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区生物资源状况调查分析

    孙万胜 温国义 白明等

    摘要:2013年5月、8月对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区生物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监测,利用侧扫声纳系统扫描分析,天然活体牡蛎礁已遭到严重破坏,保存良好的仅为60 hm2。调查结果与近三年比较,浮游植物、大型底栖生物、鱼卵仔稚鱼、游泳动物平均密度有所增加,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及鱼类、虾类、蟹类、头足类等游泳动物平均资源量降低较为明显。笔者提出,建立天然牡蛎礁核心保护区,在加强监管,开展集鱼型海洋生物资源养护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增殖放流,改善浅海生态环境状况,达到部分修复当地已经消失的活牡蛎礁,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遏制生态系统的退化的目的。

    关键词: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区;现状调查结果;分析与建议

    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位于天津汉沽大神堂以南大、小沙岗及其边缘海域,在该海域形成了以活牡蛎礁为依托的独特生态系统。据调查,牡蛎礁附近海域生活着牡蛎、青蛤、扁玉螺、缢蛏、栉孔扇贝、甲虫螺和毛蚶等种类非常丰富的海洋贝类,是渤海非常宝贵的贝类种质资源库。随着渤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天津近岸滩涂区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高强度的海岸带开发、海洋捕捞及大量排污使近岸海域海洋生物生存栖息环境受到破坏,生物资源不断减少。为进一步了解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区生物资源现状,2013年5月、8月,笔者在该区域开展了调查监测,对现存牡蛎礁状况、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栖息密度及生态分布等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旨在为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独特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调查区域

    调查区域位于国家海洋局2012年12月21日批复的“天津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区域及周边海域,调查面积约为63 km2。具体监测站位见图1。

    3讨论和建议

    3.1小结

    调查结果与近三年(2010-2012年)渤海湾天津海区鱼虾贝产卵场监测结果比较,浮游植物平均密度略有增加,增加了9.697 9×104 cells/m3;浮游动物平均密度降低68.22 ind/m3,平均生物量降低120.86 mg/m3,降低幅度较大;大型底栖生物平均密度增加68.098 ind/m2,平均生物量增加38.494 g/m3;鱼卵平均密度增加0.823粒/m3,仔稚鱼平均密度增加0.428尾/m3;游泳动物平均生物密度增加385.046 ind/h·网,平均资源量降低187.972 kg/km2。比较结果显示:鱼卵、仔稚鱼、游泳动物生物密度有所增加,可能与近年来不断加大的增殖放流力度有关。游泳动物生物密度增加,生物量下降,说明了鱼类、虾类、蟹类及头足类等重要的游泳生物平均个体减小了,这与海洋环境的破坏及基础性生物饵料的匮乏有关。

    海洋生物多样性是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系丰富程度的重要标志。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生物、游泳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69、1.54、1.28、1.65,根据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标准,调查海域生境质量等级为“差”,说明该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已严重制约了海洋生物多样性水平的提高。

    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是全国唯一保存下来的现代纯天然泥质活体牡蛎礁。据报导,礁体资源在20世纪70年代礁群面积约为35 km2,201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在该区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为:牡蛎礁共有两个分散的礁体群组成(礁体群编号为1和2),两个礁群呈东北——西南方向分布,礁群区总面积约为4.75 km2(475 hm2)。与此比较,本次测量结果表明,1号和2号礁群破坏严重,已被渔民利用拖网刮平和布设了大量的定制网具。仅在1号礁群北侧发现两个小礁体,保存良好,面积约60 hm2。在其他区域,2号礁群及其西北、东南侧破坏严重。根据本次现场取样分析,现存的天然牡蛎礁中存在大量的死亡牡蛎贝壳,活体牡蛎礁平均仅占31.9%。可见,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生态系统退化程度是非常严重的。

    3.2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几点建议

    在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分布最为集中区域设立呈东北-西南方向(与当地海底沙岗方向一致)的核心保护区,在核心区周围设立航标灯塔,建设监控平台,安装监控系统,禁止船舶进入和一切捕捞活动。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同时,开展公众宣传,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建立环境与资源监测常态机制。

