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珠峰经济圈绿色发展要策

    李后强+++++++++++++++++++++++++++++++++++++++++++++++++++++陈杰

    珠峰的高度象征着交流合作水平的高度,预示着一种愿景和目标,勇攀世界高峰,善作国际第一。

    学界对环珠峰经济圈有不同的称谓,可以称为“跨喜马拉雅经济圈”或者“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我们称之为 “环珠峰经济圈”。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政策和重大项目的意见》【国办发(2016)50号文】中,称为“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要求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支持参与孟中印缅走廊建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我们认为,珠峰的高度象征着交流合作水平的高度,预示着一种愿景和目标,勇攀世界高峰,善作国际第一,因此,我们更倾向于“环珠峰经济圈”的称谓。

    环珠峰经济圈的界定

    对环珠峰经济圈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的环珠峰经济圈是从喜马拉雅经济区域扩展至孟中缅印为核心的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狭义的环珠峰经济圈是以樟木、吉隆、普兰口岸为窗口,以拉萨、日喀则等城市为腹地支撑,面向尼泊尔、印度、不丹、孟加拉国等,发展边境贸易、国际旅游、藏药产业以及特色农牧业、文化产业等。半径不同,包含区域不同。半径越大,圈内国家和城市越多。客观现象是,经济发展水平随着半径增大而提高,半径越小,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这是由于客观自然条件决定的。因为半径越小,海拔越高,氧气密度越低,环境越恶劣。

    珠穆朗玛峰(Qomolangma)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海拔8844.43米,辐照面广,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在它周围20公里范围内,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形成了群峰簇拥、峰头汹涌的波澜壮阔场面。环珠峰经济圈,就是以珠穆朗玛峰为圆心、梯次向外延伸的经济空间结构。从环珠峰太阳系结构示意图(图1)看,珠穆朗玛峰处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青藏高原太极(图2)的中心。向外依次可划分为四个圈层,分别是:第一圈层,主要城市有拉萨、加德满都、巴特那、达卡等;第二圈层,主要城市有昌都、和田、新德里、克塔克、曼德勒、密支那等;第三圈层,主要城市有昆明、重庆、成都、兰州、吐鲁番、伊斯坦布尔、仰光、万象、河内等;第四圈层,主要城市有桂林、宜昌、西安、乌鲁木齐、孟买、曼谷等。环珠峰经济圈10国及其大小城市犹如一串诱人可口的葡萄(图3)。在环珠峰经济圈存在群峰金字塔效应、文化源头效应、生态蝴蝶效应、价值梯度分布规律、反边际效用规律。这里是众多河流和宗教的发源地。

    环珠峰经济圈缘起

    喜马拉雅山耸立在青藏高原南缘,分布在中国西藏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和不丹等国境内,其主要部分在中国和尼泊尔交接处。西起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南迦帕尔巴特峰,东至雅鲁藏布江急转弯处的南迦巴瓦峰,全长2450千米,宽200—350千米,平均海拔7000米。环珠峰经济圈的初步构想源于中印缅孟区域经济合作。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关于在中国、印度、缅甸、孟加拉国相邻区域开展经济合作的构想就有了雏形。中印缅孟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我国学术界率先提出,并得到印度、缅甸和孟加拉国学术界的响应。中印两国学者就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实现大联合、建设大陆桥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如我国学者黄枝连的《关于亚洲西南大陆桥发展协作系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初步探索》、徐康明的《架设两洋路桥,沟通南北丝路》、谭中的《从泛喜马拉雅山角度展望中国大西南与南亚、东南亚大联合的前景》、王益谦的《发挥西南整体优势,加速开拓南亚市场》、陈继东、雷启淮的《四川与南亚经贸合作前景分析》、晏世经、陈继东的专著《中国西南对印度贸易问题研究》等具体分析了该合作区的战略框架。当时,中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云南提出建设国际大通道的发展思路,1999年8月在中国昆明举行了首次国际学术会议,探讨开展中印缅孟地区经济合作的相关问题,这标志着中印缅孟地区经济合作设想的正式提出。

