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轻松说再见

    贾宇琰

    民主德国(东德)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已成为久远的回忆、电影的符号或是小说的背景,显得那么陌生和不真实。比如,一部以德国统一为背景的电影《再见,列宁!》,影片讲述了两德统一前夕东德的一位母亲克里斯蒂娜突发心脏病,昏迷多日醒来后,德国已统一,由于克里斯蒂娜是一个忠诚的德国社会统一党党员,也以自己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儿女,她的儿子阿历克斯怕她不能接受柏林墙倒塌的现实而受到刺激,于是在家中精心营造了一系列东德还存在的场景,包括所有的陈设、邻居的服装、食物包装、电视节目等,这个美丽的谎言一直维持到母亲安详地离开世界,没有人拆穿,包括已经知晓真相的母亲。此片在德国统一的大背景下,书写了变革时代家人之间永恒的爱的主题,营造出一种欢快、温暖的氛围,让人感觉到告别一个旧时代似乎也可以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然而,真的会很轻松吗?德国心理学家马茨的代表作《情感堵塞——民主德国的心理转型》从一个心理学家的视角给我们描画了另一幅东德的全景图,告诉了我们东德惊人的心理压制及其严重后果,特别是分析了在两德统一之际东德民众的心理变化和障碍。这是摘下面具之后人们的辛酸、痛苦和悲伤。作者马茨是一位东德心理学家,他从自己担任教会诊所医师的经历和经手的案例出发,试图寻求德国民众自我拯救和社会拯救的路径。在作者看来,这不是一部“科学论著”,而是个人经历的写照,是他探究和思考那个沉重时代的尝试。他积极以求的就是揭露曾经压抑人性体制的危险性,投身于他终身为之奋斗的使命“心理革命”。因此,本书也可以称为一部东德心理简史,让我们有机会对那样一个时代的人和事有更加透彻的认识。

    无人能够幸免

    马茨认为,东德时期是一个压抑的时代,每个人既是压制者,又是服从者。这个社会中的人不能简单地被划分为受害者和施害者。在东德的体制中,压制从童年开始持续到成年阶段。家庭、学校、教会、医疗都成为压制的一种力量。这一切使得东德的民众面临的不只是社会危机,还有严重的身心问题。

    马茨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了东德及其民众的心理问题。在他看来,东德被定格在“童年”期,其重要特点就是天真幼稚,从未培养起独立自主、自我意识、责任感等特质。民众的不自主和依赖心理被美化为“促进社会安全”。一切事情已被决定,而民众却不可以参与其中——健康救济金、职业教育、住房问题都由行政部门说了算,连价值观念都会受到约束和控制。持续不断的谎言在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蔓延:美化现实、伪造数据、压抑欲望、粉饰太平等。在“和每一个人都有关”的压制体系下,人们患上各种“心理缺陷综合征”,于是采取各种代偿行为,产生各种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又进一步加剧这个社会的畸形发展。当权者、野心家、追随者、反对派、出境者和叛逃者,都是这个国家典型社会特征的表现。这是整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不同角色共同出演的一幕大型悲剧。所有人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没有人可以脱离其他人而存活。在电影《再见,列宁!》中,我们从一个家庭的经历可以看到这一点。丈夫是叛逃者,妻子是追随者。他们都是戴着面具生活的民众。任何人,甚至是恐怖的实施者,也难逃“恐惧之心”。在马茨看来,一切在东德值得骄傲的事物,往往是某种“缺陷综合征”的表征,比如曾经在东德畸形繁荣的竞技体育(据说东德时期是德国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最多的时代)。

    在这样一种分析视角下,东德的体制得到了深入的观察和剖析。正如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中说:“现代专制政体同过去一切暴政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恐怖不再用作一种手段来压迫和威胁对手,而是作为一种工具,用以统治十分恭顺的民众”。

    虚幻的满足

    现实的压制促使人们去追求虚幻的满足以麻醉自己,久而久之,这些虚幻的东西就会变成真实生命的一部分。正如另一部颇具哲学意味的美国科幻影片《黑客帝国》中的故事,被机器奴役的人类生活在机器设计的虚拟意识世界中,被拯救后往往无法接受真相,甚至有人宁可选择虚假的美好,而不愿面对真实但痛苦的现实。这一幕在现实世界中同样存在,就像民国初年不愿剪辫子的国人。

    当柏林墙倒塌时,很多人也没有做好准备,东西德过去的历史在心理上还没有经过审慎的思考和反省就很快地被翻新并融合了。在心理学上,“要自由的”压力和“不能自由”的束缚造成的效果其实是一样糟。西德马克和“市场经济”并不能弥补东德民众内心情感的缺失,因此马茨不认同统一了问题就解决了,特别是这种统一还不是东德人主动争取来的。民众在这样的国家更加有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这一切都需要两德人民认真反省。在他看来,还有很长的路,只有真正地面对过去、深刻反思,才可能迎接未来,而不是选择遗忘、抛掉过去。

    跨越柏林墙

    柏林墙倒塌了,东德人心中的高墙却仍立在那里,无法从心理上跨越,他们的内心仍饱受煎熬。这是作者身为心理学工作者最为重要的发现。

    我们可以做现实的逃亡者,但无法做心灵的逃亡者。在这样的情形下,外部的自由固然重要,但是内心的自由更加珍贵。而真正的亲近、开放关系的获得必然与情感释放、激烈争论和痛苦相联系,即直面过去。马茨告诉我们,无论进入多少美好的时代,人们都无法跟过去轻松说再见!身为一位心理工作者,作者试图寻找把人们带出心理困境的药方,带人们找到真正自由和健康的人生。这也是《情感堵塞》给出的心理转型的方向,不仅适用于像德国这样进行体制转换的国家,也能够给所有正经历变革和转型的人们带来启示。“如果没有心理革命”,总有一天社会压力将是爆炸性的。一个国家不能只注重追求外部的发展而忽视内心的状况,否则我们就不得不进行补偿性的行为。

    我国从与东德类似的体制走向改革开放,本书中描述的种种社会心理现象让人常有似曾相识之感,我们经历了“无人能够幸免”的时代,我们也曾沉溺于“虚幻的满足”,走向伟大民族复兴的我们内心还有太多的“高墙”尚未跨越,经济的辉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困惑,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向过去告别,正因为如此,马茨的透彻分析和心理治疗实践对我国现实社会的转型和变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