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探讨
曾小林
摘 要:中小企业融资是政府和银行高度重视的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这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及经济金融现状,在当前金融降杠杆的背景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标本兼治,要营造中小企业健康运行的良好生态,提高实体经济回报率;要降低房地产泡沫以缓和其对实体经济需求的挤出效应;要振兴股市以完善资金配置功能。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美日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F832?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1-0089-03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小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得到迅猛发展,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测算,目前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其在活跃市场、促增长、保就业、推动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为大企业提供零部件与配件的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7年底,我国民营企业纳税占比超过50%,国内生产总值60%以上,技术创新成果70%以上,城镇劳动就业80%以上。但中小企业在成长与发展过程过也面临很多困难,比如融资难,这是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难题。
一、我国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金融大发展之旅,20世纪80年代,政府鼓励个人经商及各类主体投资办厂(包括各类集体及乡镇企业),由于市场巨大,产品供不应求,实体经济利润丰厚,银行与实体获得了快速发展。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及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国经济又一次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市场机制、经济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一部分资金甚至通过同业业务、投资理财产品等渠道在金融系统空转,出现了资金脱实入虚的现象,造成一方面大量资金滞留在金融系统,另一方面不少实体企业缺乏资金。中小企业主要通过内源融资、向亲朋好友借款、用房产抵押贷款等方式进行融资,通过担保或房产以外的抵押物申请到贷款的很少,真正能成功申请到贷款的比例只有10%左右。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实体经济效益下滑使投入实体的资金在萎缩。近几年,由于外需不振,实体经营人力成本高、经营租金贵等多种因素叠加使整个实体经营陷入困境,沿海部分中小企业及各地实体店铺出现了倒闭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利润率为5.96%,建筑业约为3.78%,批发零售業资产利润率为12.35%左右,但金融业平均收入利润率高达30%。
2.高房价扭曲了信贷及家庭的资产配置,住房投资挤出了消费需求。地方政府要依赖卖地还债、房地产上下游行业众多,即使在地产市场有所降温的2014年,在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仍有高达25.65%的资金进入房地产业。据银监会通报,2016年银行新增贷款45%为房地产贷款。我国1/3的经济与房地产有关,2016年房地产对GDP增长贡献率高达36%。据统计,中国居民家庭资产69%配置到房地产,房地产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拦路虎。
3.贫富差距拉大降低了平均消费倾向,减少了社会总需求。2015年官方公布的基尼系数为0.462,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平。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PPI持续处于较低水平(多数时间处于下降通道),PMI多数时间同比为负。
4.金融资本回报大大高于实体经济回报。我国股市建立时间较短,企业融资主要依赖银行信贷,金融资本回报大大高于实体经济回报。《2017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显示,证券业收入利润率高达24.61%,商业银行达22.63%,均高于制造业相关行业。银行通过通道业务可以部分绕开监管,银行相当比例的资金通过信托结构化产品、证券资管产品等通道在金融系统空转,有的银行为了追逐高利润甚至有违规行为。
二、美国、日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主要举措
据TradeUp Capital Fund 和 Nextrade Group2015年3月提供的数据,美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提供了美国私营企业50%以上的就业岗位、创造了50%以上的非农GDP贡献。日本中小企业数量共计380.9万家,占日本全部企业数量的99.7%,贡献了70%的就业岗位,在劳动生产率和盈利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美国、日本的中小企业能做出这样大的贡献,这与它们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息息相关。
1.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与贷款担保体系。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投资设立担保公司,除直接向中小企业提供部分扶持贷款外,还为部分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承保额为贷款额的90%左右,企业违约后按担保金融由财政支付,实行“政策性支持、市场化运作”。由政府进行担保后,银行承担的风险大大降低,有力地推动了商业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同时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的满足程度纳入了对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监管的指标体系,促使商业银行尽量满足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日本建立中央、地方两级担保体系,地方的信用担保协会提供贷款额70%~80%的担保。第二级是在东京成立的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对地方的担保提供再担保,即贷款违约时,由信用保险公库按地方担保协会的担保金额偿付。同时,东京的保险公司对地方的信用担保协会提供短期与长期贷款,扮演了最后贷款人的角色,由此实现贷款风险由银行与政府的共同分担且主要由政府分担,降低了银行经营风险。
