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主题报道:从宣传到新闻
席应民
摘要:当前,对于传统主流媒体而言,主题报道的宣传任务十分繁重。如何留住观众,把新媒体的冲击减少到最小,本文以《重庆新闻联播》栏目为例,就主题报道的创新,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主题报道 创新 《重庆新闻联播》
每天18∶30是各大省级卫视新闻联播的主战场。作为党委政府的喉舌,各地的新闻联播也是当地最为看重的栏目,除了时政新闻外,最多的就是带有宣传任务的主题报道。如何把这些主题报道的“订单”变成真正的新闻,让观众看得懂听得明白,《重庆新闻联播》契合热点进行策划,通过一系列创新,在“观众喜欢看、愿意看”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来自央视索福瑞的数据显示,2012年至今,《重庆新闻联播》连续四年排名全国同时段收视第六的高位。
结合热点突出重点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当前最重要的主题报道之一,对电视而言,又是最难的报道之一。因为拍摄学习场景单一,采访又是一些高大上的内容,记者很难将这类报道做得可看、可读、可信。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重庆新闻联播》在“热点”上做文章,在“重点”上下工夫。
2016年六、七月份,重庆经历了范围广、强度大的持续降雨,多个地区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作为当地最权威的电视新闻栏目,《重庆新闻联播》不仅聚焦受灾情况,还围绕救灾这一“热点”,把重点放在一线党员干部怎么做,基层党组织又发挥了哪些作用等方面,将“两学一做”的“学”与“做”,通过抗洪救灾的报道实实在在地展现出来。比如6月29日播出的《暴雨里的感人瞬间》,相继报道了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鞍子镇党委及时将参加专升本的学生李红华转移出去参加考试;党员、民警周建刁和同事们为转移群众,在何家村坚守救援五昼夜;而和谦镇组建的党员先锋队,第一时间抢修被洪水冲断的桥梁……一个个瞬间,令大家感动的同时,也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宣传报道出来,起到了春风化雨的作用。再比如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重庆新闻联播》专门推出了新闻特写《危难之时更显党员本色》。作品综合报道了大足区龙水镇消防中队六位党员组成的小分队,营救被洪水围困的十多名群众;黔江区60名党员干部冒雨坚守四个泄洪地段,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万州区党员志愿者积极投入到洪水退后的清淤工作等。这些报道通过镜头展现了党员“关键时刻冲得上来、危难关头豁得出去”的优秀品质,让观众在荧屏上看到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在“两学一做”主题报道中,《重庆新闻联播》除了在“热点”上做文章外,还在“重点”上下工夫。坚持“真情服人”的报道原则,努力用细节表达党员干部的奉献精神,用现场展现救灾一线团结、紧张、拼搏、向上的积极氛围。比如新闻特写《危难之时更显党员本色》中,老党员冯地清在接受采访时说:“因为胸前佩戴着这枚党徽,时刻在提醒自己,这是我们党员的义务。”这样的真情表达,充分展现了党员的高尚觉悟和先锋模范作用。又如《暴雨里的感人瞬间》中党员的“红袖章”、给被困群众送救生衣,这些镜头特写,处处透露出温馨与感动。再比如7月4日播出的《男子被困河中央 警民合力救援》。画面中湍急的山洪、逐渐上涨的水势以及男子脚下窄小的礁石,一个个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既令观众为男子的处境而担心,更为警民的合力救援而点赞。这样的报道,深情弘扬了党员群众共赴时艰的鱼水深情。
结合热点、突出重点,在洪灾来临时,《重庆新闻联播》通过一个个感人瞬间、一个个党员故事,汇聚成为全体党员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从这个角度上讲,“两学一做”主题报道是成功的。正如专家阅评组认为,这是一次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生动新闻实践。
重大题材策划先行
目前正处于改革攻坚阶段,改革要得到社会各界支持,舆论引导至关重要,这样的主题报道可以说枚不胜举。如何把宣传做成新闻,在节目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重庆新闻联播》的作法是:重大题材,策划先行。
