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探
龙辉 周婷
摘 要:合作社促进了民族贫困地区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变革,从以自给自足为目标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生产模式。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趋于完善,呈现出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进一步丰富,表现为横向联合与纵向延伸的业务布局。基于此,总结了三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民族贫困地区;三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探
中图分类号:F323.3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2-0043-02
引言
农民专业合作社(下文简称合作社)是民族贫困地区实施产业扶贫的重要载体。合作社通过自愿联合贫困农户将外部输入模式转变为内源动力发展模式,从实质上推动了国家整体益贫战略发展[1]。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合作社发展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如何看待在贫困地区情景和扶贫开发视域中农村合作社难免异化(益贫性减弱)和避免异化(益贫性维持)的问题[2]。调研组于2018年9月至11月调研了三穗县的合作社。该县合作社从2008年的1家到2018年的396家,年均增长率超过100%,注册资金规模达到6.67亿元[3]。三穗县合作社发展的特点是农业产业结构趋于完善,以种植、养殖业为主,加工服务业、旅游业为辅的产业格局,产业从农业逐步延伸到建筑业、服务产业。同时,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需要积极引导和规范,使合作社在产业扶贫的情景下更好地服务于当下的扶贫攻坚。
一、三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一)三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总体概况
三穗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侗族、苗族主要聚居的贫困县。合作社是三穗县推进农村产业扶贫的主要载体。由图1可知,三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历缓慢发展、快速发展和平缓发展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缓慢增长期,从2008年至2014年,三穗县合作社数量稳步增长,至2014年达到108家。第二阶段为快速增长期,2015—2017年三穗县合作社数量急速增长,2015年数量为157家,2016年数量为264家,2017年数量为382家。第三阶段为平缓发展期,2018年前三个季度三穗县合作社新增仅14家,合作社进入平缓发展阶段。
(二)三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地域分布
三穗县各乡镇的经济、社会和自然条件是存在差异的,各乡镇合作社在数量上也有不同特点。三穗县合作社各乡镇的发展呈现为三个梯队的特点:以八弓镇和长吉镇为第一梯队,以台烈镇、滚马乡、桐林镇和款场镇为第二梯队,以瓦寨镇、雪洞镇和良上乡为第三梯队。八弓镇75家,长吉镇56家,合作社数量多于其他乡镇;滚马乡45家,台烈镇43家、桐林镇40家,款场镇39家,数量上比较均匀,处于中等水平;雪洞镇36家,良上乡32家,瓦寨30家,数量更少。
(三)三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产业分布
三穗县合作社数量快速增长,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呈现出从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二、第三产业的趋势。从表2来看,种植、养殖业占到合作社的绝大部分,种植业162家,养殖业201家,种养殖业占比达91.6%。此外,还有水产(渔业)7家,林业16家,加工类服务业10家。
三穗县合作社的产业链向纵向和横向拓展。种植、养殖业类合作社向产业链下游拓展,如在初加工、运输、销售等业务的拓展,形成合作社产业的纵向拓展。一些种植类合作社发展农业产业园区,形成农业观光、休闲的新趋势,朝着横向拓展的趋势发展。
二、三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经验
(一)合作社与扶贫项目有机衔接
合作社法为政府扶持合作社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其第六十四条规定,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第六十五条规定,国家对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优先扶助[4]。在政府产业扶贫的扶持下,仅2018年三穗县就投入1.37億元的产业项目资金,共实施产业项目198个。扶贫项目资金下放到乡镇及村委,以合作社为项目实施的主要载体,合作社的资金困难得到缓解。村委采用两种方式促进资金与合作社结合。一种是村委选取发展较好的合作社注入扶贫项目资金,增强合作社的实力;另一种是村委注册新合作社来承接扶贫项目,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合作社的资金需求和扶贫项目资金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
(二)合作社数量快速增加,产业融合发展
三穗县合作社现有396家,年均增长率超过100%;产业主要集中于种植、养殖业,共有363家,占比91.6%。随着农村产业的发展和细分,围绕农村产业发展的需求,合作社逐渐发展到加工业和服务业,业务范围已经从传统的第一产业逐步扩大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各产业形成互补的融合发展新趋势。
