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管理视角下公众人物“人设”探析

    【摘 要】 近年来,“人设”作为一种标签化的印象管理被广泛使用,明星利用其塑造的理想“人设”获得巨大的商业价值、庞大的粉丝流量和巨额的经济利益。而源于网络通讯的发达和公众无孔不入的信息窥探,越来越多的公众人物遭遇“人设崩塌”,真实人设从普罗大众的赞美不绝跌入网络舆论的口诛笔伐。本文从印象管理的视角剖析公众人物“人设崩塌”背后的一些原因,并提出一些看法和思考。

    【关键词】 印象管理 公众人物 人设 人设崩塌

    一、印象管理视角下公众人物“人设”及“人设崩塌”涵义

    公众人物, 是指一定范围内为人们所广泛知晓和关注, 并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人物, 其以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公共利益相关性为构成要件, 二者缺一不可, 共同体现公众人物的特性。

    人设,是人物设定的简称,源起于日本动漫产业,原本用来指影视作品或动漫人物中人物角色的各种设定,包括人物造型、身材比例、外貌特征、个性特点等。在泛娱乐化的今天,“人设”一词显然已经融入娱乐产业之中,明星“人设”是指明星及其经纪团队为迎合市场,依托电影、电视剧等大众媒介,对明星某方面特质放大后进行长期宣传和包装的形象产品。

    “人设崩塌”一词, 最早也是源于动漫,但如今泛指人物形象没有扮演好,一方面多指经纪人给明星设定公众形象不到位,另一方面是指某人的形象因为某件事情而声名俱毁,颠覆了之前留给大家的健康积极的原本形象。

    印象管理,是心理学家欧文戈尔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在日常的互动中试图通过自身努力行为管理他人对自己的印象,通过控制或管理他人获得的信息,来影响他人对自身的印象。戈尔曼印象管理的四种策略是:理想化表演、误解表演、神秘化表演及补救表演。

    目前明星“人设”形成印象的四种途径是:一是明星在影视作品中成功塑造角色,并大量生产同类角色,形成特定角色印象,如演员靳东“老干部”人设;二是明星经纪公司针对特定吸引群体,为明星量身打造标签化身份,让明星按照规定轨道,参加综艺节目等方式来实现对粉丝的审美控制,形成特定标签印象,如歌手杨超越“锦鲤”人设;三是明星主观上在多种场合中重复标志性的同类行为,形成特定行为印象,如演员赵丽颖“吃货”人设;四是明星获得某种特殊成就,形成特定成就印象,如演员吴京“百亿影帝”人设。

    明星建立“人设”,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印象管理,美好人设一般采取理想化表演和神秘化表演的印象管理策略,由此吸引粉丝产生经济回报,人设崩塌多采取补救表演的印象管理策略,一旦处理不当,由补救产生的误解可能会引发大量的经济损失和舆论绑架,对明星产生毁灭式的打击。

    二、印象管理视角下公众人物“人设崩塌”的原因

    1.部分公众人物道德内涵的缺失

    公众人物作为社会上的特殊群体,对社会大众具有重要的道德示范作用,是社会道德主流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传播者,理应主动承担起自身的道德责任。大多数的公众人物在维持自身“人设”时都会表现出高度的道德责任感,最低标准也不会跨越道德伦理的底线。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众人物出现集体性的失德失范现象,涉嫌黄赌毒、嫖娼、婚姻出轨、学术不端、违反交通法规、违背道德伦理、触犯法律法规等不良事件层出不穷,这些负面的影响对公众人物长期塑造的正面“人设”毁之殆尽。“人设崩塌”成为必然结果。长此以往,若不加以监督和教育,大量公众人物“人设崩塌”背后道德内涵的缺失势必将造成整个社会的道德危机和文化沦丧。

    2.高度透明化网络折射真实人物

    在互联网兴起之前,公众人物大都依靠自身的实力或出色的作品,而非经营“人设”获得大众的青睐和支持,由此获得的粉丝忠诚度相对比较高。而在网络通讯和大众媒介如此发达的今天,互联网所展现的高度信息透明化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无所遁形。尤其对于备受大众关注的公众人物,粉丝能用网络对其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无孔不入的信息窥探。在这样四通八达的网络背景下,随着时间的渗透,公众人物构建的“人设”与个人真实性格的矛盾和反差就显而易见。如果反差较小,且尚未触碰道德底线,“人设”可能可以继续运营,但也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果反差较大,甚至触犯法律底线,庞大的粉丝群体往往会迅速集结,抽丝剥茧,挖掘逻辑线索,形成话题热点,直至公众人物火速的“人设崩塌”。