    在核心区的外围设定一定规模的生态修复区,在修复区投放构型合理的箱型人工鱼礁礁体,构建生物功能群,发挥功能群组成及其主要种类在食物关系、营养层次转化中的重要功能作用,提升生态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根据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生态系统特征,投放牡蛎礁礁体,合理确定牡蛎礁礁体的捆扎工艺、规格和数量,建设牡蛎礁群,提高牡蛎幼体的附着成活率,养护活牡蛎礁生态区的密鳞牡蛎、长牡蛎、脉红螺、青蛤等贝类资源。

    综合考虑大神堂浅海牡蛎礁区海流、潮汐的水动力学特点和海洋生物功能群的时空分布格局,优化牡蛎礁和人工鱼礁的单体组合方式,确定生态鱼礁区的布局方式,构建生态复合型鱼礁群,实现生物附着和栖息环境功能改善的最大化。

    在开展集鱼型海洋生物资源养护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毛蚶、青蛤、扇贝的底播和鱼、虾、蟹等资源的增殖放流,改善浅海生态环境状况,达到部分修复当地已经消失的活牡蛎礁,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遏制生态系统的退化,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2013年5月、8月对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区生物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监测,利用侧扫声纳系统扫描分析,天然活体牡蛎礁已遭到严重破坏,保存良好的仅为60 hm2。调查结果与近三年比较,浮游植物、大型底栖生物、鱼卵仔稚鱼、游泳动物平均密度有所增加,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及鱼类、虾类、蟹类、头足类等游泳动物平均资源量降低较为明显。笔者提出,建立天然牡蛎礁核心保护区,在加强监管,开展集鱼型海洋生物资源养护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增殖放流,改善浅海生态环境状况,达到部分修复当地已经消失的活牡蛎礁,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遏制生态系统的退化的目的。

    关键词: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区;现状调查结果;分析与建议

    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位于天津汉沽大神堂以南大、小沙岗及其边缘海域,在该海域形成了以活牡蛎礁为依托的独特生态系统。据调查,牡蛎礁附近海域生活着牡蛎、青蛤、扁玉螺、缢蛏、栉孔扇贝、甲虫螺和毛蚶等种类非常丰富的海洋贝类,是渤海非常宝贵的贝类种质资源库。随着渤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天津近岸滩涂区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高强度的海岸带开发、海洋捕捞及大量排污使近岸海域海洋生物生存栖息环境受到破坏,生物资源不断减少。为进一步了解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区生物资源现状,2013年5月、8月,笔者在该区域开展了调查监测,对现存牡蛎礁状况、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栖息密度及生态分布等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旨在为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独特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调查区域

    调查区域位于国家海洋局2012年12月21日批复的“天津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区域及周边海域,调查面积约为63 km2。具体监测站位见图1。

    3讨论和建议

    3.1小结

    调查结果与近三年(2010-2012年)渤海湾天津海区鱼虾贝产卵场监测结果比较,浮游植物平均密度略有增加,增加了9.697 9×104 cells/m3;浮游动物平均密度降低68.22 ind/m3,平均生物量降低120.86 mg/m3,降低幅度较大;大型底栖生物平均密度增加68.098 ind/m2,平均生物量增加38.494 g/m3;鱼卵平均密度增加0.823粒/m3,仔稚鱼平均密度增加0.428尾/m3;游泳动物平均生物密度增加385.046 ind/h·网,平均资源量降低187.972 kg/km2。比较结果显示:鱼卵、仔稚鱼、游泳动物生物密度有所增加,可能与近年来不断加大的增殖放流力度有关。游泳动物生物密度增加,生物量下降,说明了鱼类、虾类、蟹类及头足类等重要的游泳生物平均个体减小了,这与海洋环境的破坏及基础性生物饵料的匮乏有关。

    海洋生物多样性是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系丰富程度的重要标志。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生物、游泳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69、1.54、1.28、1.65,根据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标准,调查海域生境质量等级为“差”,说明该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已严重制约了海洋生物多样性水平的提高。

