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尹凯
摘 要: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以全国同期产业结构值为参照,对2005—2014年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化及经济增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在近十年间,第一产业在产业增长份额和结构偏离份额方面相对劣势,对经济的贡献率最小;第二产业有较强的产业结构优势,对经济的贡献率大,但是竞争力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弱;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较快,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根据分析结果,对山东省未来的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农业现代化之路;二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提升区域竞争力;三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带动经济提质增效。
关键词:偏离-份额分析法;产业结构;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7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2-0026-06
引言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对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使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化和高级化,其目的是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之间协调、健康发展,为经济发展提质增效[1]。在此学术范畴内,许多研究人员通过对全球范围内各区域产业结构形态的更替演进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许多关于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的优质学术成果,以此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以及经济的全面发展作出指导。
迈克尔·皮纳得(Michael Peneder,2003)摘取了1990—1998年28个国家的数据,分析了所选取国家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联系[2]。通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产业结构进行细化得出以下结论;产业结构优化在20世纪90年代对宏观经济的发展和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产业结构变化对总产出不仅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由于某些特定的产业能实现较高的生产率和产出的扩大,倾向于这些工业的结构变化会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山村英司(2007)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东京市1960—2000年的制造业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最终得到结论:区域的集聚对区域的结构优化产生了明显的作用[3];工业随着时间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有进一步向空间拓展的趋势,也促进了产业的分工,进而影响了区域的产业结构不断发展。
国内的学者也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刘伟(2002)基于产业结构分析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经济规模和要素效率两个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由第三产业主要引起的,但是第三产业的结构扩张也会降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经济规模造成的正效应。因此得出结论,我国经济要维持长期稳定的增长,要改造传统的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提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单纯地依靠第三产业,经济最终会进入衰退的境地。夏泽义、许进杰(2009)采用1978—2006年湖南地区数据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的产出量、第二产业的产出量、第三产业的产出量以及第二产业中部分二级产业的产出量,对湖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结论:第二产业对湖南经济发展的作用最大,然后第二位的是第一产业;效率最高的是第一产业;最低的是第三产业[5]。综上所述,国外和国内的学者都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以山东省为例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
目前,整个中国正处于转型期,经济逐渐迈入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这一大环境中,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很重要。山东省作为全国经济总量排名前三的经济大省,应积极成为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领头羊和主力军。为了解山东省近年来的产业结构演进趋势,本文以全国近十年来的经济总值为参照系,对山东省同期产业结构进行偏离份额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对山东省未来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优化提出建议。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概述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由美国学者邓恩、兰伯特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的,经后续学者的不断完善,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分析某一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一个通用方法[6]。通过对某一特定区域和参照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数据进行偏離份额分析,能够发现两个不同区域间的差距,有助于调整区域内的产业结构。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所研究区域(本文中为山东省)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的变化看做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大区域(本文为全国)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特定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区域增长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量和竞争力偏离份额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增长和滞后的原因,评估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和区域竞争优势,找出区域内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从而为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出方向上的指导。若是一个地区各产业的增长速率与参照地区各产业的增长速率相等,则该地区经济增长与参照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差距应该是由结构因素造成的;如果一个地区产业结构与参照区域相同,则两地区之间的增长差异应该由区域的竞争力因素来解释。在竞争力因素方面,一个区位条件较好的区域,由于各要素的投入产出比会因成本要素的增加而提高,所以相对于区位条件较差的区域会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数学模型的构建
设研究区域在基期的经济总量为b0,末期经济总量为bt,把地区经济划分为j个产业部门,分别用bj,0和bj,t表示研究区域第j个产业部门在基期与末期的经济总量;同理,以B0和Bt表示研究区域所在大区在相应时期基期与末期的经济总量,以Bj,0和Bj.t表示整个大区基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的经济总量。
Nj是指研究区域第j产业按照大区域的增长率以及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即大区域内第j个产业占比)计算出的区域的第j个产业的增长量。
