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张华松
[摘 要]中学音乐课程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能够减轻学生的压力、塑造学生的品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新课改视域下的中学音乐是一种以学生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改革,但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学音乐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断凸显,文章通过分析新课改视域下中学音乐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改进对策。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程设置;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1 新课改视域下中学音乐课程的重要性
1.1 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新课改视域下的中学音乐是一种以学生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改革,通过对音乐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管理等方面的调整,拓宽学生的视野,培育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是音乐家们将高尚的情操融入美妙的旋律表达出不同情感的一门艺术,扣人心弦。美妙的音乐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旋律美、节奏美、形式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完善学生的逻辑思维,从而提升中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写作能力。
1.2 有助于塑造学生品格
新课改下的音乐课程能够陶冶学生情操,舒缓紧张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开启学生智慧的心门。美妙的音乐除了令学生赏心悦目之外,对于鼓舞学生的斗志,对学生品德、人格的修养也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学生的精力通常比较旺盛,思想较为活跃,想象力和创造力比较丰富,可塑性较大。受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较少的影响,往往遇事后情绪波动较大,部分学生存在叛逆心理,以至于受到不健康情绪的影响走入不归路。音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舒缓学生急躁的心情,部分音乐的歌词、曲调具有积极向上、乐观豁达、不屈不挠的斗志精神,有助于帮助学生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2 新课改视域下中学音乐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1 对音乐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中学仍旧将升学考试的科目作为重点培养的目标,而将音乐、美术、体育科目作为“小三门”形式辅助存在,这使得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对音乐教学都缺乏重视。部分学校课程表上的音乐课形同虚设,时常被其他所谓“主科”教师挤占,既打击了音乐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造成音乐教学课程无法合理设计和开展,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2 音乐课程设置内容单一
目前,中学音乐课程往往是学校统一设置,设置前并未对学生的爱好开展调研,因此课程设置内容较为单一。一方面,中学音乐课程缺乏实践环节;另一方面,音乐课程教学方法枯燥,教学多以教师领唱、学生听赏为主,这种“填鸭式”落后的教学模式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始终被动学习。教师通常根据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向学生讲述,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理解,致使课堂效率较低。
2.3 高水平师资力量的缺失
其一,由于音乐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加上中学音乐教师的薪资待遇不够理想,使得很多高学历、高水平大学的音乐毕业生不愿意应聘为中学教师,造成了高水平“一专多能”型教师人才的流失,部分在岗教师存在专业性不足的现象,或存在不愿认真负责的心理。其二,部分音乐教师仅会基本的乐理知识和唱法,教学过程是依照教科书流水般的开展教学内容,课堂知识较为陈旧和保守,教师对音乐缺乏自己的感悟,更谈不上为学生开展拓展方面的音乐延伸,严重制约了新课改下中学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
2.4 音乐课程的衔接度较差
音乐课程的设置应依据学校特色、音乐课程建设目标、学生的实际需要等综合因素进行制定,国外发达国家的中学都非常重视音乐课程的设置,他们会组织专业的音乐团队通过调查、走访制定自身特色的音乐课程。然而,我国中学音乐的课程结构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差距。一方面,在教材的设置上,我国基本模仿国外的音乐教材,缺乏地方特征和学校特色,没有分阶段、分层次地制定出多元化的音乐课程,使得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衔接性较差;另一方面,音乐教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不够科学,不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热情,这些都阻碍了新课改下中学音乐教学的发展。
3 新课改视域下提升中学音乐课程教学的对策
3.1 提高对音乐课程的重视程度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音乐课程改革若要取得满意的成效,教育部门、学校、教师等各部门应加大对音乐课程的支持和重视程度。首先,中考或高考科目中应适当增加音乐所占的比重,为音乐教师提供更好地展示自身价值的机会,使新课改下创新工作深入每一位老师的心里,打造出更具特色的课程,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转变传统教学的思想观念,不再轻视所谓的“小三科”, 充分认识到音乐对學生学习的重要性,提高音乐教师的学校地位,教师积极了解学生对音乐的需求和热情,帮助解决学生学习中的漏洞,引导学生优良的学习习惯。最后,学校应加大音乐课程教学方面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投入,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鼓励学生开展多元化的艺术校园生活。
3.2 丰富音乐课程的内容
新课改下的《音乐课程标准》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着力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综合能力。其一,学校应建立音乐实验室供学生参观、演练,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增设实践教学;其二,学校可开展多元化的音乐课程选修,如摇滚乐、爵士乐、古典音乐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其三,音乐课程的教学方法应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摆脱枯燥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音乐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实现“翻转式”课堂模式,这有助于拓展学生网络影视方面和乐器、舞蹈、声乐等方面的知识,使教师能够向学生展现出一个立体感的音乐世界;其四,教师在教授音乐技巧的同时,可适当向学生开设视唱练耳课程和编曲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辨听能力、欣赏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互动和讨论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中学生通过音乐的熏陶,养成积极豁达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3.3 提升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
其一,教育部门、学校应提升对音乐科目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音乐教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吸引更多优秀品质的人才加入教师的队伍。其二,各学校应不断强化音乐教师的团队力量,努力引进更多有责任、有水平的优秀教师。尽量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和交流的机会,使音乐教师将理论知识与我国传统文化、时代特色有机结合,不断使音乐教师拓展教学能力和音乐修养,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一专多能”型教师。其三,学校应加大音乐教学方面的投入力度,尤其是钢琴、小提琴等硬件设施的投入,切实保障音乐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定期对音乐设备进行保养和检修,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从而最大限度地服务于音乐的教学工作。其四,学校建立健全完善的考评机制、奖惩机制、监督机制,促进音乐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突破,提高其综合素质。
3.4 完善音乐课程的结构设置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音乐的课程设置应加大针对性与衔接度。其一,在保障学时分配合理的前提下,音乐课程的设置应符合中学生各阶段、各年龄的学习,实现不同年级知识体系的无缝融合。其二,教材的特色性、适宜性非常重要。尽管教学方法是合理的,但假如缺乏合理的音乐教材,造成各年级间音乐教学内容衔接不紧密,或出现大量重叠。因此,一方面教师在编写音乐教材、教案时,应紧密结合新课改下的政策背景、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尽心编排,提高音乐知识的衔接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学校在选用音乐教材、教案时应严格把关,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知识储备量,从而合理规划安排,必要时设立专家研讨小组,科学、合理地执行各项政策。
参考文献:
[1]奚琴.主体性教学应与中学音乐教学主动融合[J].文教资料,2018(2).
[2]曹景谐.音乐课程标准外部影响因素分析框架[J].中国音乐教育,2016(1).
[3]王一品.辽西北农村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施情况调查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