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傩戏的文化特征

涂金龙
摘要:傩戏是西南地区一种比较原始的具有宗教色彩的、带有巫的性质的一种艺术形式。印江属于贵州的铜仁地区,这里的傩戏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印江傩戏 文化特征
傩,是印江土家族的主要信仰之一,是一种原始的驱鬼消灾的祭祀活动,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巫文化或原始宗教文化。它不仅是民族的传承和体现,傩还承担着民间文化、药材和治病救人等一系列工作,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笔者就它的文化特征进行略述。
一、文学特征
“傩”本身是一个多元的宗教结合体,集道、儒、佛、巫等为一体。孕育了印江傩戏独特的文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傩对联
傩对联印江土家族在傩事活动和傩坛与相关活动或事物中必不可少的行为之一。当地人认为,这些具有神秘色彩的对联具有无边的法力。如有一幅对联是这样子写的:上联“仙角鸣时启请坛师出马”,下联“雷令震动伸迎法主以差兵”。横批:“保命延生”。从这幅对联可以看出,这里面包含里神仙的故事和神仙的法力,同样也包含了祈祷的寓意,当灾难来临时,祈祷那些神仙或天兵天将能搞下凡及时出现,来帮人们消灾解难,希望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具有神秘色彩的对联逐渐成为当地人长常见的一种民俗了,在漫长的发展中也形成了一系列独具一格的傩对联。
(二)傩符篆
傩符篆是为适应神秘气氛,对文字词语等进行一番处理,如:日、月、金、木、水、火、土等。以第一个字为字根,并有机组合,形成一种似字非字的只应用于傩事活动文字或语言,流传至今,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三)傩法诀
傩法诀是傩坛师进行傩活动时必不可少的。傩法诀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三言的、四言的、混合的等;有收妖诀、收鬼诀、灵关诀、二帝君王诀、独角将军诀、祖师诀、藏身咒、法船诰等等。如法船诰:“一声不起,天车车起(挽天车诀)。二声不起,九牛造起(挽九牛诀)。三声不起,五百蛮雷打起(挽蛮雷诀)。禁忌禁忌百无禁忌,神(瘟)船出百事大吉。简洁精练,具有很深的文学韵味和特色。
(四)傩剧本(剧目)
傩剧本(剧目)可分为正戏与插戏。1.正戏是指请出唐氏太婆和尖叫将军看守的锁在桃园三洞的24戏(24面具),24戏又分全堂戏和半堂戏,半堂戏12个剧目,全堂戏24个剧目。上半堂戏为《开山猛将》、《开路将军》、《安安送米》、《押兵先师》、《雪山放羊》、《柳毅传书》、《勾判先锋》、《唐氏太婆》,《关圣帝君》、《九州和尚》、《十洲道士》、《刘十四娘打阴叉》;下半堂戏为《甘生赶考》、《搬师娘》、《先锋》、《秦童挑担》(打秦童)、《梁山土地》、《文王卦师》、《蔡阳大将》、《梅香丫环》、《钟馗斩鬼》、《八仙庆寿》、《三孝堂》、《玉林投军》。正戏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往往参杂一些祭祀活动,目的主要是为了消灾祈福。2.插戏(杂戏),就是穿插在正戏之间的戏,也叫花花戏。较之正戏,插戏已经完全摆脱祭祀的束缚,发展成独立的戏剧艺术,其主人翁已从过去的傩神,而是现实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人物(广大的劳动人民)。演出目的也不再是祈神驱鬼而是娱人。让人们从演出中感悟人生与命运的真谛。傩戏的剧目丰富,特别是插戏不论是人物设置还是情节安排,不论是语言提炼还是主题思想,都具有颇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如《傻二赶场》等剧本(剧目)情节深动,思路明确清晰,语言精炼诙谐幽默,独具特色朗朗上口,娱人性强,完全挣脱了鬼神之说,映出人性的色彩。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学作品和文学艺术,它对我国小说、传记等文学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音乐特点
由于印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造就了印江傩戏独特的风味和艺术魅力,不论是从调式上还是旋律、演唱方式上较之其它音乐都各有不同。
(一)主演唱形式
演唱的节奏较为明快,气氛热闹,腔调意味深长而多变,主要有起腔、主腔、尾腔几部分。演唱形式以“清唱(说唱)”为主,以主唱、伴唱、合唱等形式为辅。音调与词的似唱非唱,似说非说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特别注重子与音的韵味。其中合唱的用意在于营造和烘托气氛,并没有和声及其功能性的存在,之所以不在多声部音乐的范畴。在伴奏上主要以牛角、唱腔和锣鼓间奏,一般在演唱中除锣鼓间奏外不需其他伴奏形式,在合唱时则加入锣鼓等打击乐伴奏。
(二)调式调性
印江傩戏音乐的调式多为中国五声调式,其中主要以五声高徵调式跟羽调式。但是,也因每个演唱者对音乐的理解不同而对音乐调式进行再处理。以印江傩戏《判官》为例,整个调式进行都是以“A”为主音,作乐句的结束音,调式功能完整具有特点。
(三)音乐的处理手法
印江傩戏乐句中常常出现一个乐句的反复演唱,这就是印江傩戏常用的“重复”手法。该手法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同音重复。这种手法其实是旋律本身的一个引申,是将旋律上相同的音反复交替的重复,即主音重复,从而达到旋律的推动和前进。二、主导动机的重复。动机的定式重复丰富了旋律色彩的多变性,从而体现整个曲子旋律进行的独到之处。三、通过不断重复变化旋律的本身,使唱腔得到一定的扩充和变换。在印江傩戏中有许多作品都运用了这样的处理手法,这对傩戏的音乐发展起了很重要作用。
(四)舞蹈特点
印江傩戏舞蹈大致可分为的两个种类。第一,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祭祀性舞蹈,即傩仪舞,傩仪舞不戴任何面具,内容丰富多彩,变换多端。整个舞蹈在一张约两平米的竹席上进行,不论是单人还是双人都不得越出半步,傩仪舞多由坛师又唱又跳,手持牛角法刀,加以变化万千的傩法诀(如:祖师诀)和古老原始的舞步(如:禹步、罡步等)舞蹈热情奔放庄严神秘。由于傩仪舞蹈是祭祀舞蹈,有许多的规范,如:“三快”、“三慢”、“九不准”等。第二,傩堂戏舞蹈的,多为戴面具的舞蹈表演,其内容和形式也较之怒仪舞更加丰富和灵活接近观众,容易被人接受,颇具娱乐性和人性。语言诙谐幽默笑料百出,动作变化万千夸张自由,加以表演者的现场即兴发挥,场面活跃热烈非凡。
总之,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傩戏文化,它包含有多的文化因素,值得我们大家对其重视,在印江地区,这种民俗在土家族的人群中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它表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民俗,同时也是在展示“傩”这种具有宗教色彩的文化形式。
参考文献:
[1]蒋晓昀,张安建.浅谈贵州傩面具造型艺术[J].大众文艺,2011,(17).
[2]庹修明.贵州傩戏文化[J].教育文化论坛,2010,(03).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