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歌曲的体裁特征与演唱技巧初探

摘要:我国民族民间歌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由于地域、风土民情、语言和生活习俗的不同,各地区、各民族在民歌演唱中分别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特点、演唱手法和演唱技巧。本文分析了我国民族民间歌曲的体裁特点,从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咬字与吐字、表现歌词的情感内容和唱出民歌的韵味等几个方面,结合笔者几十年的教学和舞台演唱经验,对如何科学地演唱我国民族民间歌曲、唱出民歌韵味谈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民歌 体裁 演唱技巧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民族也众多,五千年的璀璨文明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财富,当然包括各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其中民间歌曲就是别具一格的一种,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歌”。它的形成是各民族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经过一代代不断的传承和创新,形成的具有地域风格、民族特色和非专业音乐创造的音乐门类。
一、我国民族民间歌曲的起源和发展概况
中国民族民间歌曲历史悠久。对于民歌的源头,我国的民族音乐界有多种说法,包括劳动说、本性说、神话说等,但最普遍的说法是,民歌主要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是我们的祖先在劳动过程中,用自觉的嗓音直抒感情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适应劳动生活的产物。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来。”这是鲁迅《不识字的作家》中的一段话,可见当时的人类是在劳作中慢慢学会发音、说话的。而所谓的劳动号子,也就从中产生。那时人类劳动时发出的“邪许邪许”,这就是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黄帝时代的《弹歌》中的“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即砍伐竹子,制成弹弓,打出泥弹,追捕猎物)反映的是原始社会人们的狩猎生活。
歌曲的发展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社会的进步必然有阶级的产生和分化,那歌曲自然就会被烙上相应的印记。尤其是统治阶级更是利用歌曲来为自己歌功颂德,让歌曲成了他们统治人民的思想工具,那劳动人民自然会用歌曲作为反抗统治阶级的武器。
这当中就包括对后世影响较大的《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的“风”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汉水流域地区的抒情歌曲选集,“雅”是贵族文人创作的歌曲,“颂”是宗庙祭祀祖先的诗乐。战国后期,诗人屈原等人搜集整理了楚国民歌并根据其曲调创作了《楚辞》。
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立了一个被称作“乐府”的专门从事民歌搜集和整理的音乐管理机构,被其收入的歌谣称为“乐府诗”或“乐府”。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歌明显地分为南方民歌(南朝民歌)和北方民歌(北朝民歌)两大部分,北方民歌的粗犷、豪放与南方民歌的清新、活泼在今天现存的南北民歌中仍能觅其踪影。
由于唐、宋时期的文化繁盛,也让边疆民族歌舞艺术广泛传入中原地区,对中原音乐产生了巨大影响。元代以小令闻名,现代西北地区的民歌中仍有以“令”命名的山歌。但元代的小令流传下来的很少,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其民歌多含哀怨悲愤之情,因而被元代统治者视为洪水猛兽,严禁传唱。
明、清时代,新兴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但民族阶级矛盾却异常复杂对立,这也促使当时的人们思想活跃,民歌兴盛,文化繁荣。不少半职业艺人加入了民歌小曲演唱的行列。清朝末期,随着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封建、反侵略成为了民歌的主旋律。
