剪辑以及电影特技等。我国以张艺谋、李安等为首的中国电影导演已经在跨文化艺术传播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虽然说电影在实际表现过程中存在不同形式的艺术表现方式,而不同艺术表现方式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也存在差异,但是以艺术本质为基础所形成的艺术追求是相同的。但是在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必须明确,电影是一种建立在大众娱乐消费基础之上的文化产品,倘若脱离大众,那么该种艺术也会迅速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3]因此,要想获得跨文化电影传播的成功,必须将电影艺术建立在本土和群众之上,并且适当的保证其略微高于现实,从而保证广大受众能够得到艺术享受,推动跨文化传播的顺利进行。

    (二)文化发展的基本策略

    我国的电影文化资源是以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为基础的,但是民族是世界的,因此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中国电影必须实现文化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充分结合,找寻东西方文化价值的相同之处,并且保存东方文化中独特的部分,和西方文化形成互补作用。我国电影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必须明确社会发展对于文化产生的影响作用,从而实现文化在电影中的基本价值。

    (三)产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关注的重点。其实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始终是一个整体,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在跨文化电影传播过程中最终在国际市场的获利情况将会直接反映传播效果的成功性。为了保证在全球电影市场拓展中获得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双赢,必须保证电影在跨文化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对当前的世界电影发展形式进行理性分析,并且结合自身制度和商业环境制定科学的经营模式,最终推动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本土电影市场,而随着全国大众娱乐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我国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因此,在后期发展过程中应当进一步提升我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提升我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提升中国软实力,推动我国电影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对当前中国电影产品跨文化传播状况的实证调查——以在京外国留学生为调查对象[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3(1).

    [2]陈国明.“跨文化传播”术语和学科的生成发展[J].学术研究,2010(11).

    [3]劳凯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