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中唐仕女人物画风貌流变之原因
摘 要:仕女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仕女画的发展经历了唐、五代的鼎盛期,在元明清以来,其地位在整个人物画发展,尤其是在中国画中的地位越来越低,影响力也越来越弱。通过对我国仕女画巅峰时期以张萱、周昉二位画家为代表,研究其仕女画风貌流变的原因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当下文化大繁荣的方向指引之下,以期对当今工笔人物画创作与研究能起到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盛中唐;仕女人物画;风貌流变;原因
仕女画在唐、五代表现出鼎盛、繁荣和源远流长,而盛中唐时期又是中国人物画史上的黄金时期,在中国绘画史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张萱、周昉二位画家为代表产生了一大批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对此二人作品的解读,我们便可发现盛唐、中唐仕女人物画虽题材皆为宫廷贵妇,人物形象皆丰腴华美,画幅形式也皆为绢本工笔重设色长卷,构图法则也为移步换景、分组罗列之散点透视法,且皆不绘背景,然二者亦大有不同。与盛唐张萱之作品相比,中唐周昉之作品画幅逐渐变大、人物开始增多、线条变密、赋色变淡,人物动态也由动变静,神情一改往日之欢乐明快而添了几分幽怨与悲凉。
一、由盛转衰的政治背景在绘画作品中的微妙再现
一個时期里美术发展的趋向或转变,可以从当时社会意识、文化崇尚乃至经济关系中找出最终的根源[1]。张萱所处的盛唐时期,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兴盛时期,也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时期,尤其是人物画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重大的发展。而盛唐是唐代美术最光辉灿烂的时期,在这样一个鼎盛、富足的朝代,唐人思想意识得到解放。这一时期的仕女画代表画家张萱的作品所反映的正是盛唐社会的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丰满、雍容华丽的贵族妇女形象便是其画笔下为那个时代所描绘的仕女形象,也是当时人们的审美所需。
周昉所处的王朝已进入由盛转衰的时代,安史之乱之后,统治阶级腐朽无能,各种矛盾进一步加剧,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句,直接反映出了当时那种令人震撼的社会现实。周昉处于自己所处时代的深刻了解,使得他笔下的妇女已不同于张萱作品中的欢愉活跃,而仿佛是沉湎在一种百无聊赖的心态中,茫然若失,动作迟缓。相对于张萱来说,周昉更注重细节的描绘,尤其注重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和对仕女内心世界的把握。
什么样的时代就会创现出什么样的艺术,新的艺术样式的产生也受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而唐代仕女画的典型特征也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反映了时代精神。
二、 盛中唐文学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在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等多元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之下,各种艺术形式相互交流、融合、渗透,共同创造了唐代艺术的辉煌篇章。
中国古代文人与画家审美趣味和书画工具相似。在唐代,为了适应君臣奢靡腐化的生活,一些专门描写女人的诗词和传奇小说便大量产生出来。如,方干《赠美人》“粉胸半掩疑晴雪”、欧阳询《南乡子》“胸前如雪脸如花”等诗句对袒胸露臂装束的描写;白居易“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勾八字眉”、李商隐“八字宫眉捧额黄”等诗句对妆饰的描述 [2]。如《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春游场面,与杜甫的《丽人行》相呼应,一画一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侬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戚金孔雀银麒麟 ” [3]。可见唐代诗歌与绘画作品所描绘的仕女存在相似性,二者相互影响,促进了仕女画的发展,中国人物画也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之下逐步走向成熟甚而达到巅峰的。
中晚唐时代由盛而衰的社会格局,诗文风格由初唐、盛唐的浪漫主义转向中唐、晚唐的现实主义,由一种阳刚、雄强、博大的艺术精神转变为阴柔、低沉、婉约之美,进而文学风格的转变就会影响到绘画精神的转变。周昉虽出身官宦世家,但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却脱离不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并且深受这一时代文学、艺术审美氛围的影响,创作出了大量的反映社会现实的画作。比如他的《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怎能说没表现这种哀愁之情呢?