    环珠峰经济圈构想,是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升级版”,从本质上讲,环珠峰经济圈发源于青藏高原天然太极圈(图3),是内陆“一带一路”的西部出口。从地理位置来看,它是连接亚洲各区域的重要枢纽,既有广袤经济腹地,又有良好的港口设施。北可上东北亚,东可连中南半岛,西可通巴基斯坦、伊朗和中东国家。环珠峰经济合作,将为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样板和推动力量,有望催生出一个超越东亚、南亚次区域概念界线的亚洲经济区。对中国而言,环珠峰经济圈建设,将使西藏和云南从一个群山包围中的内陆省份变成对外开放的前沿。中国有望通过西藏、云南等地向南亚和东南亚出口商品、技术和资本,同时进口石油、木材等资源,保障国内能源安全。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淡水塔”,因此环珠峰地区人口密集,环10国人口已经超过30亿,GDP超过11万亿美元。同时,自然环境与海拔高度密切相关。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要下降5—6℃,这叫“垂直温度递减率”。海拔每升高1000米,相对大气压大约降低12%,空气密度降低约10%。也有试验表明,海拔每升高100米,大气压下降5.9毫米汞柱,氧气分压下降约1.2毫米汞柱,含氧量下降0.16%。大家知道,空气含量大约78%是氮气,21%是氧气,其余是二氧化碳等。在海拔5000米地方,空气中含氧量是12.95%,为零海拔含氧量的61.8%。在海拔10000米地方,含氧量是4.95%,只有零海拔地方含氧量23.6%。例如,西藏林芝海拔2990米,含氧量是84%左右;拉萨海拔3650米,含氧量是65%左右,日喀则海拔3830米,含氧量是63%左右。氧气密度越低,越不适合人类生存。在海拔7000米地方,氧含量只有内地50%左右,所以很艰苦。但这些地方动植物的价值却很高,价值与环珠峰半径成反比,半径越大价值越低,可能满足“哈勃红移效应”或万有引力效应。在环珠峰经济合作中,必须加强官方和民间的交流沟通,求同存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抱团取暖”,组成新的命运共同体和新的经济发展体,才能应对严峻的自然挑战和社会挑战。

    绿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屋脊,生态环境通过大气环流影响全球。这里是地球的“神阙”,是人类的“大脑”,因此,我们必须把保护喜马拉雅作为人类共同的任务,建立“环珠峰学”,作为绿色发展的典范和基地来经营,首先从环珠峰10国做起。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步入深入调整“三期叠加”的新常态,部分省区经济下行比较严重,这对于我国绿色发展而言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标准正在由“生活殷实”向“生态富裕”转变,由追求温饱向追求生态环保转变,对周围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关注,对碧水蓝天、宁静健康的渴望越来越强。绿色发展将会使我国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升,传统以煤炭、石油为能源的“黑色”经济增长方式将逐渐步入“绿色发展”的轨道。

    ——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启动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时的决定性作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树立“绿色十”战略思维,将绿色向经济社会全领域植入、渗透和融合,赋予发展绿色内核、绿色属性、绿色文化、绿色精神、绿色活力、绿色形态、绿色伦理和绿色价值,绿色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及全环节,实现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增长彻底脱钩、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走永续发展之路。

    ——绿色发展技术日臻成熟。人们通常把节约资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统称为绿色技术,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利用技术以及清洁生产技术等。我国现在掌握的部分绿色发展技术基本上与世界同步。比如,绿色能源最重要的风电、核电、智能电网,以及低碳技术、高速铁路等,我国都具备与世界一流国家竞争的优势。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积极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危机行动,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合作。

    ——绿色发展信息平台建设。健全的信息化网络,有助于建立有效的环境检测体系和应急系统,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使得环境管理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保障所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能够有效地开展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互动和联系,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等。科学的环境检测系统、环境污染源及环境保护系统,通过信息化把整个国家环境保护系统和社会关系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推动绿色发展。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悖论。“如果不能向土著居民提供其他经济机会,保护热带雨林就永远只能是一句空话。在穷国,每天的生存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压倒一切的大事,他们被迫投资未来以满足当前的需求”。具体到环珠峰经济圈,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从经济发展程度上讲,环珠峰经济圈是“反极核”模型,由内向外,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而从生态保护上讲,由内向外,生态价值呈现递减趋势。

    一方面,环珠峰经济圈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贫困人口量多面广,社会矛盾复杂。另一方面,被誉为“亚洲水塔”的珠穆朗玛峰,巍然耸立在世界屋脊,是人们心中的圣地,更是全世界生态环境的“晴雨表”。近年来,在中国政府严格生态环保政策作用下,珠穆朗玛峰我国西藏一侧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珍稀动植物种类数量均有明显增加,生物多样性持续增进,“圣洁女神”容颜不改。但是,由于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年轻、最高、也最不稳定的山脉,曾经造就诸多山峰的地壳运动,继续推动着喜马拉雅山脉向上抬升,导致该地区地震、泥石流和山洪等自然灾害频发;同时,珠峰地区生态环境仍存在冰川退缩严重、局地沙化现象露出苗头、大本营以上海拔段人留垃圾需要清理等方面的隐忧。

    构建绿色发展伙伴关系

    环珠峰经济圈是人口集中、宗教发达、经济落后、资源丰富、生态脆弱、潜力巨大的地区,一方面存在发展不足的贫困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与环境不友好、不相容的掠夺式粗放型发展问题。构建绿色发展伙伴关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根本出路。

    ——发表《绿色发展伙伴关系芒市宣言》。与会各国专家学者共同发表《绿色发展伙伴关系芒市宣言》,在学术界形成绿色发展的共识,用学术力量推动官方层面的接触、交流。《宣言》强调,绿色经济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最先进的生产方式,拒绝有限资源无限开发的粗放型发展路径,摒弃以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为代价的非绿色增长方式;有效聚合经济要素,降低不可再生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相对值,以原创性技术进步提升效率,以效率提升取代资源消耗。

