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哈姆雷特》中的死亡及其心路历程解读

    杨艳

    在《哈姆雷特》电影中,主人公复仇之路为何“延宕”始终是萦绕在人们心头的疑惑。将这一谜题破解,就等同于抓住了打开莎翁心灵迷宫的关键钥匙。在哈姆雷特复仇之路的终端,他采取的是死亡这一方式,而这一过程经历了复杂的心路历程,赋予了哈姆雷特这一角色曲折而完整的过程,也映射出了莎翁时代浓郁的历史文化讯息。本文试图从思想文化这一角度出发,还原这部影片中主人公跌宕复仇之路过程的心路历程,对哈姆雷特因何踏上死亡复仇之路作一阐述。

    一、悲惨的生存境遇

    若命运未发生如此悲惨的重大变故,则哈姆雷特也应当如其他幸福王子一般,成为一位热爱生活、意气风发的青年,成为“朝廷中,人之眼,学者之舌,军人之剑,国家之花朵,风流时尚之镜,高雅之典范,世人瞩目之中心”。但是,影片中哈姆雷特这一角色,由于其悲惨的生存境遇,最终演变成为了一个“忧郁王子”。

    电影烘托出了跌宕的复仇之路,也体现了主人公所显现的沉沦,疯癫的行径也促进了主人公内心真实本我的释放,使哈姆雷特的一个决心由心中升腾,将其转化为无可拦阻的情绪,将他心中各种“不之状态”解放了出来,使其原本隐藏的本真逐步释放和自由。这一过程往往难以沉沦于世,也难以寻求到慰藉,甚至难以真正忘掉,因而此时他的内心世界难以解释。在哈姆雷特第二场开始时,他就经历了父亲骤死、叔父篡位、母后改嫁、自己王位合法继承人受阻等诸多突发性事件的打击。此时的他终日被愁云所罩,身着丧服,悲苦与沮丧之情表露无遗,无论何处都是一副强颜欢笑、愁深难解之样。对于周围的所有他都感到失望:“人间所有的一切于我而言都是可恶、乏味与陈腐的,那是一片荒芜的园地,到处充斥着恶毒的莠草。”他甚至都有了自杀的念头:“只愿这一具肉体能够消融,化成一堆堆纯净的露水!亦或永生之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杀的律法。”如此种种,都展现了主人公内心难以接受悲惨现实的心绪,他内心原本的道德与伦理突然间轰塌了,传统的家庭观也在慈父骤死、爱母改嫁之后消失殆尽,他原本合法的继承地位也变得遥不可及。但此时,奸王克罗迪斯却高调保证:“请你忘却这些无谓的悲伤,将我视为你的亲生父亲,我要让全世界都了解,你就是未来王位的继承人,我将赋予你无限的尊荣,不会亚于慈父之于其亲生儿子。”此番对白表面看来似乎在抚慰主人公的内心,实则却使哈姆雷特感到羞耻。克罗迪斯只是为了掩埋自我篡位之实而抛出的橄榄枝,是对亡父统治时代的消解,以使其篡位之行径符合当时的社会规范要求。这种消解之术一度使主人公对自我合法身份产生了质疑与困惑,这种混乱而复杂的伦理使得主人公倍感焦虑与疑惑,心中难免苦闷。

    二、真实本我的释放

    父亲之死成为这部影片主人公角色与生命的拐点,也是推动这位“忧郁王子”转变为“复仇者”的关键性的事件。父亲亡魂的出现,老哈姆雷特亡魂冲出“地狱”重重束缚,悲惨地将自我被杀过程道于自己的儿子,并要求儿子即刻为自己报仇。“你若对这一事件不采取任何行动,就会比河岸上懒坏的水草更要愚钝了。”老哈姆雷特甚至将复仇这一事件提升到了正义与为国锄奸这一高度。“但凡你还有一丝天性,切勿容忍,不能让我堂堂丹麦大国的高床,成为窝藏奸淫之人的卧榻。在听完亡父冤魂的叙述之后,哈姆雷特难以抑制自己内心的怒火,他甚至“希望插上一对翅膀,这双翅膀能够快得像思想一般,像深深的怀念一般,立即带他去复仇”。但是,当经历了一番语言上的宣泄后,主人公并未立即投入复仇计划中,反而反复地拖延自己的复仇行动。当与亡父魂魄相见之后,哈姆雷特做的首件事就是让霍拉旭等人发誓对于“亡灵现身之事三缄其口”。随后,他进入了如真似假的半疯癫状态。不少学者认为,他的疯癫正是在险恶境遇下的一种表演,是用来麻痹杀父之人、保全自我性命,并伺机采取有效行动的措施。但也有诸多学者并不认同,认为这只是他在精神层面受到创伤之后的一种应激性混乱,而在意志与行动计划方面,哈姆雷特的“疯癫”却成为其最佳的复仇宣言,他通过这种方式,试图唤起杀复仇人克罗迪斯的不安。对于内心残存的人文主义情怀,主人公并不想将“复仇”视为一支夺命剑,反而凝聚了荣誉、使命与英雄主义情结,这使得他更期冀这场复仇之路转变为一场公开、庄严的决斗仪式。

