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华存质

    李文强

    摘 要: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画的发展也随着中国文化历史发展的长河川流不息。自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书画始分。通天地之德,类万物之情,穷神变,测幽微。晋唐之“顾陆张吴”;北宋之李成、范宽,南宋之“李刘马夏”,自此名家辈出,师承传授,追古开新,六法完备,笔墨精思,留下了丰富的绘画作品。时至今日,已不能同日而语。再看当代,虽“百家争鸣”,却“鱼龙混杂”。笔墨、神思直逼古人者不见,蝇营狗苟之辈良多。作品大多华而不实,经不起推敲。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画家”对中国画的追求,不再是脚踏实地,而是想一夜成名;不再注重个人品格修养的提高,而是想方设法的“擂鼓喧街”,加大知名度;不再注重个性的发展,而是注重模仿造作。如此往复,中国画危矣。如何去华存质,对于中国画的发展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键词:中国画;传统文化;去华存质

    一、中国画思想的独立性

    中国画作为中国独有的绘画种类,较之于西方绘画,有着明显的艺术特色。在中国这个有着特殊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文明古国中,中国画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其独特的历史脉络。中国画也随着中国经济和传统文化的发展而日益繁荣。作为民族艺术的典范,自中国画产生之后,就始终存在于民族文化发展当中。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必然受到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制约,不可能独立出来。同时,中国画作为艺术这样一门受思想支配的学科的一个分支,其发展也有相对独立性。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可以导致中国画的繁荣,同样也可以导致中国画的衰落。思想的进步和倒退是中国画发展的指向标。思想影响着人的行为,画家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通过他的作品表现出来。有高尚的思想,其作品必然不俗。社会的繁荣并不是和人思想的高低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影响画家思想的除了那些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之外,还有其他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便是根本因素了。这种因素就是人本身作为人而不受外部因素影响的主观思想。这种主观思想是画家人生经验的总结。因此,中国画的创作是在于人而不是社会。画家主观思想的表达正是时代所需要的,一个时代画家思想的高低,决定了中国画的繁荣和衰落。那些所谓的遗民画家便是最好的证明了,例如石涛、八大山人等。时势造英雄,国家的灭亡并不会影响他们的创作,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提升了他们作品的格调,更能够表达中国画的本质因素——创作思想。石涛在乱世中还能保持独立的创作思想,提出“笔墨当随时代”和“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山水写生观;八大山人更是藐视权贵,愤恨时局,将自己的满腔悲愤表现在花鸟画的创作当中,一花一鱼皆是自身写照,其独立之思想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们的作品有思想,有境界,有格调,能给人以启发,而这便是中国画所要表达的最本质的东西。作为一个从事中国画创作或鉴赏的人,都应该去保住这个本质,提升自身的思想格调,敢于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而不是心浮气躁,取媚于人。只有这样才能除掉那些表面的“浮华”和“媚俗”,去华存质。

    二、争夺当代中国画的话语权

    从古至今,高的权利总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都同样只能由少数人去控制。大多数人只能执行最基本的权利,这便是人身权利。这个权利是自由的,言论自由便是最基础的人身权利之一。中国画应该怎样发展,不应该少数人说了算,每一个从事中国画事业的画家、学者,甚至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权去说话,而且要说真话。再看当代,不仅说真话的是少数,敢说话的也不多了。人们似乎被什么东西操控着,就如同江上孤舟,给它一根绳,牵着就顺着走了,完全没有方向。美术馆成了中国画“表演”的舞台,博物馆成了中国画的“坟墓”,美术家协会也成了“官场”。他们操纵着各种美术展览,什么美展、名家邀请展、几人展之类的,都在执行着他们所谓的至高无上的权利。所评选出来的作品,大部分也都是少数人在参与评选,其中种种内幕,不得而知。因此,人们想尽各种方法去迎合他们,“贿赂”评委,所画出的作品也都是为别人而画的。试想,创作时想着评委的喜好、画展的需要,怎么能够画出自己的东西呢。有一点自己的思想,也都是微乎其微了。因此,我们要争夺中国画的话语权,还艺术给人民,还艺术给自己。这不是要争权夺利,而是要把权利掌握在自己手里。不仅要敢说真话,还要敢于守真,脚踏实地去提高自己的笔墨功夫和思想格调,主观地去创作和鉴赏,而不是取媚于展览。有思想,有功底,经得起推敲的作品才能得到真理的肯定,才能流传下来,否则,只能名于一时,终究要被淘汰。

