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二胡,二胡说我
叙说二胡,这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千百年来,关于它的论述、关于它的探寻,可以说是层出不穷,比比皆是。也许,在二胡创作、演奏己日臻成熟的当下,再议论也不会有新的角度,再探寻也不会有新的发现,但作为一名专业表演团体己演奏30余年的资深二胡演奏者来说,我对它不仅情有独钟,更有切身感受。
我说二胡,终生不弃;二胡说我,真情实露。
众所周知,二胡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传统乐器,始于唐朝;它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变革,始终因其简单的构造与丰富的表达,成为无数音乐家、演奏家音乐创作和超越民乐演奏技巧高峰的载体。因此,二胡更成为中华民乐无限发展、无限呈现、无限创新的最佳器乐之一。
在30多年的二胡演奏生涯中,我经常追随它发展的踪迹,不间断地探寻着它的沿革。我知道,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二胡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自唐宋时期起的历史文献里,就不乏关于二胡的各种记载。像欧阳修的《试院闻奚琴作》、陈肠的《乐书》、沈括《梦溪笔谈》等,里面都有有关二胡的论述,唐代诗人岑参更是留下了“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而在《元史·礼乐志》里,更有述其形制的描绘:“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自明末以后,拉弦乐器崛起,成为音乐活动中的主奏乐器,演奏的技巧已达到一定高度,展示了其特有的魅力。
但是勿庸置疑,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阶段中,在传统的音乐体系里,二胡的地位还是很低的,而且主要用来伴奏,很少作正规场合的独奏,更没有专为二胡写的独奏曲。直到20世纪初,著名民族音乐家刘天华,致全力于民族器乐(主要是二胡)的研究改进和创造,吸收了西洋小提琴的一些技法,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把二胡提高到可供独奏的地位,并从此使其进入了大雅之堂。刘天华还将二胡纳入高等音乐学府的教学之中,设立了二胡专业,编写了最早的二胡教本和一套练习曲,创作了《病中吟》等10余首二胡独奏曲,开创了二胡演奏艺术的新纪元。到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又先后涌现了张锐、张韶、王乙等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又培养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王国潼等。二胡作曲家刘文金创作的《长城随想曲》等,将二胡的性能超常发挥,并刻意创新,使二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异彩。
时间进入到21世纪,二胡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期,随着国人对民族传统文化回归的企盼和热衷,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域的划分、时代的发展等一系列的变化,诞生了大量不同种风格的二胡作品,也使广大听众对二胡这个传统民族乐器的喜爱与痴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二胡频频出现在舞台上与屏幕中,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培训学校大量涌现,甚至一些全日制学校也开设了二胡特长班。那悠扬的琴声伴着朗朗读书声,久久回荡在校园内,恍惚间让人们有了一种梦回唐朝的错觉。在这期间,一批二胡创作和演奏的佼佼者脱颖而出,诸多的音乐题材被改变成二胡曲目,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堪称精品的新作品,这是二胡民族性的延续,也是二胡时代性的发展。
1998年,我曾受聘于马来西亚“歌唱音乐舞蹈学院”担任音乐理论和二胡教授,还曾以中国二胡演奏家的身份,在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驻奏一段时间,并出访过日本、韩国、朝鲜、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那时,我既参与当地民乐团体作二胡独奏的访问演出,也深入到民间去广泛推介中国二胡这一古老民族乐器。这一段经历使我深深体会到,二胡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既具有深刻的传统性、民族性,也具有广泛的时代性、国际性,一些曲目不但在国内得到了长足发展,更是走出国门,得到海内外观众的认可和喜爱。那几年在国外,我看到了除旅居华侨的二胡演奏家演绎很多著名曲目外,国内很多艺术家也把诸多二胡精品曲目,呈现于世界的舞台上,使很多的外国人也为二胡的独特魅力所倾倒。它使我想到,当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奏响《二泉映月》时,全场观众为之震动的同时,更对中国的传统民族乐器及曲目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了解;它时而婉转忧伤,时而如泣如诉,又时而百转悠扬,更有慷慨激昂、豪放大气回荡其中,这是二胡时代性的具体表述,它不仅仅承载了历史,更融汇了诸多的现代音乐元素在其中,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二胡的时代性、创新性不言而喻。