Pj是指由研究区域产业比重与所在大区相应产业比重的差异而引起的区域第j产业增长相对于所在大区标准所产生的偏差,它是在假设研究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与所在大区的平均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单独分析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因此,Pj值越大,说明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率越大。如果Pj>0,则表示研究区域增长速度较快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反之,如果Pj<0,则表示研究区域的产业结构属于不利于经济增长的结构类型。
Dj是指研究区域第j产业按照其实际的增长率取得的增长额与按所在大区同一产业增长率增长所取得的增长额之差,反映出研究区域与标准区域相比在产业发展方面所具有的发展优势或劣势,反映的是区位条件与区域竞争力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如果Dj>0,则表示研究区域竞争力高于所在大区整体水平;反之,则表示研究区域竞争力低于所在大区整体水平。
由以上各式可知,如果L大于1,则研究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所在大区;如果W大于1,说明区域经济中,朝阳产业、增长较快的产业部门所占比重比较大,区域总体的经济结构比较合理,该结构对区域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大;如果μ大于1,说明该区域各产业部门总的增长势头很大,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7]。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分析
(一)山东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得到山东省与全国相应年份各产业产值对照表,见表1。由表1 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山东省经济发展快速,产业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产值虽然每年都在逐步提升,但增幅小于第二、三产业的增幅;第二产业产值始终高于第一、三产业,在产业格局中处于优势地位;第三产业产值在近十年来翻了两番,增长迅速,具有强大的发展后劲。
(二)产业结构总体特征分析
利用以上公式对山东省的产业结构进行偏离份额分析和竞争力分析。
1.偏离份额分析
本文以山东省2005—2014年间的产值为研究数据,将同期全国的三次产业产值作为参照,以2005年为基期、2014年为末期,对山东省在这十年内的产业结构进行偏离份额分析。把表1中的相关数据代入上述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数学模型中,对山东省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进行计算,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从整体来看,山东省2005—2014年的GDP增量(b0)为40 159.71亿元,比全国平均水平水平(B0)要高,说明相对于全国而言,山东省在这十年内的经济增长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1)山东省三次产业的增长份额(Nj)分量均为正,表明山东省三次产业的产值均为上升的增长趋势。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的增长量最大,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也最大;第三产业的增长量略低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增长量比较小,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
(2)山东省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j)分量均为正值,表明山东省三次产业中,增长较快的第二、三产业均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产业结构为利于经济增长的类型。
(3)山东省三次产业的总体的竞争力偏离份额(Dj)分量为负,表明山东省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言综合竞争能力较弱。其中,只有第三产业部门的竞争力偏离份额为正,且数值较大,说明第三产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第二产业的竞争力偏离份额最小,竞争力最弱。
(4)山东省三次产业的总偏离份额PDj(即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j与竞争力偏离份额Dj的总和)分量为正,其数值小于由产业结构优势带来的经济增长份额,说明山东省在区位上属于相对劣势地位,需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以弥补。在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的偏离份额最大,第一和第二产业相对较小,说明山东省的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全国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8]。
2.产业竞争力分析
根据上述数据及公式,可计算得到山东省2005—2014年的相对增长率L、结构效果指数W和区域竞争效果指数μ,L=0.92,W=0.96,μ=0.97。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经济相对增长率L为0.92<1,说明山东省在2005—2014年间的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全国的增长速度。
(2)结构效果指数W为0.96<1,说明山东省在2005—2014年间夕阳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朝阳产业发展势头较弱。虽然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最快,但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小于第二產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3)区域竞争效果指数μ为0.97<1,说明山东省在2005—2014年间总的经济增长势头较弱,发展速度较慢,综合竞争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偏离份额分析图分析
1.部门优势分析图
以区域各产业部门优势总偏离分量PDj为横轴,以增长份额分量Nj为纵轴,建立出产业部门优势分析图,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山东省第一、二、三产业分布于S1和S2区,说明山东省的三次产业部门产值均有增长。其中,第二、三产业距离原点较远,且两产业部门的偏离份额和分量远大于第一产业,这说明山东省第二、三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明显的产业结构增长优势,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增长优势及对经济的贡献率相对较小,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山东省的经济增长。
2.偏离分量分析图
以竞争力偏离份额分量Dj为横轴,以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量Pj为纵轴,建立出产业部门偏离分量分析图,见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第一、二产业位于S3区域,说明第一、二产业原有基础较好,但近十年来在山东省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发展一般;第三产业位于S2区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和增长优势。
综合以上分析得出,2005—2014年间,在产业结构方面,山东省第一产业优势不足,第二、三产业优势较强,对山东省的经济贡献率较大;在竞争力方面,山东省第一、三产业竞争力较强,说明有很大的增长潜力,第二产业竞争力有待提高[9]。
三、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山东省产业结构在近十年来有了很大变化,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逐渐由第二产业一马当先的格局向第二、三产业并驾齐驱的局面转变。在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以及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的经济大环境下,山东省的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的优化升级,调整第一产业结构,优化第二产业结构和布局,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山东省三次产业的协调健康发展[10]。
(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农业现代化之路
