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马伦贝格病毒对畜牧业的威胁

    张毅 李金海 邢坤 陈弟诗 潘梦 蔡冬冬 邓飞 裴超信 张睿 韩帅

    摘要:对2011年最早在德国发现的一种新病毒—施马伦贝格病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预防与控制进行了综述。该病毒可引起牛、山羊、绵羊、野牛等动物发病,表现发热、腹泻、乏力、死胎和畸形胎、产奶量下降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牲畜生产性能,对畜牧业产生不可忽视的威胁。

    关键词:施马伦贝格病毒;生产性能下降;流产;产奶量下降

    中图分类号:S85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5-0069-02

    施马伦贝格病毒(Schmallenberg virus,SBV)是2011年11月才被发现的一种新动物病原,因其最早在德国北威州施马伦贝格镇被发现,暂时命名为“施马伦贝格病毒”[1]。该病毒可引起患畜发热、腹泻、乏力、死胎和畸形胎、产奶量下降[1,2],严重影响感染动物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德国首次报道后,欧洲大部分国家报告发现施马伦贝格病毒的阳性病例,引起了欧盟和OIE的关注。欧洲是我国种畜引进及畜产品进口的主要地区之一,基于施马伦贝格病毒可能对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对该病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预防与控制进行综述,为这种新发现病毒的研究及风险控制提供一些参考。

    1病原学

    施马伦贝格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 family)正布尼亚病毒属(Orthobunyavirus genus),是一种有囊膜、分节段、单股负链的RNA病毒[1]。病毒粒子直径约100 nm,基因组分3个节段,分别为L (大)、M (中)、S (小)。S片段长830 bp,编码核衣壳与非结构蛋白;M片段长4 415 bp,编码一个多聚蛋白,该蛋白经加工形成2个膜蛋白(Gn和Gc)和非结构蛋白;L片段长6 865 bp,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M片段是最具遗传多样性的片段,其编码的Gc蛋白是病毒粒子中一种较大的膜蛋白,能够被中和抗体所识别,是重要的病毒免疫学研究对象[3,4]。

    在遗传学上施马伦贝格病毒与Simbu血清群病毒,特别是沙门达病毒(Shamonda virus)、赤羽病病毒(Akabane virus)和艾罗病毒(Aino virus)密切相关[4]。理化抗性方面,目前尚无相关报道,但从布尼亚病毒属加利福尼亚血清群推测,该病毒在50~60 ℃环境下30 min以上可被灭活。对常见消毒剂,如甲醛、乙醇、戊二醛和次氯酸钠敏感,且长期暴露于宿主或媒介外的环境中存活时间不长[1]。2012年,Hoffmann等[5]对施马伦贝格病毒的细胞适应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可在BHK-21细胞、Vero细胞及昆虫KC细胞中良好生长,为该病毒的体外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

    2流行病学

    2.1地理分布

    施马伦贝格病毒首先由德国研究人员在发热和产奶量减少的患牛样本中得到分离[6],随后荷兰[7]也发现了该病毒。从2012年2月开始,比利时、西班牙、英国、法国、卢森堡和意大利陆续出现了因感染该病毒而引发动物死胎和畸形胎的现象。目前,在德国、荷兰、比利时、瑞士、英国、爱尔兰、奥地利、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丹麦、卢森堡等国家已检测出施马伦贝格病毒PCR阳性[1]。在欧洲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未见报道。

    摘要:对2011年最早在德国发现的一种新病毒—施马伦贝格病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预防与控制进行了综述。该病毒可引起牛、山羊、绵羊、野牛等动物发病,表现发热、腹泻、乏力、死胎和畸形胎、产奶量下降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牲畜生产性能,对畜牧业产生不可忽视的威胁。

    关键词:施马伦贝格病毒;生产性能下降;流产;产奶量下降

    中图分类号:S85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5-0069-02

    施马伦贝格病毒(Schmallenberg virus,SBV)是2011年11月才被发现的一种新动物病原,因其最早在德国北威州施马伦贝格镇被发现,暂时命名为“施马伦贝格病毒”[1]。该病毒可引起患畜发热、腹泻、乏力、死胎和畸形胎、产奶量下降[1,2],严重影响感染动物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德国首次报道后,欧洲大部分国家报告发现施马伦贝格病毒的阳性病例,引起了欧盟和OIE的关注。欧洲是我国种畜引进及畜产品进口的主要地区之一,基于施马伦贝格病毒可能对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对该病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预防与控制进行综述,为这种新发现病毒的研究及风险控制提供一些参考。

    1病原学

    施马伦贝格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 family)正布尼亚病毒属(Orthobunyavirus genus),是一种有囊膜、分节段、单股负链的RNA病毒[1]。病毒粒子直径约100 nm,基因组分3个节段,分别为L (大)、M (中)、S (小)。S片段长830 bp,编码核衣壳与非结构蛋白;M片段长4 415 bp,编码一个多聚蛋白,该蛋白经加工形成2个膜蛋白(Gn和Gc)和非结构蛋白;L片段长6 865 bp,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M片段是最具遗传多样性的片段,其编码的Gc蛋白是病毒粒子中一种较大的膜蛋白,能够被中和抗体所识别,是重要的病毒免疫学研究对象[3,4]。

