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考核改革导向更重“实”
龚亮保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关于改进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工作的意见》,安排部署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引导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促进贫困县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减贫脱贫步伐,提高科学发展水平。
长期以来,地方考核包括贫困地区都是以GDP为重。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GDP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盲目追求GDP,进而形成“GDP崇拜”症,热衷于经济项目的大投入、大建设,甚至不惜牺牲环境保护、民生福祉为GDP让路,已严重影响社会正常发展。这次国家着力改进贫困县考核工作,无疑画出了一道改革的“指挥棒”,导向更加注重实际、实绩、实效和务实的作风。
贫困县考核改革将更加注重贫困地区的实际县情。各地客观条件不同,如果考核归于“大一统”,显然并不科学。而从贫困县实际出发考核发展实绩,合理设置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弱化贫困县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同时增加特色优势产业指标和权重,引导贫困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错位发展。特别是对处于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贫困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的考核,体现贫困地区发展的特殊性和主题功能定位。这种根据不同地区设置不同的考核目标,因地制宜的考核,更有利于GDP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也更能保障国家扶贫资源投向最需要的地方。
贫困县考核将更加注重扶贫开发的工作实绩。这次改革最重要的内容是弱化GDP权重的同时,把扶贫开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的主要内容。这将改变以往贫困县为抓经济,把财政转移支付和扶贫专项资金大量用在扶龙头、扶基地而未落实到贫困家庭的状况,引导贫困县将工作重心转向帮助贫困家庭脱贫。通过考核精准扶贫、扶贫资金的使用、扶贫项目实施、扶贫产业发展,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带动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情况,注重对减贫脱贫紧密关联的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发展情况的考核,引导贫困县着力消除群众因缺少教育和社会保障而致贫返贫的根源。这一考核机制的改革也体现了扶贫政策的调整:从以往扶贫到县进一步精准到贫困户。
贫困县考核将更加注重党政干部的务实作风。可以想见,今后贫困地区党政干部将不再被GDP考核所束缚,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真正把群众生活冷暖放在心上,全力扶真贫、真扶贫,从而调动贫困县做好脱贫工作的积极性。此次考核指标的改变,可以指引工作思路的转变和干部政绩观的转变,由此推动扶贫开发工作。
贫困县考核将更加注重贫困群众的切实感受。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考核将更侧重于民生感受,即把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作为主要标准,进而引导贫困县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而不迷失在贫困帽带来的“含金量”中。其实,发展经济的重要目的就是为提高民生。如果民众不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经济发展的意义就打了折扣。所以贫困县考核的改革将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这几项成为重要考核指标,同时还将注重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情况的考核。
贫困县卸下了GDP考核的包袱,表明GDP至上的思维正在改变。当贫困县卸下了GDP考核包袱,“扶县”和“扶民”才有望真正统一。注重实际、实绩、实效的考核,也必将引导广大贫困县党政干部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使扶贫开发进入新的发展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