山东省的农业发展背景十分优秀,粮、棉、油等几大粮食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但在近十年来,农业在山东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区域竞争力也在减弱。因此,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唯一出路。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转变农业发展理念,以新理念引领农业转型发展。要逐步摒弃农业发展单纯以规模取胜的理念,树立品质农业和绿色农业的理念,把提升产品质量作为农业转型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涵养农业产能,打造农业生态产业链,促进农业绿色化发展。此外,可以依靠山东省优质的旅游资源,发展农家乐、农产品采摘观光旅游园等特色农业旅游产业[11]。其次,要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包括生产过程的机械化、经营方式的现代化、流程的标准化和现代化农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引入高科技农业生产设备和信息化的配套设施,延长农业产业链条,采用标准化生产模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山东省第一产业的竞争力。
(二)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提升区域竞争力
多年来,山东省依赖煤炭、钢铁等能源资源大力发展重工业,技术和资金依赖型的新兴工业发展相对比较薄弱。为保障第二产业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优化山东省第二产业结构。第一,为传统重工业注入新鲜活力,通过协调多种产业,提高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依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协调发展海洋化工业、钢铁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以及海洋高科技产业等多种产业,提升资源的产业附加值[12]。第二,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第三,以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创新工程建设,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借助“好品山东”等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发展网络营销,积极引进和培育创新性人才,推进生产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第四,借助“两带一路”战略,进一步加大与东欧国际市场的交流与对接,同时深化与台湾、香港等地区的经贸合作,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使区域之间经济互补,从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三)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带动经济提质增效
就现阶段而言,可以通过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依靠优质的服务和消费体验大力发展餐饮、娱乐、旅游等产业,充分挖掘本地市场消费潜力,并着力打造“好客山东”的旅游品牌,吸引外来游客。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经济增长,还可以带来生态效益,提高本省的環境质量[13]。其次,要增加第三产业中的科技含量,促进信息技术在商业、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运用,从而使第三产业高效快速发展。通过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山东省产业结构向最佳结构模式——“三二一”模式转变,有效地带动经济的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 ?刘明宇,芮明杰.价值网络重构、分工演进与产业结构优化[J].中国工业经济,2012,(5).
[2] ?Michael Peneder.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3,(14):427-448.
[3] ?EijiYamamura,InyongShin.Dynamic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case of the assembly industry of the Greater Tokyo Region,1960—2000[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7,(18):483,499.
[4] ?刘伟.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
[5] ?叶依广,曹乾.我国产业结构部门增长效应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03,(5).
[6] ?司林波,孟卫东,涂英柯.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河北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分析[J].区域管理,2014,(2).
[7] ?曹丽娟.基于SSM的山西省产业结构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4,14(3).
[8] ?王晓亚,张争胜,沈璐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广州市产业结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1).
[9] ?王继东,何青松.生态经济视角下的山东产业结构问题探讨[J].区域经济,2009,(11).
[10] ?张秀生,王鹏.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产业结构优化[J].宏观经济,2015,(4).
[11] ?王翠,谢正观.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比较分析及其优化升级研究[J].环境科学与地理学,2013,(5).
[12] ?赵丽敏.产业链延伸视角下的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J].地区经济,2011,(10).
[13] ?贺丹,田立新.基于低碳经济转型的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实证研究[J].能源经济与气候政策,2015,(3).
Abstract:The chang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of Shandong Province in 2005-2014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eviation share and the valu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same period.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ast decade,the primary industry has the lowest contribution to the economy in terms of industrial growth share and structural deviation share.The secondary industry has a stro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dvantage,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to the economy is large,but the competitiveness is weak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average level;The tertiary industry is growing rapidly and has a strong competitive advantage.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the future:First,transform the mod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ake the road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Secondly,actively cultivate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promote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third i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promote economic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efficiency.
Key words:deviation share analysis method;Industrial structure;Economic grow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