艺术来源于生活,唐代人物画和当时的文学艺术一样,将盛唐时期的繁荣昌盛和中晚唐时期的衰退与萧条的社会现实,在艺术家的作品中一一再现。盛唐时期描绘的女性额宽脸圆、丰腴饱满,这种时代性的审美不仅体现在唐代雕塑、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中,更是广泛地影响了工笔人物画家的审美取向,在描绘贵族闲散悠然生活的人物画作中,女性面容几乎一致的圆润丰肥、雍容华贵[4]。她们的美丽和神韵,我们亦可继续在这些存世的经典作品中学习、吸收。张萱和周昉作为京兆仕女画名家必然会和当时的文人墨客有文化上的交流,他们分别受各自时代的诗文风格影响,在仕女画作品中体现出各自时代的文化人对女子形象以及社会意识的审美认识。于是便会出现盛唐仕女精神饱满、热烈明快、健康乐观的格调,而中晚唐仕女愁容满面、幽怨消极、苦闷悲悯的格调差异。
三、盛中唐宗教美术世俗化的趋势
唐代仕女画的主题大多以反映贵族女性的生活为主,人物画世俗化的趋势明显。初唐、盛唐之际结束了连绵的战争,形成了繁荣昌盛的统一大唐王朝,统治地位巩固,在文化、思想领域兼容并存,给绘画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一时期,不同风俗、形式、题材、内容的绘画不断出现,以人物画造型变化而言,从“秀骨清像”到“丰肌肥体”,这种形象更加具体化、世俗化。由于此时下层人民脱离战乱,生活不再悲惨,上层阶级便开始安心地享受歌舞升平的生活,人们对佛国世界的理解也发生转变,由苦难变成了天堂美好的幸福生活。于是人们向往佛国的“极乐世界”,这是唐代美术走向世俗化的主要原因。此外,宗教、文学、绘画艺术不断交融,绘画在宗教教义的宣扬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画家们思想得到了解放,创作过程没有了沉重的政治思想包袱,宗教不断发展的需要也促使艺术形式不断地创新发展。唐代仕女画,随着宗教绘画世俗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和题材的不断扩大,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仕女画也开始走向“世俗化”。
四、盛中唐时期绘画题材的丰富
随着唐代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更加自由、开放,文化的传播更为广泛,绘画艺术也得到了空前发展。作为初成阶段的山水画、花鸟画都得到了较好地发展,而人物画的发展更是成就辉煌,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后已进入一个精湛瑰丽的阶段。受社会需求和宫廷贵族们审美观念的影响,人物画题材更加丰富,出现了仕女画、历史故事画、宗教画、风俗画等,画家队伍规模宏大,且出现了杰出的、具有深远影响的仕女画家,如张萱、周昉等。
盛中唐时期的仕女画,画家在题材内容上也比以往大为开阔,都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艺术趣味。题材多为上层女子游春、簪花、揽镜、烹茶、避暑之类的休闲游乐内容和表现生产劳动的各种社会生活场景,并刻意描绘贵族妇女的丰满体态和华丽盛装。
唐代自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但是,唐代文化审美视野更为广阔,山水花鸟开始进入艺术家画笔之下,这与唐朝山水花鸟诗篇相呼应,人们在自然中已能暢怀观照,得其天然之趣。中晚唐,山水画、花鸟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笔仕女画中开始出现湖石林木与犬鹤翎毛等。如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和《调琴啜茗图》中的背景描绘要略多于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这说明随着中晚唐绘画题材的丰富,画家们已经有能力在人物画的画面上点缀更多的花鸟虫鱼和山水林木。
五、画家队伍和创作技法的变化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繁荣昌盛的时代,也是绘画兴旺鼎盛的时期,这与统治者文化政策的措施和倡导是密不可分的。唐太宗李世民曾在贞观十七年下诏:“自古皇王,褒崇勋德,既勒名于钟鼎,有图形于丹青。是以甘露良佐,麟阁著其美;建武功臣,云台纪其迹”,明确提出用绘画表彰功勋者的要求[5]。作为唐朝的达官显贵,受皇帝影响,他们对绘画艺术的重视和喜爱程度倍增,“唐代仕女画的社会成因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一批专擅仕女题材画家的出现,在《唐朝名画录》《历代名画记》和《宣和画谱》中记载唐代仕女画家 32 人 ,阎立本、吴道玄、张萱、周昉、杜霄……我们还注意到,画家队伍中,大部分都是唐代的官员,即使是历代画工所尊的祖师爷吴道子,也是‘从五品下的宁王友”[6]。人物画自盛唐走向全面繁荣,陈闳、杨宁、杨升、谈皎、李凑均为盛唐时代以绮罗人物画著称的画家,而张萱则是这方面最为杰出的代表[7]。
唐代是人物画家辈出的时代,也是人物画繁荣鼎盛的时代。而中晚唐时期画家队伍不断扩大,画家们的绘制技术也进一步成熟,并且伴随着文人画的大兴,受“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思想的影响,中唐以后的人物画家越来越多地放弃了重设色的赋色风格,而是采用以墨入彩的方式渲染出一种素雅沉稳的色调,一改盛唐时期金碧辉煌、华丽炫彩的风格。另外,以勾染为主的用笔设色形式限制了人物造型的进一步发展。绘画观念还没有上升到更高的层次,绘画中无法向山水、花鸟画那样使用皴、擦、点等丰富的笔法。
唐代的仕女画形神兼备,技艺精湛。通过对张萱、周昉两位在盛、中唐时代仕女画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作品的对比研究,分析了仕女画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盛中唐仕女人物画风貌变异的一些原因。周昉其绘画风格使得他的艺术亦即唐代仕女画对晚唐及后世的仕女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无论是现实绘画还是宗教绘画,都对民间绘画艺人等产生了范本作用,留存在寺观壁画和一些佚名的画卷上作品,其对宫廷画家和士大夫画家有极大影响,他创立的“周家样”,在中、晚唐之际,几乎主要的人物画家都不同程度地追随过“周家样”的风格,较有成就而又画迹流传今世的有李真、孙位等人[8]。
参考文献:
[1]韩壮.丰腴之美——从张萱和周昉的作品看唐代绮罗人物画的艺术特色[J].美术大观.2007,(08):40.
[2]陈乃惠.唐代工笔仕女画审美情趣的诱因[J].艺术探索,2012,(4):96.
[3]中国文学网.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17993.
[4]方雪琴.论工笔人物画面部造型程式化问题——以唐代仕女画为典型[J].大众文艺,2010,(02):94.
[5]陈绶祥.中国绘画断代史·隋唐绘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5-16.
[6]黄培杰.唐代工笔仕女画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博士论文,2005:138-141.
[7]陈绶祥.中国绘画断代史·隋唐绘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37.
[8]冯远,张晓凌.中国绘画发展史(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202.
作者简介:
晏理,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美术教育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