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瑶挑花服饰结构及其技艺变迁和传承探索

    摘 要:本文以花瑶挑花服饰为研究对象,描述其文化形式与技艺内容的变迁表现,并在不同传承路径的具体分析中,展示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的发展条件与文化价值,在弘扬多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为其独立的文化属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必要的研讨基础以及开放性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民族文化;服装设计;花瑶挑花;技艺传承

    0 引言

    花瑶挑花是瑶族服饰的重要装饰类型,也是其民族文化内容凝聚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文化传承、风俗习性、宗教信仰、政治生活等方面,都展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了解其文化形式,并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需要从其服饰技艺的基本表现入手,更具针对性地完成保护方式的构建与应用,真正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展现其时代发展动力。

    1 服饰与技艺的变迁表现

    1.1 服饰组成技艺表现

    (1)头饰。头饰在花瑶社会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年轻姑娘着装中最为突出、最为独特的部分。花瑶头饰中,头巾是最为复杂的装饰物,在瑶语中被称作“摩忒典”。头巾在结构上,是一块长500cm、宽7cm的黑白格布匹,在布匹两边,还有红黄蓝三色毛线编织的几何图样。瑶族女子使用这一材料对头部进行包裹装饰,并在其周围悬挂亮珠、穗带等装饰物,此时,当女子头部产生晃动之后,整体的头饰就会摇曳生姿,增添佩戴者的柔美之气。[1]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这种装饰已经无法适应人们简洁化的客观需求,因此在头饰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带花斗笠,作为替代品,在保留原有艺术风格的同时,有效地提升了头部配饰的便捷性。

    (2)上衣。花瑶女子的上衣以对襟衣衫为主,并分为春夏装与秋冬装这两种类型。其中,春夏装上衣为白色对襟短衫,在袖口位置通常有两寸宽的挑花边装饰,并按照瑶族经典的红、黄、蓝、绿四配色组成规整的几何图形。秋冬装以镶红边的带蓝色长衫为主,在两侧有齐腰的开衩。无论是哪一种服装,都没有衣领结构,在夏装中,多以挂扣作为具体的装饰,而秋冬装中,以红色的布盘完成点缀。

    (3)腰带。瑶族将腰带称作“特挡”,与上衣一样,有具体的冬夏两季之分,这种区分与瑶族生活的山区气候有明显的关联性。例如,在虎形山地区,由于冬季天气十分寒冷,所以腰带使用的布料也相对较厚。可以根据腰带的宽度,对其使用季节应用条件进行区分,通常情况下,夏季腰带宽6~7cm,而冬季腰带宽度则至少为10cm。在色彩形态上,花瑶挑花的腰带,多以花布拼接组成,需要借助外力,缠绕在身上,并使腰身中的每一圈缠绕都为上一圈留出半分,以增强装饰的美观效果。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下,腰带逐渐转变为了量身定制的挂扣式穿戴,以保证着装的便捷性。

    (4)挑花裙。挑花裙是花瑶特色着装,在色彩表现中,突显宽大裙摆特征的同时,将黑白分明的配色应用在裙子的对称设计中。同时,根据裙子的艺术效果,还会在其中加入多种类型的花纹图案,如几何图形、动物纹绣、抽象花纹等,都是常见的艺术展示形式。

    (5)绑腿。花瑶挑花服饰中的绑腿,被称作“扣烘”,是一种特色化的服装配饰。通常情况下,绑腿会将白色土布作为基础,然后使用黑色挑线进行竖向处理,再使用红、黄、蓝、绿的基本配色,在彩色线的挑线处理中,形成纵横交错的绑腿图形。通过这样,将特色化的民族服饰特征展现在绑腿服饰中。同样的,由于其复杂的穿戴方式,现代化的设计将这种绑腿布条变为了简便的套腿,实现了传统特色设计基础上的服饰形态升级。

    1.2 传承中的技艺变迁

    文化内容在传承与延续的过程中,势必会受到时间的洗礼,并在表现形式、文化内容中表现出明显的发展特征,呈现出异于传统的变革与创新,在适当结合时代文化属性的同时,仍将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核心的基础特征,保留自身的文化特色属性。花瑶挑花服饰作为承载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传承过程中,也在服装制式、面料材质、图案装饰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变化状态。