    ——推动《环珠峰国家间生物多样性公约合作备忘录》的签订 。目前,国际社会存在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的“生物海盗(Biopiracy)”现象。首先是遗传资源。由于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水平上的差距,中国与环珠峰区域各国基本处于遗传资源无偿供应者的地位,每年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各种途径(如医药公司、生物科技公司和其他一些跨国公司和组织)直接从中国与环珠峰区域各国获取大量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并在国际市场上得到了不菲的经济利益,而作为遗传资源提供国,中国与环珠峰区域各国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益分享。其次是传统知识。利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对保护传统知识存在的漏洞与弊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与生物科技研发机构有的基于在遗传资源相关传统知识上的技术开发,有的甚至仅仅简单通过对传统知识的包装,就能够以技术与科技的发明形式申请专利并得到知识产权,使得中国与环珠峰区域各国等发展中国家在使用这些遗传资源与传统知识的时候,由于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反而需要向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与生物科技研发机构提出申请并支付费用,进一步丧失了对遗传资源与传统知识的权益。

    中国和环珠峰区域国家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是遗传资源重要提供国,有着共同和接近的利益与立场。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名古屋议定书》的进一步实施,应该加强环珠峰国家在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谈判中的沟通和理解,维护彼此在发展过程中的国家利益,推动《环珠峰国家间生物多样性公约合作备忘录》的签订,积极构建“中国+环珠峰区域国家”生物多样性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新型区域合作机制。

    ——设立“环珠峰”全球论坛。“环珠峰”全球论坛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延伸和深化,是立足亚欧非、面向全世界,建立平等、开放、兼容的国际合作对话新平台。具体做法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一是由中国相关组织机构发出倡议,由相关国家轮流主办,每年一次,可邀请亚洲、欧洲、非洲和澳洲有关国家和联合国相关组织参加。二是论坛主题可确定为合作与发展,分设经济、环境、文化、社会等分论坛,每次具体内容可以不同,每次形成共识、文集、倡议、项目书等成果。三是出版《环珠峰论坛会刊》,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项目推介和重要活动消息等。四是具体组织工作可以仿照博鳌论坛,复制、借鉴其相应的组织、运作和管理模式。建议首届论坛由亚投行或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与中国社科院牵头筹建,在云南德宏开始,逐步引入民间化运作机制,制作论坛标志logo、创作会歌等,将其打造成一个非官方、非盈利、开放性的国际会议组织。

    ——开展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统一区域内环保政策,统一区域环境补偿标准,设置区域环保协调机构。对区域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生态产业、水质监测以及预警预报、生态相关法规的实施、重大环境事件的防范与应急处置等问题,进行科学谋划,加强联系协调,共谋、共担、共享区域生态建设。优化国土空间管控,对生态脆弱区实施大保护,禁止大开发。

    ——建立区域无障碍旅游联盟。 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场互动,打破区域时空障碍,建立区域无障碍旅游联盟。改善交通网络,以水系、交通、文化等共同特征为纽带,合作打造旅游品牌,联合开发推出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建立环珠峰经济圈碳交易平台。随着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议》的落实,碳汇资源会成为更加稀缺、不断增值的资源。各国要摸清碳家底,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培育人才,培育能够纳入碳市场的控排企业,鼓励和引导更多企业参与到碳市场中来。加强林地的集约经营利用,发展林下经济,更换改造低效林品种,提高森林的质量和碳汇能力。

    ——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和方法。把生态建设形成的生态生产力、生态产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效益。通过培育生态特色产业,发展森林培育、森林旅游、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生物制药等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变成区域新的支柱产业和脱贫致富重要收入来源。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地热电、生物能等清洁能源和产业。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目前,全球环保产业的商品及服务市场迅速成长,出现了工业产品已向绿色制造进展、农业经济已向绿色经济变革、科技发展已向绿色科技变革、消费水平已向绿色商品转变、国际贸易已向绿色经济倾斜等五大趋势,环保产业将迎来发展的大机遇、好时期。要抓住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以新科技成果为依托,全面提高环保产品的技术层次和质量水平,开发节水、节能和废旧物资利用新设备,开发绿色节能产品,走一条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新路,推动环保产业加快发展。

    ——鼓励绿色发展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在防治污染、回收资源、节约能源三方面已形成一个庞大的世界市场。首先,鼓励终端技术创新,对产业废弃物进行处理,尽可能减少公害事件的发生;其次,鼓励再生技术创新,通过对资源的循环利用达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再次,对有发展潜力的绿色技术政府给予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保障技术创新顺利进行;第四,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对外交流的机会,引进绿色技术或联合攻关绿色发展难题;最后,鼓励清洁生产技术创新。

    (本文系作者2016年7月11日在第二届跨喜马拉雅发展论坛的大会发言)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