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中国化及其现实意义
张丽
?眼提 要?演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和灵魂。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国情,继承、发展了这一观点。这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眼关键词?演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现实意义
?眼作者简介?演张 丽(1984—),女,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江西南昌 330063)
纵观十八大将近 3万字的报告,“人民”出现了145次。此报告表明中共党更加关注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地位越来越高?眼1?演。整个报告始终围绕人民展开,充分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全面落实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始终洋溢着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同时,它也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党的人民群众观,是党的人民群众观的又一次飞跃和创新。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研究较多,但是对其观点发展的历史脉络的研究不多,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发展脉络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是伴随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不断成熟而形成的,其发展轨迹如下:
?穴一?雪从大学学习期间到博士论文完成的阶段,马克思系统的学习了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这是其群众观点形成的第一阶段。
马克思出身于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备受父亲、老师的影响,对其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不断的追求真理和向往社会进步。马克思在读中学时就写了一篇关于青年如何择业的文章,指出青年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必须考虑自身的发展和未来的幸福。虽然此时的马克思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明确形成,但是却蕴含着厚实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历史使命。这也是其群众史观萌发的思想根源。
大学期间,马克思学习的是法律专业,不拘泥于法律条文的条条框框,积极探寻法律背后深层次的问题,苦苦追寻制定法律的依据。于是他转而研究哲学,广泛阅读康德、卢梭等哲学佳作,更加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了黑格尔、鲍威尔等人的许多哲学思想,并积极参加哲学交流活动。那时的他深受黑格尔等人的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影响,也为后来撰写博士论文打下了哲学基础。
他的博士论文是探讨古代哲学的内容,学术性极强,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文章表明了马克思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强调人的自由和自我意识的重要。由此开始关注人的自由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穴二?雪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深入生活,在学习理论和实践中,是其群众观点形成的第二阶段。
马克思毕业后,直接卷入政治斗争之中,每天接触的都是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矛盾。这迫使马克思不得不进行深入的社会分析。当时的社会矛盾主要是封建专制的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对这一矛盾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群众史观有了很大的发展。马克思提出要为自由而战,阐明哲学的发展一定要源于现实,明确在阶级斗争之中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初步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穴三?雪《神圣家族》的诞生,是马克思群众观点形成的第三阶段。
马克思离开《莱茵报》后,仍然参加工人为自身争取利益的斗争之中,对其中遇到的感性的事实经过理性的分析进行升华,创立新的世界观体系。这是其群众史观发展的质的飞跃。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一部重要的著作,文中提到:“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如果说,国王可以主宰一切,只是因为他代表了人民的统一性,那他本人就只是人民主权的代表和象征。人民的主权不是从国王的主权中派生出来的,相反地,国王的主权倒是以人民的主权为基础的。”?眼2?演 这就是群众史观的具体呈现。之后马克思还强调理论斗争必须有效结合实际,他认为:“历史的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眼3?演
?穴四?雪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共产党宣言》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成熟的阶段。
马克思提倡实践观,认为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起到了无以伦比的重要作用。指出,人不仅受环境的制约还能通过实践改造环境。从社会的现实矛盾入手,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以及历史必然性。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提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建立一个全面、自由的理想社会。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代表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此时的马克思已经不是抽象的理论家,而是更加注重实践。他认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眼4?演
马克思的这些深刻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发展并逐渐成熟的,这是其群众观点的概括和升华,体现了共产党人群众观点的思想实质。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在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中国的历代领导集体把其不断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路线。
中国的民主革命面临的敌人异常的强大,要想取得胜利,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带领着中国人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广泛的发动群众,把群众观点有效的应用到革命实践当中,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毛泽东指出:“在我们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眼5?演刘少奇系统的阐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历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的群众路线,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承和发扬了群众路线。并把群众路线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新的形势,对群众路线进行了新的探索。他提出:“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眼6?演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群众路线做出了新的概括。他提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习近平认为:“如果失去人民群众,党就失去了根基、血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展开。
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领导下,首创了属于中国独有的政策,并一直传承,沿用至今。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中国化的现实意义
坚持群众路线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要想社会和谐、发展、进步,人民更加的富裕、幸福。一定要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最关心的问题维护好,处理好,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为中国的改革增添坚实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中国化,对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更加的科学化、民主化,更有利于人民。群众观点在中国人民根深蒂固,更有利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有效克服党内外腐败现象,防止不良思想的萌发。我党坚持依靠群众观点,以此为指导,制定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政策,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更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因此,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宏伟目标的有力保证。
综上所述,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思想,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对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进行深度阐释,在新的环境下不断传承和发展,有利于全党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群众史观,增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更好的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
?眼参考文献?演
?眼1?演李小辉,罗春梅.从十八大报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眼J?演.宁夏党校学报,2013.?眼2?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穴第一卷?雪?眼M?演.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眼3?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穴第二卷?雪?眼M?演.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眼4?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穴第一卷?雪 ?眼M?演.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眼5?演《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眼M?演.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眼6?演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眼M?演.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眼责任编辑:李佳佳?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