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小财政撬动大扶贫
潘兴扬+周淼葭
通江县位于川东北部,处在秦巴连片贫困地区核心地带,辖区面积4116平方公里,辖49个乡(镇)、524个行政村、44个社区,总人口80.2万人。
通江县虽有“一府三乡”(即川陕苏区首府,中国红军之乡、中国溶洞之乡、中国银耳之乡)之美誉,却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通江县尚有157个贫困村、7.05万贫困人口,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
随着扶贫攻坚战进入冲刺期,面对较为繁重的脱贫任务,通江县上下把握住有限的资金和资源,表现出强劲的动力和坚定的信心——针对性强的金融扶贫、覆盖率高的新居建设和富有特色的乡村产业,支持着通江县在脱贫路的最后里程上大步向前。
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
精准扶贫,就是要精准识别哪些人贫困、致贫原因,并精准施策,让其最终脱贫。
处于秦巴山区的通江县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条件落后,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通高速,而且经济环境差,人均收入低,致贫因素多,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
因交通和地理环境的限制,通江县农业生产条件差,劳动生产率低,遇到自然灾害,农作物减产,极易导致家庭陷入贫困;通江县很多农村家庭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女,若需供养一两名学生读大学,对一个收入本来就不高的农民家庭很容易致贫;家中若有人患上了慢性疾病或者重大疾病,医疗费用需求就高,加上劳动力减少,会让本就不宽裕的家庭陷入绝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致贫原因看似细碎,实则相互关联、环环相扣。
找出林林总总的致贫因素,在为通江县的脱贫之路指明了方向的同时,也带出了繁重的经济压力。
通江县委书记赵万先认为,财政资金往往是“杯水车薪”,发挥的是“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扶贫工作还需要各类银行贷款和非银行性职能机构的资金支持。因此,通江县于近年抢抓全省金融扶贫试点县机遇,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特别注重金融扶贫资金的整合、使用和监管,多渠道增加扶贫开发资金,有效地推进了全县脱贫攻坚进程。
具体工作上,通江县金融办一方面理顺金融机构和贫困户的关系,有针对性地开发不同类型、不同适用对象、不同贷款周期、不同扶持方向的金融产品;另一方面,采取特殊措施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如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评级授信体系解决贷款难的问题,通过财政贴息解决贷款贵的问题,通过加快设立农业担保公司、补充财政风险补偿金、购买贷款保险等办法分担贷款风险,同时加大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运用力度,增强银行对全县信贷投入信心等。
其中,通江县采取“党委政府主导主责,银行主动出击,社会主动参与”的方式,集中力量为全县3278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评级,评级率100%,为2.85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授信,有效授信率86.5%,全县授信贷款达6.4亿元,目前已为618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853万元。
在通江县的多家金融服务机构中,通江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占各金融机构存款总量40%的资金,承担了全县90%以上的支农重任。截至2016年5月末,通江联社各项存款67.58亿元,较年初净增12.31亿元,新增存款中可用资金全部储备为信贷资金;各项贷款40.88亿元,较年初净增2.21亿元,1—5月累计投放7.68亿元,及时满足了金融扶贫、重点项目、农户生产、个体经营等各项信贷融资需求。
通江联社的李锦榕经理告诉《当代县域经济》记者:“作为全面支持‘三农的金融服务机构代表,通江联社已累计向2605家建档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0208.3万元,信贷支持了贫困农户在种植、养殖、加工、农家乐、农家店等多方面的家庭自主脱贫致富项目;向健森葡萄、巴山牧业等9家经营主体发放扶贫贷款5700万元,依托产业带动扶贫326户,惠及贫困人口1321人。”
值得一提的是,因考虑到交通不便、人口素质不高等问题,在具体工作上,通江县党委、政府和金融机构联手合作,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帮扶干部作用,深入村社、农户开展金融扶贫政策宣传,践行集中办、定点办、上门办、预约办和强跟踪的“四办一跟踪”便民服务工作法,帮助贫困群众申请办理贷款业务。