2013年1月19日,我曾在大连的人民文化俱乐部,举办过一场《郑禾二胡独奏音乐会》(郑禾为我现在的艺名)。在长达近2个小时的音乐会中,我既演奏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梁祝》、《万马奔腾》,也演奏了时尚新调《龙的传人》、《怀念战友》、《哎哟妈妈》;我既演奏了中国作品《洪湖随想曲》、《豫北叙事曲》、《蒙古人》,我也演奏了世界名曲《沉思》、《霍拉舞曲》、《啤酒桶波尔卡》等。音乐会上,我让二胡说我,说我的追求、我的探索、我的痴迷、我的不舍。因此,音乐会上我力求以悠扬的旋律、自如的演风、娴熟的技巧和给力的表现,让全场观众能爱上二胡,并为此如痴如醉,让他们沉缅其中而不能自拔。当然,我的企盼与现实也许尚有一定距离,但是,我让二胡诉说我的夙愿,我永远不会舍弃。而现场那澎湃高涨的气氛、那空前热烈的掌声,正是表达了全场观众对中国传统民族乐曲二胡的喜爱是与时俱进的。这场二胡独奏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也使我再一次认识到,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它能以旋律的翅膀,掀起你心的震颤,荡起你情的涟漪。音乐的群众性怕就在于:生活缺少它,就一象缺少阳光一样,二胡艺术同样也是如此。有一种个性叫执着,有一种品格叫坚守。在快餐文化和流行音乐喧嚣尘上充斥我们生活每个角落之热闹而又无奈的当下,我们就是要长年执着胸中那一抹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就是要始终坚守心中的那一片民族音乐的净土,不离不弃,不舍不放。我对二胡,二胡对我,正是这样一种情愫。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二胡,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民族乐器,也是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如果阿炳知道有一天他的作品可以在世界传颂的时候,不知他会作何感慨。世人在欣赏和学习新作品的同时,并没有忘记那些荡气回肠,百转千柔的经典名作,《二泉映月》与《赛马》依旧被传颂,创新与传统在这个时期里被充分的融合,祖先的智慧结晶,在今天以它独有的艺术魅力及感染力,影响着炎黄子孙,影响着世界。照此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二胡必定将成为乐坛上常青树,会让更多的人为之倾倒,为之感叹,开启一个不朽的传奇的新里程。
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萨尔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艺术的服务对象并不是其自身,而是广大民众。对我来说,艺术和生活两者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作为音乐艺术重要门类之一的二胡,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个来自于民间、又回报于民间的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不更是这样吗?我说二胡,终生不弃;二胡说我,真情实露。
作者简介:
郑培树,资深二胡演奏家,6岁习琴,19岁以优异成绩考入大连歌舞团,后考进沈阳音乐学院深造。毕业回团后,先后担任二胡独奏、乐队首席、音乐编曲、爵士乐队指挥、音乐总监等,先后出访日本、韩国、朝鲜、法国、意大利、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1998年受聘于马来西亚“歌唱舞蹈音乐学院”,担任音乐理论及二胡教授,先后在该国和新加坡发行个人二胡专辑。2003年以来,多次参加吉林卫视、东方卫视、CCTV一3的专访和演出,2011年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第61届世界小姐总决赛广场晚会,为晚会创作主题歌,并担任组委会副主席和音乐总监。2013年1月19日在大连举办了由大连对外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二胡独奏音乐会,获得成功。
我说二胡,终生不弃;二胡说我,真情实露。
众所周知,二胡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传统乐器,始于唐朝;它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变革,始终因其简单的构造与丰富的表达,成为无数音乐家、演奏家音乐创作和超越民乐演奏技巧高峰的载体。因此,二胡更成为中华民乐无限发展、无限呈现、无限创新的最佳器乐之一。
在30多年的二胡演奏生涯中,我经常追随它发展的踪迹,不间断地探寻着它的沿革。我知道,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二胡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自唐宋时期起的历史文献里,就不乏关于二胡的各种记载。像欧阳修的《试院闻奚琴作》、陈肠的《乐书》、沈括《梦溪笔谈》等,里面都有有关二胡的论述,唐代诗人岑参更是留下了“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而在《元史·礼乐志》里,更有述其形制的描绘:“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自明末以后,拉弦乐器崛起,成为音乐活动中的主奏乐器,演奏的技巧已达到一定高度,展示了其特有的魅力。
但是勿庸置疑,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阶段中,在传统的音乐体系里,二胡的地位还是很低的,而且主要用来伴奏,很少作正规场合的独奏,更没有专为二胡写的独奏曲。直到20世纪初,著名民族音乐家刘天华,致全力于民族器乐(主要是二胡)的研究改进和创造,吸收了西洋小提琴的一些技法,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把二胡提高到可供独奏的地位,并从此使其进入了大雅之堂。刘天华还将二胡纳入高等音乐学府的教学之中,设立了二胡专业,编写了最早的二胡教本和一套练习曲,创作了《病中吟》等10余首二胡独奏曲,开创了二胡演奏艺术的新纪元。到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又先后涌现了张锐、张韶、王乙等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又培养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王国潼等。二胡作曲家刘文金创作的《长城随想曲》等,将二胡的性能超常发挥,并刻意创新,使二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异彩。
