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李冰 杜伟 孙彦峰
摘 要: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发展必然趋势,创新创业人才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其对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这给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带来不良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之后探讨了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3-0116-01 中国图书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1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不健全的机制
通过实际调查可知,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还存在较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健全的机制,同时影响协同发展理念滞后主要是由于合作层次较低,且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导致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协同育人效果不显著。
1.2 不准确的定位
从实际情况来看,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目标的定位还不够明确,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没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学校与企业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导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无法统一。
1.3 不匹配的专业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没有为学生设置匹配的专业,专业设置较盲目,专业设置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得到提升,最终导致无法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1.4 课程不够完善
当前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过程中,对于课程体系的设置还不够完善,其无法满足岗位的需求。主要是课程内容与实际不相符,且实践内容较少,课程内容缺乏创新,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影响了高校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效果。
2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1 以校企“协同育人”特色班为载体,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要想提升校企協同创新创业人才质量,可采用校企“3+1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并不是指前3年在校学习,后1年在企业实习,而是实施“走出去,走回来”的模式:2.5年在校学校+0.5年校企+0.5年企校+0.5年企业[1]。以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同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企业顶岗实习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质奠定基础。
2.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能力递进,课程对接”的课程体系
要想培养一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随着我国保险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保险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应当设置社会所需的专业,并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进行调整,更好的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保险与风险管理知识,同时高校还应重视学生保险业务操作、保险企业管理、投资理财等能力的培养,以此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2.3 以校企资源为平台,实现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深度融合
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与企业之间应遵循“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互惠互利、实现共赢”的合作原则,以校企资源为平台,为学生建立第一、第二、第三课堂,为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2]。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校十分重视的内容,然而从实际情况可知,当前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还存在较多问题。因此,高校应当深入分析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之后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袁娟.高职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6(10):25-26.
[2]王香兰,晋颖,付正,郑思海,朱云红.地方高校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09):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