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帝王与书法研究

    王小莲

    

    摘 要:绚烂多彩的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特有现象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而在其众多留名史册的书法大家中,有一个群体尤为引人关注且被人称道,它就是贵为九五之尊的帝王书法家。这一群体其数量之多、延续之久,参与书法活动程度之深、影响之大,实为世界文明史所罕见。探讨中国帝王与书法的关系,对于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和某些特点有所禆益。

    关键词:书法;中国;帝王

    一、基于书法家的帝王群体概况

    以二十五史记载的不同王朝帝王数量的粗略统计,从秦始皇嬴政起至清代末帝溥仪止,中国诞生过帝王近240人,而在书法史上留下墨翰,并享有较高美誉者35人,其概况见下表:

    从上表中可看出:

    中国帝王为书法家现象始于东汉,有其文明进步的必然性,并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建议,实行“车同轨,字同文”政策,以汉字为标准,以小篆和隶书取代大篆,形成统一的文字符号,这为汉字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重大的客观条件和历史机遇。西汉社会通过约200年的汉字使用、优化和提升,在士大夫阶层形成以书体为美的共识与追求,这种文化现象自然影响宫廷文人,并波及同样具有较高知识素养的太子和帝王。

    这35位书法家帝王主要出现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三次高峰期,即魏晋、唐宋和明清时期,这一方面说明,中国书法艺术对所有文化人(包括帝王)的浸润度及其影响力,同时也可见帝王对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和凝聚作用(详见下文)。

    这35位帝王涉及17个王朝或同朝,却另创特殊时期,其中12位为创始者,可谓文治武功盖世,且其书艺多有其自身特色。无疑,其精湛的书法水平是他们杰出才华的标识之一,也是他们作为中国式文人的精致表达,并在自觉不自觉中承载着一种文明的繁盛。

    35位帝王中还有8位享年不永,在二三十岁就逝世,令人惋惜。

    二、帝王书法家们的总体书艺与文化特征

    中国书法艺术到汉末曹魏及晋初,从书体大局看,篆、隶、楷、行、草五种形态已各具特色,相对稳定。书法者个体从自己的情怀、志趣、偏好、传承出发,探究书艺,各擅胜场,反映其书艺特性。大而言之,帝王书法家们的总体书艺特征有:

    (一)均为大家,各具奇姿

    中国帝王书法家们的至尊地位,其书法成就更易被同代人赞奉,为后代人效法,实为造诣所然。35位帝王书法家的书艺特征各异,比如擅草书者,有汉刘炟、晋司马懿、司马睿、(南朝)宋刘彧、(南朝)齐萧道成等;擅长隶、楷书者,有魏曹操、晋司马丕、司马昱、(南朝)萧衍、唐李治、宋赵构、金完颜璟等;擅长行书者,有(南朝)梁萧纲、唐李世民、宋赵炅、赵昚、清胤禛、弘历等。

    (二)学有渊源,多所创新

    书法艺术本身就是一个基于个性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帝王书法家的书艺渊源更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格。如晋司马岳的书法受司马睿的影响颇深,(南朝)宋刘彧喜“二王”,齐萧道成服献之,梁萧纲法钟繇一路,南唐李煜多法于柳公权,金完颜璟效法宋赵佶,明朱瞻基取法明初华亭沈氏兄弟,清玄烨喜摹董其昌,等等。然仅仅靠模仿是成不了书法大家的,艺术有赖于独立性和创造性取得成就。帝王书法家们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从效法中创新,形成特色,如宋徽宗创“瘦金体”,唐太宗以行书入碑刻等即是很好的案例。

    (三)兴趣所在,勤习为径

    大书法家成功的秘笈除了天赋悟性,最主要的是投入时间和精力勤于练习。南宋高宗帝王曾说自己几十年来每日除了遇重大国事特殊外,基本能做到勤练书法不缀。唐太宗也常常夜摹王羲之书体。此类事例甚多。