时间进入到21世纪,二胡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期,随着国人对民族传统文化回归的企盼和热衷,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域的划分、时代的发展等一系列的变化,诞生了大量不同种风格的二胡作品,也使广大听众对二胡这个传统民族乐器的喜爱与痴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二胡频频出现在舞台上与屏幕中,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培训学校大量涌现,甚至一些全日制学校也开设了二胡特长班。那悠扬的琴声伴着朗朗读书声,久久回荡在校园内,恍惚间让人们有了一种梦回唐朝的错觉。在这期间,一批二胡创作和演奏的佼佼者脱颖而出,诸多的音乐题材被改变成二胡曲目,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堪称精品的新作品,这是二胡民族性的延续,也是二胡时代性的发展。
1998年,我曾受聘于马来西亚“歌唱音乐舞蹈学院”担任音乐理论和二胡教授,还曾以中国二胡演奏家的身份,在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驻奏一段时间,并出访过日本、韩国、朝鲜、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那时,我既参与当地民乐团体作二胡独奏的访问演出,也深入到民间去广泛推介中国二胡这一古老民族乐器。这一段经历使我深深体会到,二胡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既具有深刻的传统性、民族性,也具有广泛的时代性、国际性,一些曲目不但在国内得到了长足发展,更是走出国门,得到海内外观众的认可和喜爱。那几年在国外,我看到了除旅居华侨的二胡演奏家演绎很多著名曲目外,国内很多艺术家也把诸多二胡精品曲目,呈现于世界的舞台上,使很多的外国人也为二胡的独特魅力所倾倒。它使我想到,当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奏响《二泉映月》时,全场观众为之震动的同时,更对中国的传统民族乐器及曲目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了解;它时而婉转忧伤,时而如泣如诉,又时而百转悠扬,更有慷慨激昂、豪放大气回荡其中,这是二胡时代性的具体表述,它不仅仅承载了历史,更融汇了诸多的现代音乐元素在其中,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二胡的时代性、创新性不言而喻。
2013年1月19日,我曾在大连的人民文化俱乐部,举办过一场《郑禾二胡独奏音乐会》(郑禾为我现在的艺名)。在长达近2个小时的音乐会中,我既演奏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梁祝》、《万马奔腾》,也演奏了时尚新调《龙的传人》、《怀念战友》、《哎哟妈妈》;我既演奏了中国作品《洪湖随想曲》、《豫北叙事曲》、《蒙古人》,我也演奏了世界名曲《沉思》、《霍拉舞曲》、《啤酒桶波尔卡》等。音乐会上,我让二胡说我,说我的追求、我的探索、我的痴迷、我的不舍。因此,音乐会上我力求以悠扬的旋律、自如的演风、娴熟的技巧和给力的表现,让全场观众能爱上二胡,并为此如痴如醉,让他们沉缅其中而不能自拔。当然,我的企盼与现实也许尚有一定距离,但是,我让二胡诉说我的夙愿,我永远不会舍弃。而现场那澎湃高涨的气氛、那空前热烈的掌声,正是表达了全场观众对中国传统民族乐曲二胡的喜爱是与时俱进的。这场二胡独奏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也使我再一次认识到,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它能以旋律的翅膀,掀起你心的震颤,荡起你情的涟漪。音乐的群众性怕就在于:生活缺少它,就一象缺少阳光一样,二胡艺术同样也是如此。有一种个性叫执着,有一种品格叫坚守。在快餐文化和流行音乐喧嚣尘上充斥我们生活每个角落之热闹而又无奈的当下,我们就是要长年执着胸中那一抹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就是要始终坚守心中的那一片民族音乐的净土,不离不弃,不舍不放。我对二胡,二胡对我,正是这样一种情愫。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二胡,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民族乐器,也是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如果阿炳知道有一天他的作品可以在世界传颂的时候,不知他会作何感慨。世人在欣赏和学习新作品的同时,并没有忘记那些荡气回肠,百转千柔的经典名作,《二泉映月》与《赛马》依旧被传颂,创新与传统在这个时期里被充分的融合,祖先的智慧结晶,在今天以它独有的艺术魅力及感染力,影响着炎黄子孙,影响着世界。照此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二胡必定将成为乐坛上常青树,会让更多的人为之倾倒,为之感叹,开启一个不朽的传奇的新里程。
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萨尔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艺术的服务对象并不是其自身,而是广大民众。对我来说,艺术和生活两者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作为音乐艺术重要门类之一的二胡,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个来自于民间、又回报于民间的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不更是这样吗?我说二胡,终生不弃;二胡说我,真情实露。
作者简介:
郑培树,资深二胡演奏家,6岁习琴,19岁以优异成绩考入大连歌舞团,后考进沈阳音乐学院深造。毕业回团后,先后担任二胡独奏、乐队首席、音乐编曲、爵士乐队指挥、音乐总监等,先后出访日本、韩国、朝鲜、法国、意大利、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1998年受聘于马来西亚“歌唱舞蹈音乐学院”,担任音乐理论及二胡教授,先后在该国和新加坡发行个人二胡专辑。2003年以来,多次参加吉林卫视、东方卫视、CCTV一3的专访和演出,2011年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第61届世界小姐总决赛广场晚会,为晚会创作主题歌,并担任组委会副主席和音乐总监。2013年1月19日在大连举办了由大连对外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二胡独奏音乐会,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