    在遗传学上施马伦贝格病毒与Simbu血清群病毒,特别是沙门达病毒(Shamonda virus)、赤羽病病毒(Akabane virus)和艾罗病毒(Aino virus)密切相关[4]。理化抗性方面,目前尚无相关报道,但从布尼亚病毒属加利福尼亚血清群推测,该病毒在50~60 ℃环境下30 min以上可被灭活。对常见消毒剂,如甲醛、乙醇、戊二醛和次氯酸钠敏感,且长期暴露于宿主或媒介外的环境中存活时间不长[1]。2012年,Hoffmann等[5]对施马伦贝格病毒的细胞适应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可在BHK-21细胞、Vero细胞及昆虫KC细胞中良好生长,为该病毒的体外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

    2流行病学

    2.1地理分布

    施马伦贝格病毒首先由德国研究人员在发热和产奶量减少的患牛样本中得到分离[6],随后荷兰[7]也发现了该病毒。从2012年2月开始,比利时、西班牙、英国、法国、卢森堡和意大利陆续出现了因感染该病毒而引发动物死胎和畸形胎的现象。目前,在德国、荷兰、比利时、瑞士、英国、爱尔兰、奥地利、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丹麦、卢森堡等国家已检测出施马伦贝格病毒PCR阳性[1]。在欧洲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未见报道。

    摘要:对2011年最早在德国发现的一种新病毒—施马伦贝格病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预防与控制进行了综述。该病毒可引起牛、山羊、绵羊、野牛等动物发病,表现发热、腹泻、乏力、死胎和畸形胎、产奶量下降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牲畜生产性能,对畜牧业产生不可忽视的威胁。

    关键词:施马伦贝格病毒;生产性能下降;流产;产奶量下降

    中图分类号:S85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5-0069-02

    施马伦贝格病毒(Schmallenberg virus,SBV)是2011年11月才被发现的一种新动物病原,因其最早在德国北威州施马伦贝格镇被发现,暂时命名为“施马伦贝格病毒”[1]。该病毒可引起患畜发热、腹泻、乏力、死胎和畸形胎、产奶量下降[1,2],严重影响感染动物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德国首次报道后,欧洲大部分国家报告发现施马伦贝格病毒的阳性病例,引起了欧盟和OIE的关注。欧洲是我国种畜引进及畜产品进口的主要地区之一,基于施马伦贝格病毒可能对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对该病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预防与控制进行综述,为这种新发现病毒的研究及风险控制提供一些参考。

    1病原学

    施马伦贝格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 family)正布尼亚病毒属(Orthobunyavirus genus),是一种有囊膜、分节段、单股负链的RNA病毒[1]。病毒粒子直径约100 nm,基因组分3个节段,分别为L (大)、M (中)、S (小)。S片段长830 bp,编码核衣壳与非结构蛋白;M片段长4 415 bp,编码一个多聚蛋白,该蛋白经加工形成2个膜蛋白(Gn和Gc)和非结构蛋白;L片段长6 865 bp,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M片段是最具遗传多样性的片段,其编码的Gc蛋白是病毒粒子中一种较大的膜蛋白,能够被中和抗体所识别,是重要的病毒免疫学研究对象[3,4]。

    在遗传学上施马伦贝格病毒与Simbu血清群病毒,特别是沙门达病毒(Shamonda virus)、赤羽病病毒(Akabane virus)和艾罗病毒(Aino virus)密切相关[4]。理化抗性方面,目前尚无相关报道,但从布尼亚病毒属加利福尼亚血清群推测,该病毒在50~60 ℃环境下30 min以上可被灭活。对常见消毒剂,如甲醛、乙醇、戊二醛和次氯酸钠敏感,且长期暴露于宿主或媒介外的环境中存活时间不长[1]。2012年,Hoffmann等[5]对施马伦贝格病毒的细胞适应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可在BHK-21细胞、Vero细胞及昆虫KC细胞中良好生长,为该病毒的体外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

    2流行病学

    2.1地理分布

    施马伦贝格病毒首先由德国研究人员在发热和产奶量减少的患牛样本中得到分离[6],随后荷兰[7]也发现了该病毒。从2012年2月开始,比利时、西班牙、英国、法国、卢森堡和意大利陆续出现了因感染该病毒而引发动物死胎和畸形胎的现象。目前,在德国、荷兰、比利时、瑞士、英国、爱尔兰、奥地利、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丹麦、卢森堡等国家已检测出施马伦贝格病毒PCR阳性[1]。在欧洲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未见报道。

相关文章!
  • 浅谈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与农村

    朱钇澜【摘 ? 要】 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几年来,党中央以及财务部

  • 低盐胁迫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

    孙梦蕾姜志强蒋洁兰王莉苹摘 要:为探讨低盐胁迫下肝脏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机体免疫中的作用,在肝脏酶活性、组织结构和基

  •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

    陆艳凤++孙国波++张响英++章敬旗++张海波摘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在教学模式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