    (四)偏爱失度,遗憾几多

    帝王以其权威和资源在整合、推进书法艺术发展方面有着积极的一面,但大多情况下,帝王对书法的爱好与收藏仅局限于私人和宫廷行为,并没有上升为国家的艺术政策,也就不存在广为研究、展览及传播、弘扬。如帝王本人对特定的书法作品喜爱过度,在特殊情形下往往会造成书法艺术的重大损失;如唐太宗因太喜好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生前有嘱,须将《兰亭序》真迹陪葬昭陵,这让后人不知《兰亭序》真迹是用何种纸质所书(注:现考古及文献研究发现为茧纸);再如公元555年,西魏攻破江陵,梁元帝萧绎竞下令将所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烧毁(灰烬中仅救出几千轴),实为我国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

    (五)书法艺术,终视“小技”

    帝王书法家们与他们的前辈一起成就了书法艺术的绚丽多姿,但从古代中国的大文化和社会评价来看,书法艺术难成显学,其重要性与历史研究、学术研究不可比拟。

    三、帝王书法家对书法风尚的影响

    帝王书法家作为个体成为其时代书艺之组成部分。明代书法大家董其昌曾对各代书法特点有过精到评价:“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说明书法艺术一代有一代的审美趋向和偏好,各有千秋;但另一方面,帝王书法家因其至尊的地位、强大的资源和书法大家的身份对书艺风尚的引领、影响、毁誉也是巨大的,其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引导效法作用明显

    当帝王喜爱并擅长书法时,其言行倡导有不言而喻的暗示性、强烈的诱惑力和趋利性,会形成以书逞才显美、以书为达的社会风尚。如两晋帝王喜书法居多,故晋代士人大多擅书法,甚至中高层武将的书体亦颇多佳作。因唐太宗尤爱王羲之书体,并亲自为其撰写《晋书·王羲之传》的尾论部分,从而奠定了王氏的“书圣”地位。唐玄宗书法以肥为美,中唐后的书体主流也为此一变。北宋帝王亦爱“二王”之作,致使时人追摹晋风之势再兴。清代康熙帝夸董其昌书体,影响了清朝前期的书法趋向。

    (二)以制度政策推进书法艺术

    在唐代,直属国子监的教育机构有国子学等“六学”,其中“书学”即为其中之一。唐代科举考试中,书(楷书遒美)列为考试內容。北宋更尚书艺,在翰林书艺局下设立“书学”科,学习篆、隶、草三书体字;为保障优秀书法家享有较高的政治、经济地位,书画大家均有机会获得高官显爵;还以国家之力,全面有序地梳理和编纂《宣和书籍》,宋太宗时还汇刻过《淳化阁帖》,清高宗时汇刻过《三希堂法帖》,这些均是书法艺术及其收藏的重大成就和盛举。

    (三)研究书法理论,指导书艺创作

    部分帝王书法家不仅投身于书法创作活动,还结合自身的创作体会对书法史及书艺理论问题有颇多思考,留下造诣深厚的学术成果。梁武帝萧衍曾与其臣僚陶弘景通过书信探讨书法之美和意向品评及书家得失,尤以“二王”、钟繇为主要对象,鉴赏精细,理论深邃,是宝贵的书论遗产。从留世的文献中可看出梁武帝对书法美有督导之见。唐太宗著有《书论》《指意》等,并留有书论名句:“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赵构著有《翰墨志》等,指出“士于书法必先学正书者,以八法皆备,不相附丽” ,给习书者以启发。

    (四)无意将书法艺术与意识形态相关联

    帝王是一个王朝的最大政治家,其个体必然有意识形态偏好,或崇儒,或崇道,或崇佛,或崇其他。但当其以书法大家身份出现时,多有个性志趣之表现,并不以政治倾向臧否人物,排斥异己,不同的政治宗教学说偏好并不影响这些帝王对书艺真谛的共同追求及贡献。

    四、结语

    中国帝王与书法的往事,令我们怀念和敬慕。虽因真迹和文献的阙如令今天的研究多有不足,但即便如此,它又一次印证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富有艺术气质的民族。王朝和帝王已远去,但帝王书法家的艺术精神和成果永存。

    参考文献:

    [1]洪丕谟.中国历代帝王书法欣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文汇报》2016年6月22日第11版范昕撰写的有关专文。

    [3]刘昕.从论书启浅议梁武帝、陶弘景的钟王地位观[J].书法,2016,(02):142-146.

    作者单位:

    杭州聋人学校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