    三、不要被商品经济冲昏了头脑

    当下的社会正处于商品经济阶段,人们都在跟时间赛跑,时间似乎就变得宝贵了,真的变成了“时间就是金钱”,这生活节奏就显得比过去快很多。快的节奏对于艺术来说恐怕不适宜,艺术要散,要淡,要松,要无为。艺术品是苦心修炼出来的东西,是艺术家心血的结晶。这不是一天两天弄出来的,必然是经过艺术家不断探索、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期间还要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提高思想格调。当下,画家大多都想着怎么样成名,怎么样把画卖得好。有的是变着法地耍花样,玩套路,怎么独特怎么来,怎么赚钱怎么来;有的稍有名气,就重复着固定的图式,固定的风格,不求上进;有的靠着自己画外的名气,混圈子。这都是利益驱使的结果。可悲的是,大部分人还沾沾自喜,岂不知那只是一时的得利,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更经不起推敲。因此,我们不要被商品经济冲昏了头脑,让自己冷静下来,精研古人名迹,锤炼笔墨技法,提高文化品格。艺术是精神上的,是受人思想支配的,我们应该尽可能撇开一切影响艺术创作的物质因素,才能抓住它的本质。否则,创作出来的作品便是“华而不实”。古人有登楼作画,三日而不下。就是要保证自己尽可能地不受干扰,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精神思想,創作出更好的作品。道理如是。

    四、文化的缺失是“华而不实”的根源

    文化,文而化之,方为文化。这里的“文”不仅仅是文字,它应该是相对于政治、经济,包括一切与人有关的精神活动。例如,人文地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审美观念,等等。一个有文化的人,其必然是博学笃行之人。中国画之所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因为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画家的精神思想,反映了画家的文化品格,是画家自身文化的积淀。因此,画的格调高低一定程度上是画家文化品格的反映。换句话说,画家文化水平的高低就直接决定了其绘画水平的高低。当代中国画大多追求“好看”,从西方学习光影技术,学习色彩表现,让画面变得更加写实。有的画家偶然画出了一幅佳作,受到别人的追捧和赞扬,就欣喜若狂,忘乎所以,不断地去复制自己的作品,简单地变换图式,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便是取媚于人,华而不实。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论山水》中这样写道:“凡事物之能垂久远者,必不徒尚华美之观,而要有切实之体。”意思就是说中国画要想更好地传承下来,就必须要有更值得推敲、更本质性的实体。这种实体就是要从古人那里得来。我们要带着真诚和敬畏之心去研究古人的笔墨如何精道,气韵如何生动,虚实如何相生,位置如何经营,等等,这便是去华存质的道理了。“好看”只是画本身的外部显现,如果只追求外表的华美,褪去皮囊就变得空空如也,大概也就是耍耍花样罢了。真正的格调应该是含蓄的、中藏的、不外漏的,一般人是看不到的,而这就需要读者用精神去领悟,通过作品的笔墨气韵去感受蕴藏在作品背后不为人知的切实之体,这就是格调了。人品决定画品,想要提高画的格调,还须提高自身的文化品格,去华存质。

    当代中国画“华而不实”就是因为画家们的文化水平有所缺失。这种缺失是相对于古人来说的,是相对于画家应该拥有的文化水平来说的。那么,应该如何弥补文化上的缺失就显得尤为重要。董其昌在《话禅师随笔》中曾这样写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每个人的天赋皆有不同,接受能力也各有差异,人可以通过读书去学习前人的经验,知晓历史的沧桑变化及文化的发展,等等,而这些不是天赋所能决定的。古人学画,无不遍读经史子集。清唐岱在《绘事发微》中这样写道:“古人天资颖悟,识见宏远,于书无所不读,于理无所不通,斯得画中三昧。”可见古人无论天性如何,都志于读书。读书不能死读书,要学会思考,与古人交流,就是要有“千古之思”。只有这样才能立身画外,存心画中,下笔自然有胸中逸气。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山川林木,市井渔樵,明暗高低,无不需要画家深入其中去感悟,只有这样才能通晓自然之理,下笔自有法度,出神入化。明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这样写道:“凡学画山水者要看真山水,极长学问,便脱时人笔下套子,便无作家俗气。”可见,画画要想脱去俗气还需到真山真水中去。总而言之,不读书,不明古今之变;不行路,不明自然之理。不明古今之变,是不知“法”,不明自然之理,是不知“道”,“道”“法”不明,自然如一副空皮囊,华而不实。这正是当下中国画华而不实的根源。

    五、“去华存质”还需“百家齐鸣”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危机,作为民族文化代表的中国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西方美术浪潮的冲击和画家整体文化水平的缺失让中国画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滞后。制作之风日盛,格调日益低下,真正扎根传统、借古开今之人又有几人?中国画应该保有自己持久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应该是每一个从事中国画事业的画家、学者甚至每一个中国人思想的汇聚。华而不实的作品终将被时代淘汰,即便风靡一时,也只是哗众取宠罢了。真正传承下来的作品,必然是画家苦心经营的结果,其中必然包含着画家知识的沉淀和阅历的积累。因此,我们应该承担起保护中国画的责任,坚守文化传统,保留中国画最本质的东西。真理不应该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需要“去华存质”,还需“百家齐鸣”。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2]陳绶祥.遮蔽的文明[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