中国民歌的发展在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不少内地新民歌向东部沿海地区传播,甚至边疆少数民族的歌曲也向中原地带挺进,这些歌曲的内容都是反映中国人民革命和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历史故事。尤其1942年以后在延安掀起的向民间音乐学习的运动,更是揭开了现代音乐发展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歌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歌曲题材多样、新颖,格调也更为活泼、开朗、积极明快。反映人民当家作主的歌曲大量涌现,这些都充分展示了新的精神风貌,体现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我国民族民间歌曲的体裁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在当代音乐界,一般按体裁将民歌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这三类。
(一)劳动号子
民歌其实就是由原来的“劳动号子”演化而来,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一种抒发感情和体现劳作的精神表达,也有协调和指挥劳动的意思。在他们劳动的过程中,为了统一步伐,调整呼吸并放松劳动心情,又能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常常会发出吆喝声,于是这些吆喝声和呼号,在慢慢被美化,直至发展成我们现在听到的民歌。
劳动号子的特点:一是音调粗犷有力,常用一领众和、领和交替的演唱形式,从而加强劳动者在劳动中的情感交流,保证行动的一致,提高劳动效率;二是节奏较为固定,号子节奏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律动感强;三是领唱者的唱词多为即兴的鼓动性唱词,众和者的唱词多为力量型的衬词或重复领唱中的片段唱词。
(二)山歌
所谓山歌就是在屋子外面,山林野坡,山头上演唱的歌曲,它的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不同地方的山歌歌种不同,如黄河流域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小曲”、 长江流域的“赶五句”、内蒙青海地区的“花儿”、四川的“辰歌”、云南的“耍山调”、广西的“对歌”等等。山歌一般无规整节拍,节奏自由,如:彝族的山歌“七字”歌,歌词每句为七个字,音乐节奏放松,自由,歌词内容一般不固定,见到什么就唱什么,即兴编唱的时候较多。再如我们大家熟悉的广西“刘三姐”中的“对歌”,它也是根据一定的调式,对待不同的事和物,临时填进去不同的词,现场发挥。山歌的另一个特点是坦率直露,表现方法热情奔放,如“信天游”一唱起来就显得豪放,辽阔,使人感觉心旷神怡。再如“花儿”,它的音调高亢、宽广,在真假声的运用上挥洒自由不露痕迹,给人一种行云流水的意境。
(三)小调
在各类民歌中﹐小调是一种基本上摆脱了实用性功能的制约,成为独立的以表现性功能为主的音乐体裁。小调又称“小曲”,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嫁娶之时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间歌曲。因有职业艺人或半职业艺人的传唱,又和戏曲、曲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具有较多的加工提炼成分,词曲即兴性较少,形式比较固定,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善。小调大多属于分节歌形式,即用同一曲调反复吟唱多段歌词。为了适应多段歌词的需要,其曲调概括、凝练地表达了某种情绪,或柔美、或哀怨、或欢快,旋律流畅、婉转曲折、表现力强。
小调的歌词格式多样:除七字句外,也有长短句式,除二句,四句常见外,也常有非对偶的三句、五句等结构;加上衬词丰富多变和格律化,使小调的曲式结构与号子、山歌相比更为成熟且富于变化。歌唱形式以独唱为多,其次为对唱和一领众和等。
三、我国民族民间歌曲的演唱技巧
(一)正确地呼吸
想要唱出好听的歌曲,基本的条件是,要有好的声音,这是唱歌者要具备的。笔者几十年的声乐教学和舞台演唱经验证明,正确地呼吸是演唱好我国民歌的重要技术环节,是获得优美歌声的必经途径。“谁懂得呼吸,谁就会唱歌”,这是音乐界的说法,说明呼吸在歌唱艺术中的重要性。对于民族民间歌曲演唱来说,采用胸腹联合呼吸,是比较先进和科学的方法,它可以全面调动歌唱呼吸器官的能动作用,促使胸腹可以很好的相互协调、配合,同时完成气息控制。胸腹联合呼吸能扩大气息容量、增强气息控制力,能调节呼吸的强弱。我们在进行胸腹联合呼吸时,呼吸气息的强弱、吐气的方法要根据所唱歌曲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胸腹联合呼吸有非常明显的气息支持点,我们在笑或咳嗽时,就能感觉到这个支持点:它位于横膈膜和下肋两边。气息支持点能够使音域扩大,保持声带富于弹性。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呼吸训练,在唱歌时出现脸红脖子粗、青筋直暴、高音卡壳、声音僵直等都是常见的情况,这都和气息支持点没有保持住有关系。