    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是全国唯一保存下来的现代纯天然泥质活体牡蛎礁。据报导,礁体资源在20世纪70年代礁群面积约为35 km2,201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在该区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为:牡蛎礁共有两个分散的礁体群组成(礁体群编号为1和2),两个礁群呈东北——西南方向分布,礁群区总面积约为4.75 km2(475 hm2)。与此比较,本次测量结果表明,1号和2号礁群破坏严重,已被渔民利用拖网刮平和布设了大量的定制网具。仅在1号礁群北侧发现两个小礁体,保存良好,面积约60 hm2。在其他区域,2号礁群及其西北、东南侧破坏严重。根据本次现场取样分析,现存的天然牡蛎礁中存在大量的死亡牡蛎贝壳,活体牡蛎礁平均仅占31.9%。可见,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生态系统退化程度是非常严重的。

    3.2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几点建议

    在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分布最为集中区域设立呈东北-西南方向(与当地海底沙岗方向一致)的核心保护区,在核心区周围设立航标灯塔,建设监控平台,安装监控系统,禁止船舶进入和一切捕捞活动。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同时,开展公众宣传,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建立环境与资源监测常态机制。

    在核心区的外围设定一定规模的生态修复区,在修复区投放构型合理的箱型人工鱼礁礁体,构建生物功能群,发挥功能群组成及其主要种类在食物关系、营养层次转化中的重要功能作用,提升生态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根据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生态系统特征,投放牡蛎礁礁体,合理确定牡蛎礁礁体的捆扎工艺、规格和数量,建设牡蛎礁群,提高牡蛎幼体的附着成活率,养护活牡蛎礁生态区的密鳞牡蛎、长牡蛎、脉红螺、青蛤等贝类资源。

    综合考虑大神堂浅海牡蛎礁区海流、潮汐的水动力学特点和海洋生物功能群的时空分布格局,优化牡蛎礁和人工鱼礁的单体组合方式,确定生态鱼礁区的布局方式,构建生态复合型鱼礁群,实现生物附着和栖息环境功能改善的最大化。

    在开展集鱼型海洋生物资源养护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毛蚶、青蛤、扇贝的底播和鱼、虾、蟹等资源的增殖放流,改善浅海生态环境状况,达到部分修复当地已经消失的活牡蛎礁,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遏制生态系统的退化,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2013年5月、8月对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区生物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监测,利用侧扫声纳系统扫描分析,天然活体牡蛎礁已遭到严重破坏,保存良好的仅为60 hm2。调查结果与近三年比较,浮游植物、大型底栖生物、鱼卵仔稚鱼、游泳动物平均密度有所增加,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及鱼类、虾类、蟹类、头足类等游泳动物平均资源量降低较为明显。笔者提出,建立天然牡蛎礁核心保护区,在加强监管,开展集鱼型海洋生物资源养护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增殖放流,改善浅海生态环境状况,达到部分修复当地已经消失的活牡蛎礁,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遏制生态系统的退化的目的。

    关键词: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区;现状调查结果;分析与建议

    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位于天津汉沽大神堂以南大、小沙岗及其边缘海域,在该海域形成了以活牡蛎礁为依托的独特生态系统。据调查,牡蛎礁附近海域生活着牡蛎、青蛤、扁玉螺、缢蛏、栉孔扇贝、甲虫螺和毛蚶等种类非常丰富的海洋贝类,是渤海非常宝贵的贝类种质资源库。随着渤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天津近岸滩涂区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高强度的海岸带开发、海洋捕捞及大量排污使近岸海域海洋生物生存栖息环境受到破坏,生物资源不断减少。为进一步了解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区生物资源现状,2013年5月、8月,笔者在该区域开展了调查监测,对现存牡蛎礁状况、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栖息密度及生态分布等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旨在为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独特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调查区域

    调查区域位于国家海洋局2012年12月21日批复的“天津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区域及周边海域,调查面积约为63 km2。具体监测站位见图1。

