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奥尔夫音乐教育对少年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杨秀洋
摘要: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当今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或曰"理念"用一句话即是原本性的。其原则与目的是培养创造力。它借助原本性生活元素,以节奏为基础,是结合身体律动、唱、奏、动、舞等的综合音乐教育。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 创造力 原本性音乐
享誉全球的著名德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卡尔·奥尔夫创建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其创建之初在于培养儿童的音乐思维,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的理论。享受过程是最高的境界。教育体系不赞同儿童对舞蹈、歌曲等教育内容进行完全性的模仿,认为关键性的是一种过程,学习者在过程中自然会受到熏陶,师生应该合作创造,实现美好东西的形成。奥尔夫以其“原本性”的教育观念出发,强调教育人是音乐教育的重点,要将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愉悦感受灌输到人的思想当中。其固执的认为,音乐应该发掘人的本性,坚持融合戏剧、文学、舞蹈与音乐等艺术,以此综合性的提高学习者创造力与想象力。在当今社会,智能教育理念是与奥尔夫的教育观念相符的,其前瞻性被体现的淋漓精致,可完全的在国内中小学音乐课程里适用。在“原本性”的音乐理念中,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音乐价值都无穷巨大,这样一来,开放性的音乐教育观念也随机的形成了,有效的吸收着差异性的音乐文化,并壮大着自身的量。
音乐不是形单影只的。人类的精神生活离不开音乐,人类在生活中创造了音乐,并将其视为精神的脊梁。延续下来的音乐教育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仅从学问、技艺等方面考量着音乐教育的可行性。其实,在音乐教学中,学生的视线不能太过孤立,要综合表演、动作、语言、游戏等方式,深入、全面的理解音乐的内涵。奥尔夫提出的“原本性教育”重新结合其他各种媒介去进行,这是近现代音乐教育和教学的一项重要发展和改革。
在音乐教学或者教育中,以语言、游戏或动作等实践活动为辅助,是不可或缺的音乐教学途径、手段。例如,通过学习者的实践活动,以亲身的演奏、演唱,音乐的生命力方可打破死沉的牢笼,艺术的感染力方可由此焕然一新。在认识上,也会形成由粗到细、从表到里、从抽象到理性的认识,个人掌握的音乐素质水平也会水涨船高。以实践为指导的音乐教学活动,是纸上谈兵、机械、呆板、枯燥或者僵化的一种对立,是对空谈理论的一种宣战。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元素性材料,以自主的学习方式参与到各种音乐学习之中,遵循探索——模仿——即兴——创作——表现的学习过程,唤醒每个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应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对学生加强音乐教育,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又可以培养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其创造力。可以说,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是通过游戏、动作、声势、舞蹈等方式,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天性和创造力。
一、游戏与音乐
游戏是儿童、少年体验、实验和掌握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之一,尤其在音乐教学中,游戏必须结合音乐进行,尤其对于幼儿。即:游戏性和音乐性合二为一,除了唱歌以外,运用“节奏述说”、“节奏律动”等游戏,这样学生更容易产生兴趣,更容易掌握歌曲的内容。其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特别设计的,学生没有观察就无法操作和反应,也就无法进入下一个相衔接的环节。在操作反应中,也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快速反应能力,加强了灵活性。
要学生“动”起来,“综合式、即兴式”学习音乐,这是奥尔夫特别强调的又一个重要原则。然而,这和我国音乐教学的所谓“综合课”完全是两种概念。奥尔夫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于是他发明了一套“元素性”的奥尔夫乐器,是一组很容易掌握的打击乐器。同时,他还充分运用人体各部位可能发出的声音参与演奏,并冠以“人体乐器”的美称。音乐教师都会有这种体验,学生在课堂上一“动”起来,气氛就活跃多了。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音乐性的“动”,必然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欢快之中,他们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
二、动作和音乐
动作或运动是事物存在的根本属性,是一种绝对的状态,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为此,音乐教学与动作的结合,是天经地义的,也与自然规律相互协调的一种表现。游戏、音乐与舞蹈、动作相互结合,可全面、系统训练学习者的各项能力,对于学习者情操、仪表以及性格的塑造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作用,也是提升情操、协调集体以及加强交流的主要方式。动作中融合着音乐,是艺术、生活以及人性的全面、真实展现。对于学生来说,特别在于少年儿童,有必要的动作的方式协调音乐本身,不应仅从“听”入手,要将学生从孤立的教学活动中有力的“拉回来”,构建三维一体的教学,即音乐-动作-语言,根据奥尔夫音乐教育观,学生的亲自示范、实践必不可少,教师也应在一旁担负起引导或组织的作用。让学生独立完成各个环节,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可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去改善,比如肢体的动作、协调性、整体配合性等。
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儿童的手指是他们创造力的源泉。这证明,培养创造力需要从动手开始。原有的音乐教学活动存在“动口不动手”的君子风范,学生在听与说的基础上并没有发现任何可以创造的东西,他们的思维开始迟钝,脑力活动开始变得缓慢,由此一来,所谓的创造也就没有什么可谈性了。所以,动口与动手是儿童创造力培养的最好方式。例如,在教授某首曲子时,教师可让学生跟唱的同时,试着拍打节拍,感受音乐旋律,自己是否与旋律相对称,想象手的拍打就是音乐情感的表达,就是与歌曲的附和。动手能力可创造性的发现学生的优质潜力,是一种创新力培养的绝好办法,因为,谁也想不到是否儿童会在自己拍打过程中,创造出曲调风格各异的曲子呢?