2016年5月1日,我国全面推行营业税改征为增值税(简称营改增),这意味着从2012年开始试点的营改增,将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全面展开。由于改革专业性强,普通百姓不易了解,怎么办?为此,4月初栏目与国税部门联系,多次商讨,从“营改增推开后,企业税负有何变化,对老百姓的生活有哪些影响”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主题报道的重点选题,并着手采访,确定2016年4月下旬推出专栏《营改增倒计时》。在5月1日营改增实施的前一周,系列报道《营改增倒计时》正式推出。一天一个重点,把营改增的注意事项、企业受益、税改红利……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比如,关于什么是营改增,报道中引用重庆市国税局总审计师耿青的采访:“假如说企业生产的杯子,购进的玻璃原材料价格为30块钱,生产后按100元的价格卖出,实际上增值了70块钱,增值税是按这70元征税,以前营业税是按卖出价格的100元征税。营改增后,企业的税赋就下降了。”与此同时,节目根据采访的内容进行图表包装,进一步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化。此外,营改增后,企业税负总体下降,政府财政相应减少,对经济发展是否会造成负面效应。前期策划中栏目组充分考虑到了这一问题,因此报道中采用重庆市社科院博士李万慧的采访给予回答:“短期来说是财政收入会减少,但从中长期角度来看,营改增使得企业税负降低,反而会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从而有助于税收增加得更多,实现双赢局面。”营改增后,普通市民会享受到税改红利吗?专栏《营改增倒计时》以价值100万元的二手房交易为例,将计算公式以图表的形式告诉观众,改革后将少缴税2400元左右。
这一组报道,不仅得到了专业人士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税务部门的高度赞扬。他们说:“你们的报道太棒了,把我们想说的都说到了。”重大题材策划先行,《营改增倒计时》让《重庆新闻联播》发出了好声音。这样的喉舌,既让政府满意,也得到了观众认可。从这个意义上讲,“双赢”是每一个主题报道肩负的职责,也是始终努力的方向。
拓宽视野精心打造
每年“五一”期间,劳模是各地联播报道的主要对象。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这样的报道如何赢得观众?“拓宽视野、精心打造”是创新主题报道的不二法则。
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围绕“工匠精神”这一热词,《重庆新闻联播》“五一”期间推出了《巴渝工匠》系列。
与往年的“五一”系列相比,《巴渝工匠》摈弃了“高大全”的常规模式,也没纠缠在“任劳任怨”“不计报酬”等概念化的套路中,而是牢牢“盯住”主人公的精湛技艺,让出色的技能技巧支撑起整个人物的精神世界,使人物既真实又可信。比如2016年4月30日报道的长安汽车公司发动机维修工张永忠,导语这样写道:发动机发出的声音,普通人可能听不出什么门道,而在长安汽车公司,有一个业内鼎鼎有名的发动机“医生”,只要用他的“耳朵”一听,便能准确的判断出发动机的故障。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张永忠。
从以往的“仰视”到如今的“平视”,去掉以前“一味贴金”的语态,用讲故事的方式、朴实的叙事风格展现“巴渝工匠”,这样的报道,显然更能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比如2016年4月29日报道的永川豆豉厂高级调味师曾凡玉,她能够精准地判断一粒黄豆发酵的程度,把小豆豉做成了大学问。又比如2016年5月2日报道的重庆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化石修复师宋中伟,他用一双巧手将亿万年前的时空嫁接到今天,让恐龙这个曾经统治地球的古老生物“站”在了人们面前。可以说,正是这一桩桩“独门绝技”,使他们成为出色的“巴渝工匠”,既彰显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又谱写了时代的强音。正如2016年“五一”节这天,《重庆新闻联播》撰写的短评《劳动实现梦想 奉献诠释价值》:“劳动是实现梦想的舞台,大到国家发展,小到自我成长,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行,而对于我们每一个劳动者来说,立足本职、乐于奉献,就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好诠释。”
拓展視野精心打造,系列“小人物”的故事,形象而生动地诠释了“工匠精神”在重庆的落地生根,具有极佳的价值导向和示范意义。从这个角度上看,“五一”劳模这一主题报道是成功的,实现了从“从宣传到新闻”的华丽转身。