    3讨论和建议

    3.1小结

    调查结果与近三年(2010-2012年)渤海湾天津海区鱼虾贝产卵场监测结果比较,浮游植物平均密度略有增加,增加了9.697 9×104 cells/m3;浮游动物平均密度降低68.22 ind/m3,平均生物量降低120.86 mg/m3,降低幅度较大;大型底栖生物平均密度增加68.098 ind/m2,平均生物量增加38.494 g/m3;鱼卵平均密度增加0.823粒/m3,仔稚鱼平均密度增加0.428尾/m3;游泳动物平均生物密度增加385.046 ind/h·网,平均资源量降低187.972 kg/km2。比较结果显示:鱼卵、仔稚鱼、游泳动物生物密度有所增加,可能与近年来不断加大的增殖放流力度有关。游泳动物生物密度增加,生物量下降,说明了鱼类、虾类、蟹类及头足类等重要的游泳生物平均个体减小了,这与海洋环境的破坏及基础性生物饵料的匮乏有关。

    海洋生物多样性是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系丰富程度的重要标志。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生物、游泳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69、1.54、1.28、1.65,根据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标准,调查海域生境质量等级为“差”,说明该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已严重制约了海洋生物多样性水平的提高。

    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是全国唯一保存下来的现代纯天然泥质活体牡蛎礁。据报导,礁体资源在20世纪70年代礁群面积约为35 km2,201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在该区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为:牡蛎礁共有两个分散的礁体群组成(礁体群编号为1和2),两个礁群呈东北——西南方向分布,礁群区总面积约为4.75 km2(475 hm2)。与此比较,本次测量结果表明,1号和2号礁群破坏严重,已被渔民利用拖网刮平和布设了大量的定制网具。仅在1号礁群北侧发现两个小礁体,保存良好,面积约60 hm2。在其他区域,2号礁群及其西北、东南侧破坏严重。根据本次现场取样分析,现存的天然牡蛎礁中存在大量的死亡牡蛎贝壳,活体牡蛎礁平均仅占31.9%。可见,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生态系统退化程度是非常严重的。

    3.2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几点建议

    在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分布最为集中区域设立呈东北-西南方向(与当地海底沙岗方向一致)的核心保护区,在核心区周围设立航标灯塔,建设监控平台,安装监控系统,禁止船舶进入和一切捕捞活动。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同时,开展公众宣传,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建立环境与资源监测常态机制。

    在核心区的外围设定一定规模的生态修复区,在修复区投放构型合理的箱型人工鱼礁礁体,构建生物功能群,发挥功能群组成及其主要种类在食物关系、营养层次转化中的重要功能作用,提升生态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根据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生态系统特征,投放牡蛎礁礁体,合理确定牡蛎礁礁体的捆扎工艺、规格和数量,建设牡蛎礁群,提高牡蛎幼体的附着成活率,养护活牡蛎礁生态区的密鳞牡蛎、长牡蛎、脉红螺、青蛤等贝类资源。

    综合考虑大神堂浅海牡蛎礁区海流、潮汐的水动力学特点和海洋生物功能群的时空分布格局,优化牡蛎礁和人工鱼礁的单体组合方式,确定生态鱼礁区的布局方式,构建生态复合型鱼礁群,实现生物附着和栖息环境功能改善的最大化。

    在开展集鱼型海洋生物资源养护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毛蚶、青蛤、扇贝的底播和鱼、虾、蟹等资源的增殖放流,改善浅海生态环境状况,达到部分修复当地已经消失的活牡蛎礁,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遏制生态系统的退化,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 浅谈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与农村

    朱钇澜【摘 ? 要】 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几年来,党中央以及财务部

  • 低盐胁迫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

    孙梦蕾姜志强蒋洁兰王莉苹摘 要:为探讨低盐胁迫下肝脏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机体免疫中的作用,在肝脏酶活性、组织结构和基

  •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

    陆艳凤++孙国波++张响英++章敬旗++张海波摘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在教学模式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