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提升脱贫内生动力研究
【摘 要】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提高脱贫质量的关键阶段,最为紧要的是提高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质量,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部分贫困县在脱贫内生动力培养方面严重不足,脱贫质量亟待提高,因此本文提出了要加大思想扶贫力度以及监督检查力度、提高帮扶措施的匹配度、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发展产业就业等一系列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一、增强内生动力、提高脱贫质量所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等靠要”意识仍然存在
扶贫过程中,部分贫困户出现了“年年扶、年年贫”,甚至“越扶越贫”的怪象,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观念落后,安于现状,过多依赖“等、靠、要”,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二是存在“大众俘获”现象,部分村干部为了“不出事”和“不得罪人”搞“利益均沾”,将精准扶贫资源平均分配于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使帮扶贫困户的精准扶贫项目变成了村内大家都享受的“大众”项目,最终导致真正的贫困户不能得到有效的帮扶,出现“越扶越贫”的怪象。
(二)部分地区存在“纸上脱贫”和“形式脱贫”现象
部分村干部和扶贫工作人员对扶贫政策了解不够透彻,对扶贫开发系统运用不够熟练,扶贫知识更新速度慢且培训口径不统一,在执行政策的时候容易出现偏差,不能精准高效地落实相关政策。同时,部分地区在解决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较严重的形式主义,不是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而是喜欢喊口号,搞花拳绣腿,挖空心思搞“纸上脱贫”和“形式脱贫”,将精准扶贫变为纸上谈兵,导致脱贫质量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三)扶贫的靶向性不高,帮扶措施和致贫原因错位
长期以来扶贫开发中存在致贫原因不清、贫困类型不明、基层意愿不知等问题,导致扶贫的针对性不高,扶贫资金和项目的减贫效果不理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减贫和脱贫成效。此外,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部分帮扶措施和致贫原因错位,扶贫资源不能最大限度和最有效率的加以利用,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浪费。
(四)部分扶贫干部知识更新速度缓慢,不能精准高效地落实相关政策
部分村干部和相关扶贫工作人员对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扶贫政策了解不够透彻,对扶贫开发系统运用不够熟练,扶贫知识更新速度慢且培训口径不统一,在执行政策的时候容易出现偏差,不能精准高效地落实相关政策,严重阻碍了我国精准脱贫质量的提升。
(五)部分地区扶贫成效缺乏可持续性,未建立起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脱贫长效机制。缺乏可持续性的扶贫举措只能在短期内营造一种“凿碎贫困之墙”的假象,其结果是会带来返贫的后遗症,使农户陷入“贫困陷阱”而无法自拔。如果只是一味的送钱送物,不能真正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构筑起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脱贫长效机制,最终将会导致“越扶越贫、越扶越懒”的恶性循环。
二、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思想扶贫力度,促进貧困人口更新观念
扶贫工作除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外,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思想扶贫,破除帮扶对象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致贫的原因。首先,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力度,不断丰富贫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其次,加大政策法规宣传和农村文化教育培训力度,促使贫困群众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掌握一技之长,彻底摒弃“等、靠、要”思想。再次,给予贫困户必要的资金支持,帮助其解决生产启动资金的困难,让那些具备脱贫致富能力的贫困户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顺利实现脱贫。
(二)完善考核制度,坚决克服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
充分发挥脱贫攻坚考核评估制度的“指挥棒”作用,提高脱贫攻坚监督检查的力度、深度、广度、精度,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和督查巡查,严防脱贫成果弄虚作假。同时,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参与扶贫项目决策、管理和监督,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及时曝光和纠正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
(三)因户施策,全面提升帮扶措施的匹配度
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分区、分类的帮扶体系。农户层面,基于贫困户的需求类型,因需施策,提高帮扶的精准性;贫困区层面,依据主要需求类型进行贫困区类型划分,因地制宜、分区制定针对性的减贫措施,提高帮扶的靶向性;全国层面,针对贫困地区的共性需求,增强社会保障力度,提升贫困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减少贫困发生率和返贫率,多措并举,形成合力,提高扶贫成效。兼顾致贫原因和帮扶需求,积极推进上级政府“给”与基层贫困户的“缺”和“需”的有效衔接,提高帮扶措施的匹配度,在突出共性贫困问题和帮扶需求的同时要注重区域性和个体性差异,制定针对性减贫措施,提高帮扶精准性。
(四)加强基层扶贫干部队伍建设
把对贫困地区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全县干部培训规划,由组织、扶贫和财政等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干部领导组织扶贫开发工作的水平。为扎实做好扶贫工作,村干部和相关扶贫人员应通过个人自学、集中培训、座谈交流等方式认真学习扶贫开发政策的内容和深刻内涵,统一培训口径,只有对政策理解透彻,在执行的时候才能够灵活运用,不会出现偏差。
(五)依托产业就业,筑牢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脱贫长效机制
对于贫困群众,应将其进一步细分为有劳动能力者和无劳动能力者。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要为其持续稳定增收量身定制精准扶持政策,重点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多渠道扶持就业,全面提升贫困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从根本上提升其脱贫的意愿;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必要的保障措施虽然不可或缺,但是要将重点放在收益性扶贫这种长效扶贫机制上,例如光伏扶贫、投资入股等,实现农户持续稳定增收,降低返贫的几率。
作者简介:吴震,1994年4月,汉族,河北廊坊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专业。
项目来源及编号:河北大学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hbu2018ss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