    当“疯癫”前,奸王克罗迪斯只是将其视为一个涉世未深、懵懂无知的王室孤儿,虽始终加以提防,但认为只要逼迫、劝诱,加之王后葛特露德的开导、劝慰,哈姆雷特会逐步顺从自己的权威。但是,主人公的“疯癫”之举,却使奸王这份原本的自信消失。他甚至预感哈可能已掌握自己为篡位而弑兄、霸嫂之行径。

    主人公的“疯癫”之举进一步促成了这一死亡复仇之路的“延宕起伏”,悲惨的生存境遇早就了哈姆雷特的“疯癫”行为,也推动了王子复仇之路的开启。在“疯癫”这一行为的映衬之下,主人公从一位原本行动犹疑不决的复仇王子,转变成了一位疯狂、怪诞而残酷的英雄。

    三、死亡的回归

    影片中,哈姆雷特如常人一般经受了丧父之痛,此种痛苦对于哈姆雷特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父亲之死甚至成为了其生命的转折点,自此之后,这种痛苦就像影子般始终跟随着他直至死亡。若以前的他对于死亡的理解只是普通人一般的经验感知,那么在经历了丧父之痛之后,哈姆雷特开始抱怨上帝的不公,要使其饱尝这一痛苦,也使其对周围的一切大失所望。“在这种抑郁难解的心境下,纵使承载万物的土地、这座美丽的城市也只是一个不毛的荒原;纵使覆盖芸芸众生的深邃苍穹,这顶华丽而装点了金色火球巨大帐幕下,也只是一堆堆污秽的集合体。”但是,奸王克罗迪斯与母后却难以理解哈姆雷特对于死亡的认识,王后甚至要求他“抛却阴郁的神色,对克罗迪斯和颜悦色些,睁开耷拉着的眼皮吧,于泥土中找到你那高贵的父亲。你应该知道这只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活者谁都要面临死亡,死后才能踏入那片永久的安宁。”克罗迪斯亦如是:“既然这一切难以避免,无论谁都必须遭遇,何苦要固执于此,耿耿于怀?”但克罗迪斯和王后并非真正面向了死亡,而将这一切视为偶然事件,认为每一时刻都有不认识的人死亡,无需悲伤和介怀。然而,哈姆雷特并不如此认为:他将丧父视为生命的不公与玩笑,这与普通人对于死亡的理解并不一样,也推动着这一故事朝着与克罗迪斯和王后难以理解的方向发展。主人公反复思考死亡这一问题,终于参透了“死亡乃是最本真、无关、难以逾越的可能”,并开启了死亡复仇这一心路历程。克罗迪斯对于死亡的态度,使其终日沉浸于奢靡的生活中,直至死亡都处在这一逃避状态。