    花瑶挑花服装在制式上的变化最为明显,传统的缠头帕变为了带花斗笠,腰带修饰变为了挂扣腰带,布带缠绑方式的绑腿简化为了绑腿套。[2]该系列的服装制式变化,都由复杂的传统方式变得更加简洁,而在艺术形式与核心特征上没有做出本质的变化,保留了花瑶挑花的艺术形态。

    服饰的变化不仅表现在简洁化的穿着与佩戴中,也体现在不同场合服饰的变化中。日常服饰的设计中,保留了夏季白色短衫与冬季黛青上衣的基本特征,同时加入了现代化的面料与设计细节,在保留文化属性的同时,最大化地拓展简洁化与功能性。而在节日服装的设计中,不仅保留了传统服饰中红、黄、蓝这三种基础颜色,在设计理念的升级引导下,也形成了更加丰富、时尚的组合形式。尤其是在挑花裙的设计中,在尽可能简化图案的同时,保留了對称性的基本特征,并在便捷性与保暖效果上达到了平衡,实现了艺术传承下的创新型工艺变迁,以适应现代化的时代环境与着装需求。

    2 民族文化传承的具体路径

    2.1 地缘文化关系

    地缘与亲缘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传承,是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其能够在时代环境中始终保持自身特色的核心条件。在瑶族的社会环境中,当女孩长到7、8岁的年纪,家族中的女性长辈就会教授其简单的挑纱、挑绣技巧。这一条件下,每名瑶族女孩在16、17岁的年纪,就能独立完成挑花服饰的制作。而瑶族女子在进入中年之后,就可以制作出整套的挑花服饰,形成完整的装束。在相对封闭的社群环境中,每一个瑶族家庭都遵守着这样的习俗,在整体社群组织中形成民族化的风气。由此,花瑶挑花服饰的技艺被有效地传承,并形成地缘与亲缘关系的文化模型。

    2.2 素质教育内容

    花瑶挑花服饰于2007年成为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撑下,这一文化形式也成为了瑶族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课程教育中,为了优化花瑶挑花服饰的传承与发展状态,专门为其设置了《花瑶文化进课堂》的课程实验项目。这一课程活动覆盖了三年级至九年级的所有学生,在将花瑶民俗学作为课程学习主题的同时,将其内容融入了音乐、体育、美术等多项素质教育学科中,保证了素质教育背景下对花瑶文化的传承效果。

    例如,在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中,将花瑶舞蹈作为学习对象,在民族文化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在音乐课程中,也加入了瑶族民乐赏析的内容,并在山歌演唱的活动中,保证了学生对民族艺术内容的学习效果;在美术课程中,将花瑶挑花服饰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图形布置与设计进行模仿与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艺术文化素养。

    2.3 民族文化开发

    花瑶挑花服饰的传承与发展,同市场化的经济发展、旅游行业的兴起密不可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瑶族凭借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在艺术形式上展现出独特的风采,并作为地区旅游项目开发的重点资源,得到了市场资本的开发与保护。在资本条件的影响下,巩固了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地位,并在这种文化性的活动中,开发出了其作为旅游项目的经济价值。[3]

    例如,在开发瑶族地区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将传统节日作为固定的文化项目,在大力引入资本的同时,形成了以风俗表演、花瑶展示等项目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并在《瑶山挑花裙》《摩忒典》等传统的歌舞节目中,将花瑶挑花独立地展示出来。由此,不仅对文化节日进行了保护,也对花瑶挑花这种文化表现形式的商业价值进行了开发与展示,保证了挑花艺术形式与服装特色的传承效果。

    3 结语

    花瑶挑花服饰,是瑶族文化的凝聚,无论是在技艺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需要在技艺方法与展现形式的现代化变迁中,得到文化艺术领域的高度重视。在唤起民族文化凝聚力与认同感的同时,应使花瑶挑花服饰适应商业化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经济基础条件的支撑下,保证整体文化内容的传承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继荣,谢荣.融非遗文化创新的校服设计项目教学及产业化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15):168+112.

    [2] 徐青.望江挑花图案在安徽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12):135-137.

    [3] 朱晓佳,卢念念,孔祥翔.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与瑶族服饰的文化意象——潇贺古道生态文化系列研究之七[J].贺州学院学报,2018,34(03):35-40.

    作者簡介:陈彦名(1982—),女,湖南怀化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皮具设计。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