(作者单位:重庆广电集团)
摘要:当前,对于传统主流媒体而言,主题报道的宣传任务十分繁重。如何留住观众,把新媒体的冲击减少到最小,本文以《重庆新闻联播》栏目为例,就主题报道的创新,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主题报道 创新 《重庆新闻联播》
每天18∶30是各大省级卫视新闻联播的主战场。作为党委政府的喉舌,各地的新闻联播也是当地最为看重的栏目,除了时政新闻外,最多的就是带有宣传任务的主题报道。如何把这些主题报道的“订单”变成真正的新闻,让观众看得懂听得明白,《重庆新闻联播》契合热点进行策划,通过一系列创新,在“观众喜欢看、愿意看”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来自央视索福瑞的数据显示,2012年至今,《重庆新闻联播》连续四年排名全国同时段收视第六的高位。
结合热点突出重点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当前最重要的主题报道之一,对电视而言,又是最难的报道之一。因为拍摄学习场景单一,采访又是一些高大上的内容,记者很难将这类报道做得可看、可读、可信。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重庆新闻联播》在“热点”上做文章,在“重点”上下工夫。
2016年六、七月份,重庆经历了范围广、强度大的持续降雨,多个地区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作为当地最权威的电视新闻栏目,《重庆新闻联播》不仅聚焦受灾情况,还围绕救灾这一“热点”,把重点放在一线党员干部怎么做,基层党组织又发挥了哪些作用等方面,将“两学一做”的“学”与“做”,通过抗洪救灾的报道实实在在地展现出来。比如6月29日播出的《暴雨里的感人瞬间》,相继报道了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鞍子镇党委及时将参加专升本的学生李红华转移出去参加考试;党员、民警周建刁和同事们为转移群众,在何家村坚守救援五昼夜;而和谦镇组建的党员先锋队,第一时间抢修被洪水冲断的桥梁……一个个瞬间,令大家感动的同时,也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宣传报道出来,起到了春风化雨的作用。再比如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重庆新闻联播》专门推出了新闻特写《危难之时更显党员本色》。作品综合报道了大足区龙水镇消防中队六位党员组成的小分队,营救被洪水围困的十多名群众;黔江区60名党员干部冒雨坚守四个泄洪地段,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万州区党员志愿者积极投入到洪水退后的清淤工作等。这些报道通过镜头展现了党员“关键时刻冲得上来、危难关头豁得出去”的优秀品质,让观众在荧屏上看到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在“两学一做”主题报道中,《重庆新闻联播》除了在“热点”上做文章外,还在“重点”上下工夫。坚持“真情服人”的报道原则,努力用细节表达党员干部的奉献精神,用现场展现救灾一线团结、紧张、拼搏、向上的积极氛围。比如新闻特写《危难之时更显党员本色》中,老党员冯地清在接受采访时说:“因为胸前佩戴着这枚党徽,时刻在提醒自己,这是我们党员的义务。”这样的真情表达,充分展现了党员的高尚觉悟和先锋模范作用。又如《暴雨里的感人瞬间》中党员的“红袖章”、给被困群众送救生衣,这些镜头特写,处处透露出温馨与感动。再比如7月4日播出的《男子被困河中央 警民合力救援》。画面中湍急的山洪、逐渐上涨的水势以及男子脚下窄小的礁石,一个个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既令观众为男子的处境而担心,更为警民的合力救援而点赞。这样的报道,深情弘扬了党员群众共赴时艰的鱼水深情。
结合热点、突出重点,在洪灾来临时,《重庆新闻联播》通过一个个感人瞬间、一个个党员故事,汇聚成为全体党员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从这个角度上讲,“两学一做”主题报道是成功的。正如专家阅评组认为,这是一次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生动新闻实践。
重大题材策划先行
目前正处于改革攻坚阶段,改革要得到社会各界支持,舆论引导至关重要,这样的主题报道可以说枚不胜举。如何把宣传做成新闻,在节目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重庆新闻联播》的作法是:重大题材,策划先行。