    影片深刻展现了哈姆雷特在面对和深刻理解死亡这一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当理解之初,仍停留在如普通人_般的经验层面之上,因而导致其在面对死亡时如常人一般,并无深刻理解。最初,父亲骤死使其备受打击,并由原本的“快乐王子”转变为了一个“忧郁王子”,并开始反复思考死亡这一概念。在思考中不乏产生多种疑惑与矛盾:“生存亦或毁灭,这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这一独白体现了其在面向死亡时的困惑与矛盾,丧父之痛使其对周遭的一切,甚至对整个生命产生了厌倦。但是,当波罗涅斯遭致误杀之后,他深深地明白了,死亡是这个社会唯一所能带来的平等,无论对于乞丐,亦或高高在上的国王,死亡都会不期而至,在这点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主人公始终相信:“蛆虫才是整个世界最大赢家,所有人养肥了牲畜,供自我饕餮,却也在喂肥自我,供蛆虫所用。即使脑满肠肥的国王,亦或干瘦如柴的乞丐,都如桌上的菜品,死亡不过如此。所有人都拿着那条食过国王之肉的蛆虫去钓鱼,再食那条吃了蛆虫的鱼。”如此种种不难发现,哈姆雷特面向死亡时的观念已然改变,由传统厌恶与恐惧之感得以转变,能够正确面对它。这是由于他看到了死亡平等的一面,使所有处境下的人都能收获公平。如此这次鞭策着哈姆雷特,赶快实施蹉跎已久的复仇大业。“现在的我,已经有理由、有能力、有方法能够完成我所需要干的事情。”主人公已经找到了沦于世事的本真,也能够直面死亡,担起自我使命。

    对于死亡深入理解,是哈姆雷特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克罗迪斯已经将其视为了肉中刺、眼中钉,视为自我王权的最大障碍。当借助于他人之手除掉主人公未遂之后,克罗迪斯开始与雷欧迪斯共同合谋,除去哈姆雷特,这为他的死亡复仇之计提供了外部推动因素。尽管主人公接受雷欧迪斯决斗之后,其好友霍拉旭内心不安,并试图阻止其前往,但哈姆雷特在反复思考和挣扎后,毅然决然而去,决心向死而生。诚如有些专家所说的那般:“当面对死亡时,你必须充分意识到自己就是自我人生和命运的主宰体。若能做到不逃避,以视死如归之态坦然地面向死亡,那么,你就可以成功地摆脱世俗的狭隘,而获得心灵高度的自由感。无论是心甘情愿赴死,亦或坚定面向死亡,我们都看到了哈姆雷特内心热爱生活的态度,以及对于死亡深深的无奈之感。”对于哈姆雷特而言,死亡已经不再令其恐惧,反而散发着自我解脱的诱惑。较丧父之痛的日夜折磨而言,死亡对于其剥夺似乎微乎其微。于这一残酷之世而言,死亡成为其挣脱心灵枷锁、消解痛苦与反抗的唯一出路,也只有通过死亡,方可使其近乎疯癫的灵魂得以安宁。

    于是,哈姆雷特毅然奔赴了死亡之地,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幕血腥画面,决斗场上,四具倒下的尸体——雷欧迪斯、克罗迪斯、王后与哈姆雷特。甚至连身经百战的王子布拉斯看到后都备受感慨:“这是一场多么惊心的杀戮。”主人公终于通过了死亡这一考验,完成了为父报仇的使命,与此同时,奸王克罗迪斯的残暴罪行,弑兄、霸嫂行径也暴露,自我复仇的正义性也为世人所了解,自己虽然死亡,却使万千民众认同了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他的死亡表明其已经深刻认识到了死亡之真正价值,他预知了自我的死亡结局,还能够在活着之时对生活所有的可能性加以深刻思考,并做出正确的选择,感悟到死亡的真谛,勇敢地面向死亡,选择和安排了死亡,挣脱了自我的枷锁,回归到了本真的自我,也获得了内心的向死而生。因此,有专家说:“哈姆雷特最终悲惨的结局,始终是在所有那些屹立于十字路口的人们,找出探寻这条道路所需付出的惨烈代价,亦或是,哈姆雷特成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殉道先驱者,其价值并逊于普罗米修斯将火盗至人间。”虽然,他错过了很多次复仇的机会,导致这一使命执行过程中危险系数不断上升,但也反映了其难以抛却内心人文主义精神的反映。

    结语

    《哈姆雷特》电影阐释的是主人公哈姆雷特如何踏上了一条跌宕死亡复仇的不归路,延宕的死亡复仇与心路历程虽然导致了这一悲剧的发生,但也丰富了主人公的死亡内涵与意义。这是过程是主人公积极探索与思考死亡价值的延宕,所演绎的是一部死亡悲剧,更是一曲人文精神赞歌。最终,哈姆雷特采用死亡完成了自己的解脱与超越,朝着向死而生的心灵自由奔赴,并获取了自我精神家园的新生。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