(二)正确的咬字吐字
语言是形成民歌演唱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歌唱艺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民歌唱法与各地区、各民族的语言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因此在民歌演唱中,咬字和吐字技巧极为重要,必须做到字正腔圆,以字行腔。按照我国民族声乐理论的说法,字头、字腹、字尾,这是在歌唱时对每个字的拆分,字头为每个字的声母部分,字腹和字尾为每个字的韵母部分。我们所说的发音准确,就是要把字头部分唱准了。找准字头声母发音时的着力部位。唇、齿、舌、喉是声母发音的着力点,只有把字头声母发音发准了,咬字才能清晰真切。我们常说的,吐字要清晰,其中的“吐字”主要是指字腹和字尾部分韵母的发音,在歌曲演唱中,要想音节响亮,产生效果好的共鸣,那你必须得把口腔打开到最大,发好韵母这个音。所以,吐字是否响亮、清晰,和字腹有莫大的关系。在歌唱语言中,字腹又是声音位置的基础,韵母发音是否准且、流畅和连贯,关系到歌唱声音是否圆润。
(三)表现出歌词的情感内容
不少民歌演唱者在咬字时只考虑歌词的音节,不研究歌词的含义,把歌词当作一个个方块字来念,这样即使把字咬清楚了,歌声也还是缺乏情绪和感染力。虽然把每个字唱清楚是歌曲演唱艺术的基本要求,但不是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要把歌词中的感情内容在歌唱时表现出来,刻画出生活化的语言形象。这就要求歌唱者在演唱时要全身心地投入,通过声音把歌词丰富的思想情感真实地传达给听众。想要有这样的效果,演唱者必须得搞清楚这首民歌有何特点,它的历史文化背景,发源地在哪等。另外,对歌词结构形式、歌词思想内涵都要有一个正确清晰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这首歌的演唱方式来歌唱,例如运用声音上的高低、快慢、刚柔、放收、强弱和语言上语气、语调,配合唱腔上的旋律、节奏、调式的变化,演绎出歌词中所传递给我们的精神和思想意义,做到这四点:由情而起、依情而唱、情至而终,声情并茂。
(四)唱出民歌的韵味
韵味是我国民歌演唱艺术的精髓,是我国民族民间歌曲的灵魂。对于传统戏曲演唱方法的继承、发展和提炼,让我国的民歌演唱艺术有了自己的特点,形成了民歌演唱的特殊技巧,主要是以声拖腔、以字行腔、以情润腔。而用揉连音、荡连音、顿连音等连音演唱,这是在唱腔运行时,根据情况采用不同方法。采用的连与断的方法,使演唱曲折回环;采用口断腔、抽气断腔、泣音断腔、哈音断腔等断腔技巧对唱腔进行艺术处理,给人以圆中有方、柔中带刚的特殊感受;采用倚音、颤音、滑音、波音和嗖音等润腔技巧,使歌声变得有浓有淡;采用强弱、轻重、大小、收放变化,使歌声更加圆润;采用提音、鼻音、虚气音等音色变化,使唱腔有明有暗。对于演唱难度大、技巧比较高的民歌,要运用多种润腔方法以及高音区稍微升降等润腔技巧,使歌曲得到润饰和美化,达到锦上添花、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另外,在演唱一首歌曲时,要有符合歌曲意境和内容的面部表情及适度的舞蹈表演,将歌、舞、乐交织在一起,激起听众感情的共鸣,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
总之,歌唱是门综合性的演唱艺术,它是由作品的内涵,演唱者的真实情感、演唱的技巧,演唱风格和语言特征等几个方面构成的。只有我们把这些关系有机地结合好,才能成为完美的演唱艺术,这不仅需要你身体的投入,而且还包括你的思想和灵魂。只有声情并茂,才能达到感人至深、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振邦.简论中国民间歌曲的艺术特征[J].艺海,2008,(01).
[2]胡郁青.中外声乐曲选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胡钟刚,张友刚.声乐实用基础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李敏.诗经[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5]张连葵.民歌演唱技巧浅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6,(06).
作者简介:
[1]周磊:中央民族歌舞团,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