2016年5月1日,我国全面推行营业税改征为增值税(简称营改增),这意味着从2012年开始试点的营改增,将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全面展开。由于改革专业性强,普通百姓不易了解,怎么办?为此,4月初栏目与国税部门联系,多次商讨,从“营改增推开后,企业税负有何变化,对老百姓的生活有哪些影响”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主题报道的重点选题,并着手采访,确定2016年4月下旬推出专栏《营改增倒计时》。在5月1日营改增实施的前一周,系列报道《营改增倒计时》正式推出。一天一个重点,把营改增的注意事项、企业受益、税改红利……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比如,关于什么是营改增,报道中引用重庆市国税局总审计师耿青的采访:“假如说企业生产的杯子,购进的玻璃原材料价格为30块钱,生产后按100元的价格卖出,实际上增值了70块钱,增值税是按这70元征税,以前营业税是按卖出价格的100元征税。营改增后,企业的税赋就下降了。”与此同时,节目根据采访的内容进行图表包装,进一步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化。此外,营改增后,企业税负总体下降,政府财政相应减少,对经济发展是否会造成负面效应。前期策划中栏目组充分考虑到了这一问题,因此报道中采用重庆市社科院博士李万慧的采访给予回答:“短期来说是财政收入会减少,但从中长期角度来看,营改增使得企业税负降低,反而会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从而有助于税收增加得更多,实现双赢局面。”营改增后,普通市民会享受到税改红利吗?专栏《营改增倒计时》以价值100万元的二手房交易为例,将计算公式以图表的形式告诉观众,改革后将少缴税2400元左右。
这一组报道,不仅得到了专业人士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税务部门的高度赞扬。他们说:“你们的报道太棒了,把我们想说的都说到了。”重大题材策划先行,《营改增倒计时》让《重庆新闻联播》发出了好声音。这样的喉舌,既让政府满意,也得到了观众认可。从这个意义上讲,“双赢”是每一个主题报道肩负的职责,也是始终努力的方向。
拓宽视野精心打造
每年“五一”期间,劳模是各地联播报道的主要对象。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这样的报道如何赢得观众?“拓宽视野、精心打造”是创新主题报道的不二法则。
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围绕“工匠精神”这一热词,《重庆新闻联播》“五一”期间推出了《巴渝工匠》系列。
与往年的“五一”系列相比,《巴渝工匠》摈弃了“高大全”的常规模式,也没纠缠在“任劳任怨”“不计报酬”等概念化的套路中,而是牢牢“盯住”主人公的精湛技艺,让出色的技能技巧支撑起整个人物的精神世界,使人物既真实又可信。比如2016年4月30日报道的长安汽车公司发动机维修工张永忠,导语这样写道:发动机发出的声音,普通人可能听不出什么门道,而在长安汽车公司,有一个业内鼎鼎有名的发动机“医生”,只要用他的“耳朵”一听,便能准确的判断出发动机的故障。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张永忠。
从以往的“仰视”到如今的“平视”,去掉以前“一味贴金”的语态,用讲故事的方式、朴实的叙事风格展现“巴渝工匠”,这样的报道,显然更能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比如2016年4月29日报道的永川豆豉厂高级调味师曾凡玉,她能够精准地判断一粒黄豆发酵的程度,把小豆豉做成了大学问。又比如2016年5月2日报道的重庆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化石修复师宋中伟,他用一双巧手将亿万年前的时空嫁接到今天,让恐龙这个曾经统治地球的古老生物“站”在了人们面前。可以说,正是这一桩桩“独门绝技”,使他们成为出色的“巴渝工匠”,既彰显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又谱写了时代的强音。正如2016年“五一”节这天,《重庆新闻联播》撰写的短评《劳动实现梦想 奉献诠释价值》:“劳动是实现梦想的舞台,大到国家发展,小到自我成长,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行,而对于我们每一个劳动者来说,立足本职、乐于奉献,就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好诠释。”
拓展視野精心打造,系列“小人物”的故事,形象而生动地诠释了“工匠精神”在重庆的落地生根,具有极佳的价值导向和示范意义。从这个角度上看,“五一”劳模这一主题报道是成功的,实现了从“从宣传到新闻”的华丽转身。
(作者单位:重庆广电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