(三)合作社组织模式创新,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合作社“异化”是不可避免的,但从互助互惠到互利共赢其益贫性旨趣得到坚守。农民主导型合作社和相关组织主导型合作社相对具有主观益贫性,而企业主导型合作社则相对具有客观益贫性[2]。三穗县合作社发展模式分为5类。(1)“村委+合作社+农户”的“村社合一”模式,此模式是合作社的主要模式。(2)“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以三穗县长吉大头菜专业合作社为代表。(3)大户带动模式,以滚马乡竹鼠产业为代表。(4)“农业园区+农户”模式,以台烈镇颇洞村为代表。(5)订单帮扶模式,以贵州千里山生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企业+基地+合作社订单”模式为代表。合作社连接村委和农户,解决了合作社发展需要的管理人才、劳动力、土地和资金。合作社模式创新使农户收益多元化,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合作社治理机制创新,缓解人才瓶颈
合作社作为一个新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高效的管理是其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合作社引进职业经理人团队和村委进入合作社管理层,有效缓解了合作社人才瓶颈问题。职业经理人及其管理团队的引入改善了合作社在管理、资金、技术和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不足。合作社的利益与专业人才的利益密切相关,也能激励职业经理人把合作社经营好。
三、三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践困境
(一)农民利益联结不紧密,效益不高
现有的“三变—五金”利益联结机制中,“三变”是指农民变股民、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五金”是指土地租金、劳动薪金、保底息金、分红股金、代养收益金。“三变—五金”利益联结机制为农民获得收益提供了可能,但农民满意度并不高。由于合作社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组织生产要素,对土地、劳动力、资金的需求数量以及需求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基于成本考虑,降低成本实现合作社经济效益最大化。仅少数农民实现“三变”的转变和“五金”的获得,综合收益有限。
(二)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欠缺
村委和合作社管理层是合作社人才的基础和保障。大多数合作社是村委直接参与合作社管理层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组织模式。村委的直接参与是扶贫项目实施的主要形式。村委干部和合作社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以中小学为主,在产业经营管理上缺乏知识和经验。
(三)销售渠道未完善,品牌建设落后
合作社没有形成完善的销售渠道和稳定的客户。合作社规模较小,品牌建設意识薄弱。三穗县成功申报“三品一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企业共15家,成功申报“三品一标”标识17个,主要涉及种植、精品水果、三穗鸭、特种养殖等产业。合作社品牌建设落后,资质不全,销售渠道难以打开。
四、提升三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策略
民族贫困地区合作社存在于特殊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中,合作社的多重环境嵌入是独特的、显著(下转55页)(上接44页)的。表现为结构嵌入、村社嵌入、市场嵌入和制度嵌入[2]。因此,促进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和引导,同时需要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深化合作社与农户利益联结
合作社的生存和发展宗旨在于服务农户社员,增加社员价值。现阶段的合作社需要加强内部规范管理,深度连接社员需要。比如长吉大头菜合作社的方式就值得推广,合作社把流转土地分配给社员耕种,与社员签订生产协议,约定产量和单价回收社员生产的农产品,超额完成则给予奖励。合作社也应选择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多途径深化联结社员利益。此外,政府应加强监管保障贫困农户的利益和权益。
(二)引进管理人才和培训技术人才
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是合作社的重要生产力。一方面,合作社要加强对社员的技术培训,规范社员生产技术标准。有条件的合作社可以引入管理人才合伙人或者技术人才合伙人,规范合作社运营管理,提高合作社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能力。另一方面,政府涉农部门应该推动合作社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培训,满足合作社人才培训需要和提升合作社人力资本,为中小型合作社提供多种方式的技术支持。
(三)建设品牌,开拓市场渠道
合作社作为特殊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提升自身竞争力,是实现合作社生存和社员价值的关键所在。产品具备相关的资质是进入更大流通市场的前提,因此,合作社应该增强品牌意识,积极申请相关的资质认证,树立品牌。合作社应该立足于地缘优势,以满足和替代本地市场需求,不断巩固区域市场逐步向外辐射。同时,借助电商的线上传播优势,主动与本地电商企业合作,开拓线上市场。政府部门可以整合区域内的农产品资源,促进合作社与本地电商企业的有效对接,更大限度地推进本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转换,提升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徐旭初,吴彬.农民合作社参与扶贫的若干思考[J].中国合作经济,2018,(10):11-14.
[2] ?徐旭初,吴彬.贫困中的合作:贫困地区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112-135.
[3] ?本文数据均来自三穗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农业局.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17年修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