其中,通江联社就向挂包联系村——文峰乡茶园村派驻“第一书记”,专职负责精准扶贫工作。通过实地工作,该村4个社278户1202人已全部评级并授信258户,授信面达97%。目前,茶园村有贷款余额115万元,今年新投放贷款20户,金额63万元,并建立了1个便民金融服务点,广大贫困户、全体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享受到基础金融服务。李锦榕说:“今年年初,我们还向茶园村赠送农用化肥2吨,支持贫困户春耕生产;下一步,计划向该村捐资10万元,建立扶贫小额贷款村级风险基金,争取让更多贫困户享受到扶贫小额贷款,早日自主脱贫。”
“巴山新居”筑起幸福新村
在通江县的扶贫版图上,山高沟深、农村面大、居住分散是贫困乡镇的共性。
因此,在全面推进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过程中,通江县以巴山新居建设为载体,注重“建、改、保”结合,探索出了富有巴山特色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新路子。
《当代县域经济》记者从通江县农村工作委员会了解到,在新居新村建设中,通江县要求充分尊重村民习俗和生产生活习惯,统筹考虑居住功能、生产功能、经营功能,坚持依山就势、聚散适度,突出原生态、展现农家味,新建民居户户拥有小庭院,家家都有小菜园、小果园,配套了红白喜事礼仪堂、农资农具储存室、家畜家禽养殖区、垃圾收储点。
通江县民胜镇方山村的新居于2015年7月动工,目前已基本建设完成,足可容纳百余户村民。只见崭新的民居依山势而建,花园式的独栋小院规整排列,前庭后院种的是蔬菜水果,新居与周围的桃园、李园和藕塘交错布局。
村委会的张文书说,方山村新居以异地搬迁的贫困户为主,按照统规联建方式操作,纳入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统筹部分资金,政府再给予基础设施、水库搬迁、农村危房等各项补助。
此外,方山村规划的以果蔬、乡村旅游为主,大力发展的特色产业,已于2015年2月逐步落实。多名业主回乡创业,已完成600亩观光农业土地整理和土地流转,果树栽种情况良好;6家农家乐已相继开门迎客,其中2家可接待住宿;农村淘宝于今年进驻方山村,3个月不到的时间,本地土鸡、土鸡蛋已经有10万余元的销售额……随着各项收入的增长,预计到今年年底,方山村就可实现脱贫摘帽。
如今,通江县通过统筹实施“巴山新居”工程与连片扶贫开发,促进农户向场镇、中心村、聚居点、产业基地、重点景区聚集,已建成诺水河和广纳2个重点镇、18个中心村、1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5个县级新农村示范片,约320个聚居点。
此外,为解决部分群众建房困难的实际问题,通江县委、县政府还设立专项信贷风险补偿金1000万元,组织县农村信用联社、县邮政储蓄银行、县工商银行、县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巴山新居贷”产品;同时整合扶贫项目、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国土整理项目、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等财政资金,为每个贫困户建房补助2万元,与“巴山新居贷”形成良性互动,放大“巴山新居贷”成效。目前,各金融机构已累计发放“巴山新居贷”4亿多元,预计到2020年可累计发放10亿元,支持全县5.27万农户完成土坯房改造。
脱了贫还要忙致富
在通江县,“产业先行,产村相融,产旅相融”是脱贫致富的一贯理念。
在民胜镇鹦鸽嘴村,由健森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的鹰歌葡萄庄园算得上通江县农村产业发展的一抹亮色。
2014年,健森葡萄种植专合社以农业特色产业所有权抵押方式向通江联社贷款1000万元,用于流转民胜鹦鸽嘴村土地2600余亩,并在鹦鸽嘴建设了葡萄、草莓产业基地。目前,葡萄庄园经过五星级乡村酒店标准设计建设,已成为集葡萄体验式采摘、茶坊会务、儿童游乐、运动休闲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生态养老示范地及通江县乡村旅游目的地。
目前,基地的葡萄挂果面积达300余亩,创造产值130万元,有效解决贫困农户就业100余人,带动贫困农户从事葡萄种植200多家,贫困农户家庭人均年增收800元左右。2015年,专合社更取得葡萄酒生产许可证,在鹰歌葡萄庄园新建了葡萄酒生产线,目前自酿葡萄酒已经全面上市,销售情况良好。
在通江县,像健森葡萄专合社这样的农业经营主体得到县委、县政府长期的政策扶持和奖励补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数量增长转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增长。目前,通江县已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2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89个、家庭农场500个、专业大户1250户,回引投资10亿元。
近年来,通江县还确定了全力发展以食用菌、富硒茶、干果、生态养殖业等为主导的综合产值“400亿”特色产业目标,不断拓展助农增收途径。目前,四大特色产业齐头并进,全县已累计发展食用菌基地6万亩,茶叶基地27万亩、中药材基地10万亩、核桃基地42万亩;建成林下经济基地30万亩,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实现肉类总产量达8.8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2万吨。 (除署名外由通江县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