2.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美国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主要依靠大银行,实行“大帮小”,因为大银行可以同时对多个中小企业批量发放贷款,从而节约服务成本,同时大银行抗风险能力强,不会因为因周期性的或偶发事件触发的中小企业贷款违约较多而使自身经营陷入困境甚至陷入倒闭。日本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如日本的政策金融公库专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其贷款利率相对较低,经营目标是保本或微利。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相对较大带来一定的财政压力,因而在发展过程中曾一度实施部分投入资本“官退民进”,特别在金融危机期间又拿出较多的财力发挥其政策扶持职能。
3.创新业务,新增机构职能。日本推出安全网贷款、企业再生贷款、新企业育成贷款、企业活力强化贷款等多种产品,在金融公库下设立危机应对事业部,以在危机时增加担保贷款额,帮助中小企业度过危机。美国的金融创新工具如互联网金融、众筹等创新金融工具运作规范,成为主流融资渠道之外的必要补充。美国资本市场有完善的进入退出机制,上市门槛低,经营好的公司经营状况严重变差会按规定被强制退市,相对自由地进出为暂时亏损而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敞开了上市融资的大门。天使基金、风险投资等基金及贷款公司经营良好,对处于初创期的成长公司、科技创新型公司伸出救援之手,对中小企业融资构建了完整的支持帮扶体系。
三、借鉴美国、日本经验,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的举措
中小企业融资难,这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即使在经济实力强大、金融业发达、市场机制完善的国家也不例外。借鉴美国、日本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及经济金融现状,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的举措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营造中小企业健康运行的良好生态,提高实体经济回报率。一是政府及全社会树立实体经济为本的正确理念,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实体、优化资源配置及充分利用资源,二者相互依存;二是降低税负让中小企业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三是采取有力措施减小地产泡沫,房产泡沫挤出消费从而导致实体需求不振,实体与金融、与地产的长期严重背离也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2.建立银政合作信贷平台,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实现风险共担,适度为贷款责任人风险松绑。合作平台可由政府与银行共同出资建立,通过建立平台,展示了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的态度。如重庆市于2015年初已有21个区县与建行重庆市分行签订了“助保贷”业务合作协议,建立了区县政府平台21个,有关区县政府从市级民营中小专项区县资金中拿出“助保贷”铺底资金3.175亿元,形成了30多亿元的小微企业信贷规模,有效地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另一方面,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政府按担保业务量予以一定的补贴,还可在担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再担保,從而转移一部分担保公司的风险。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为部分中小企业贷款进行担保,变相为中小企业承担了担保费从而实现政府对风险的背书,银行的风险被转嫁了,从而提高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
3.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纳入央行监管指标体系,并考虑与银行业绩考核挂钩。银行按商业化原则运作,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不能把中小企业融资难简单归结为银行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由于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大,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服务成本相对较高,从盈利的角度商业银行缺乏对中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可能会减少银行收益,但拓展了中小企业的获利空间从而培育了银行赚钱的基石,给银行带来正效用,因此就中长期来看会增加银行收益。同时,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好务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银行的社会责任之一,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占比纳入监管及考核,将制度化地约束放贷者自觉地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放贷规模,以符合监管要求及完成考核目标。
4.规范股市市场,振兴股市。我国股市成立时间较短,股市法制不健全,存在市场不规范的现象。我国股市由于一开始实行审批制偏离了市场化轨道,部分自然人大股东在公司上市后在较短期限内套现走人,而不是通过公司上市做大做强给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股市长期以来熊长牛短、上下波动剧烈,风险较大。虽然中小企业融资不是主要依赖股市,但一个健康运行的股市是资金优化配置的重要前提,而一个建康的股市也是塑造中小企业良好生态,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