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资本市场 运作方式 盈余管理与薪酬激励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出现了许多不同层次的国有和民营企业集团,也为内部资本市场的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本文从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方式入手,阐述了内部资本市场不同运作方式下盈余质量水平与管理层薪酬激励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规范内部资本市场中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旨在充分发挥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
关键词:资本运作;薪酬激励;盈余管理
一、引言
伴随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国有企业集团中的某个车间或工厂被单独地分拆出来上市,同时民营企业缓解融资约束,摆脱不完善的外部资本市场的限制,大多通过借壳上市,利用其控股的上市公司作为融资平台获取资金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因此我国企业集团的治理结构大多表现为金字塔式的多链条股权结构。较长的控制链条加大了上市公司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促使控股股东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运作转移上市公司资产或资源(王化成,2011)。当资金在集团内部转移存在限制时,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通过一系列的交易来完成资源的最优配置,这样交易双方的盈余质量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盈余水平的变化进一步会影响对管理层的激励以及投资等诸多问题。如何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减少控股权私人收益,提高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成为当下关注的热点。
二、内部资本市场不同运作方式下的盈余质量与薪酬激励
内部资本市场中的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集团内部的控股股东、管理者通过内部资本市场之一平台在内部资本市场交易中利用会计准则中相关的技术规范来误导外部信息使用者决策的一种投机行为。
1.内部资本市场中盈余管理的运作方式
(1)内部交易。集团总部根据具体情况通过协商定价的方式确定内部转移价格,使上市分部或业绩好的分部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购入,再以较高的价格销售给其他分部,从而达到粉饰利润的目的。
(2)内部资产转让或股权转让。内部资本市场中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内部资产转让。当某分部在不满足债务条款某些指标要求的情况下进行外部债务融资时,该分部可将不良资产转移给集团公司或其他分部,以满足相关的融资条件,并同时避免经营不良资产的风险。而集团可通过成本法和权益法的转换来调节股权转让产生的盈余。
(3)内部委托。所谓委托投资,即当某分部投资的项目周期长、风险大时,将部分资金转移给总部,以总部的名义进行投资,再协议约定分部得到大部分投资收益。此时,分部把投资风险全部转移到总部,但是分部获得大部分收益,从而提高了盈余水平。
(4)合作投资。合作投资主要在上市分部不能达到净资产收益率要求时,通常借助净资产收益率高的总部或其他分部来增发股票。
(5)内部代垫款项。
2.不同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方式下盈余质量与薪酬激励的相互关系
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主体有三种划分:(1)将主体定位于企业集团,此时资本运作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为主要目的,同时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从而提高集团整体的价值;(2)将主体定位于集团内部的某个上市分部,主要目的是使该上市分部的利益最大化;(3)主体为控股股东,此时内部资本市场就成为其进行利益侵占的工具。
内部资本市场下的盈余管理必然会对盈余质量产生影响进而间接的改变了管理者的薪酬及激励状况;同样,如果制定了不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管理者就有动机操纵盈余管理使内部资本运作成为其进行利益侵占的工具。研究发现,部门经理往往会规避那些容易暴露其缺陷的项目,而抓住那些显示其能力的项目,这就易于产生过度投资行为。部门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还会进行内部争斗,扭曲内部资本配置。尤其在某些国有企业甚至央企,管理人员的升职空间及报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有很大联系,而且目前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指标单一,因此管理者通常会操纵盈余质量进而改善业绩考核指标。
三、改进措施及建议
1.优化对总部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加强对其激励约束
改进企业集团的激励机制,从根本上优化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一方面,实施股票期权等股权激励措施,使总部管理者在获取剩余索取权的同时,将个人利益与公司价值联系在一起,督促其努力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进一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管理者的约束,防止总部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和过度的盈余管理。针对管理者的过度投资行为,可以实行资金配额制度对其投资行为进行约束。
2.强化对监管分部的激励措施
企业总部拥有对企业资产的剩余控制权,为集团的高管监管分部提供更强的激励和资金支持,监管分部应通过内部审计、绩效考核等多种内控手段对分部经理实施监控。此外,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应该得到完善,考核指标体系不能只包含财务性指标,还要充分考虑各种非财务性指标。
3.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内部资本市场合法有效运行
监管机构要不断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会计政策和估计的运用条件,尝试要求报告主体编制全面收益表,充分披露报告主体的财务信息,使外部信息使用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集团经营业绩的真面目;同时要加强上市公司增股、配股管控,改变单一的考核指标,加大管理者盈余操纵的难度,从而使不合理的盈余管理成为不可能。
参考文献:
[1]陆军荣.国外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5(3):25-28
[2]杨棉之.内部资本市场、公司绩效与控制权私有收益[J].会计研究,2006(12):61-67
[3]王化成,蒋艳霞,王珊珊,张伟华,邓路.基于中国背景的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理论框架与研究建议[J].会计研究,2011(7):28-37
[4]左和平,龚志文.内部资本市场:治理结构、机制与有效性[J].会计研究,2011(3):62-67
作者简介:曹园园(1989- ),女,汉族,河北省定州市,河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