    3.人设营销过度遭受反噬

    “人设营销”的方式在影视明星中体现地十分明显,明星经纪公司通过对明星良好“人设”的长期经营,吸引资本投入,让明星利用品牌代言推销企业产品,传递企业文化,将粉丝对明星的情感认同扩大到产品和企业上,在进一步强化“人设”的基础上,获得可观的粉丝经济红利。源此,多数公众人物热衷于“人设营销”,有的公众人物将“人设营销”运用的恰如其分,甚至炉火纯青,但也有部分公众人物过度营销“人设”,为迎合市场需要,过分完美和理想化“人设”,不仅没有收获预期目的,而且反噬自身,引火烧身,加速其“人设崩塌”。

    4.粉丝消费期待泡沫破灭

    公众人物“人设”作为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而生产出的标签化的商品,自投放到市场时,就赋予给粉丝群体心理上的消费期待。一旦粉丝建立起对公众人物“人设”的情感信任,就开始自觉并主动地消费他们的作品及他们所代表的价值观。因此,当公众人物“人设”对粉丝的印象固化不发生改变,或是同向地上升时,粉丝消费期待值就会稳定或持续强化。即使粉丝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知道是虚假的,也会选择相信是公众人物包装下的忠于真实的虚拟“人设”。但当粉丝发现公众人物无法支撑其所塑“人设”,或无法接受其多方面的表现时,消费期待就会落空,开始质疑和指责公众人物“人设”的虚假和道德的虚伪。美好“人设”的泡沫在粉丝心中缺乏情感支撑点而不攻自破,“人设”也相应随着粉丝群体的瓦解而自然“人设崩塌”。

    5.社会道德价值发生转变

    在如今社交媒体中充斥着大量虚假、表演和炒作的成分时,作为公众人物粉丝群体的主力军——90后、95后,他们的精神世界虽然几乎完全生活在虚拟环境中,但他们追求“真实”的价值取向却更加鲜明。相比70后、80后,他们更加欣赏“展现真实自我”的生活态度。在一些公众人物“人设崩塌”的热点事件下,粉丝的言论中不乏有:“他起码做到了真实的自己”、“我喜欢他真实的性格”等维护之词。这反映出“真实”的道德价值正重新被大众审视。在伦理道德的界限相继被模糊时,粉丝对“人设”中真正的真实、包含虚伪的真实、或是打破伦理道德的真实均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宽容。大众对“真实”道德价值态度的转变为公众人物“人设崩塌”后“真实人设”的重新构建提供了成长的空间。

    三、印象管理视角下对公众人物“人设”的思考

    娱乐工业化时代下,公众人物表现出强大的符号影响力。“人设”作为公众人物标签化获得辨识度、低成本获得流量红利的捷径,吸引了许多人物的参与。公众人物一旦为自身设定了“人设”,就会小心经营,让它发挥最大价值。他们自己不仅会囿于以上身份标签,还要时刻挤压真实本我,防止真实本我溢出,造成粉丝幻想破灭和自身“人设崩塌”。公众人物长期捆绑在“人设”的枷鎖下,如履薄冰,一方面,沉浸其中,过度表演,无法跳脱,厌恶自我;另一方面,困在其中,试图挣脱,打破“人设”,“人设崩塌”。同时公众人物“人设”在政策监管、舆论监督和道德制约下是非常脆弱的,一旦面临“人设崩塌”,他们的资本投入将血本无归,他们的职业生涯将一落千丈。

    “人设”对于公众人物意味着商业价值,但虚构、空洞的“人设”必然要面临崩塌的风险。有学者认为,“人设崩塌”或许是“人设”最终的毕业方式。公众人物渴望建立成功的人设,应主动突破“人设”的框架,真实地面对自我,如果建立的“人设”对自己的真实人格伪装的过于完美,那就需要大量的精力去经营才能显得自然,不露出破绽,一旦用力过猛或稍不留意,就会适得其反。同时公众人物应该多元化地丰富和完善自我,用作品实力连接更加稳固的粉丝关系。“人设”并非公众人物的护身符,只有公众人物真正实现了德艺双馨,“人设”才是真实、丰满和立体的,公众人物才能走的更加长远。

    【参考文献】

    [1] 任静伟.部分公众人物道德缺失的现状、原因及应对[J].探索,2014(06):123-128.

    [2]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M].冯钢,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3] 范晓青.“人设崩塌”的传播学解读[J].今传媒,2018,26(03):49-50.

    [4] 官笑涵.新媒体时代人设的营销传播思维[J].新媒体研究,2017,3(19):52-53.

    [5] 何雅昕.传播学视阈下明星“人设”的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8(01):10-12.

    作者简介:传可馨(1998.2) ,女,陕西,本科,湖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