三、语言与音乐
奥尔夫音乐教育观是从音乐本身出发,以原本性的音乐在教学中运用,实现愉快轻松、牢记于心。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是正常人的必备,奥尔夫在音乐教育中认为,音乐应该与语言相互融合。语法、语音、语意与语气等组成语言,在人的左右大脑中,音乐、语言分别在两个分区中。这并不代表二者间的独立,在音乐当中加入歌词,在歌词中以音乐作为辅助,就是二者最简单直观的联系。此外,音乐还与音色、语气与高低语调等相互联系,音乐和语法的联系较少。人类运用语言,可交流思想、可表达情感。音乐则是人类通用的语言,音乐也同样具有心灵沟通的功能,所以,二者的融合本是天衣无缝的。
节奏与旋律是暗藏在语言的本身当中的,语言其实是音乐的一种直观表述。在练习时,也必要以轻重缓急的语调与高低起伏的声调作为连续的主要方面,语言可与节奏结合,也可与动作相协调。言语可以是交流的用语,艺术性文字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汉字存在“四声”,这样就加强了节奏的感觉,也是一种旋律的表达,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艺术形态千变万化,丰富、优化的民间音乐就离不开汉字的影响。从诗词的曲调搭配上,我们也可以发现语言、音乐间的紧密关系,根据四声上下的不同,只给三个音如“6” “1”“ 3”(la,do,mi)或“1”“ 3”“ 5”(do,mi,so)画三条线,节奏也由学生创作,然后一起朗诵或歌唱,这种方法使学生更了解音乐和歌词的关系。它从音乐内部寻求其表现性,从人的内在感受进行审美体验,有益于对知识记忆和积累,直接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而在中学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推理、概括、总结,又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四、音乐教育在实践中的发展
实践是验证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音乐教学中也同样如此。在亲自唱、奏音乐的实践中,音乐才能充分实现并体现它固有的感染力、表现力。
即兴,说的是放浪形骸,突破禁锢。从奥尔夫的音乐教育观看,音乐教学以即兴为始,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突破,非常卓越。所以说,奥尔夫音乐教学理论中,即兴是其和兴观念,吸引着一代代音乐教育者不断的努力探索。即兴的功效广泛,比如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身体动作的训练,记忆力与注意力等训练等。即兴创造是音乐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即没有固定式的教学方法作为指导,放开心扉。即兴是原始的,也是自由的,是天生的人的特性,是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根据即兴进行创造,在挑战当中,儿童内容从不屈服,可全神贯注的把创造当中活动的中心,对创造能力的呼唤或引导。所以,“技能化”教学模式是应该尽量的防止的,音乐教学的重点不是技能,而应该是审美能力或情感的熏陶,要让儿童有欲望或兴趣创造。在对音乐魅力的充分体验过后,儿童对音乐的理解不再是唱歌那么的简单,而是发现自身也可以是音乐创造的主体,也可以创造出最原始的音乐。我们观察发现朴素的土著居民创造的音乐,都是在广阔天地下,在狂野的大草原中,升起火把,突破禁锢的自由创造,他们没有受到音乐训练,但却是最动听的音乐。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其即兴性正是创造性的具体体现,也是实践的重要步骤。每一节课由学生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即兴创作,是真正的创造性活动,鼓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辨意识。学生由此得到的经验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巨大作用。即兴创造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孩子用自己全身心去表现自己,表现音乐,与用语言一样得早!想象一下,有着这样的创造体验的孩子对他(她)的一生有着多么深刻的意义。
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中,儿童一边识谱唱歌、一边演奏乐器,同时还伴以朗诵、表演等。这样将歌、舞、乐融为一体教学形式,很好地切合了人类生活的本来面目,其结果是极大地发挥儿童音乐学习的天性。它为儿童创造了获得全面、丰富、综合的审美体验的机会。因此,我们在音乐教育中应避免人为地割裂各种艺术形式,应合理整合各种艺术形式,发挥它们的综合效应。儿童的音乐教育活动本身就是综合的活动,只有将课程内容、形式、方法等综合起来,才能促进儿童健全的审美心理的建构,使其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采用的是综合性的教学方法,不但有利于创造性地发挥儿童的学习潜力,还可以提升小朋友所学音乐与非音乐的相关知识,对于调动他们大脑的反应能力、思维能力、运用能力、感悟能力,这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五、结语
由此可见,良好的教育方式可以为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与提高提供条件和奠定坚实的基础。应当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本身就是一种打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教学方法,它以浪漫为核心起步,激发创造反应,把课程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自由在这里并不是随意和无目标的自由,也不是外部强加的自由,而是发自人内心的创造。因此,其音乐教育实践对少年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艾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版,2013.
[2]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3]曹理.普通音乐教育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2013.
[4]李妲娜.奥尔夫教学法(Orff-Schulwerk)在中国[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5,(03).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