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摘 要】我国人口的急剧老龄化使养老问题变得不容乐观,而农村养老服务的现状更加严峻,政府不够重视等问题造成农村养老服务困境程度加深。因此,在全面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中,应充分重视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的发展及特点,采取政府主导、社区养老、加强宣传教育等积极措施,实现农村养老服务的专业化,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化;困境;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192-01
一、农村养老服务的现状
目前,农村老年人口已经超过了1亿人,其规模是城市的1.69倍,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已经增加到1100万人,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11.3%。与此同时,大规模的青壮年人口流向比较发达的城市,导致农村的空巢老人超过50%。而且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地域广阔,人均收入少,公共投入不足,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所以与城市相比,农村养老服务的问题更严峻。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伴随,与人口大规模流动相联系,与老年人口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相作用,由政府主导让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参与进来,进而提供更优质的养老服务的制度趋势。
二、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困境
(一)政府缺乏对农村养老服务的足够重视。关爱老年人,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部分地方政府将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发展上,但是养老服务需要大量的资金在短期内很难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而农村又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经济发展缓慢,对地方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不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政府领导首先从观念上就不重视农村养老服务。
(二)农村养老服务模式无法满足老人多元化的需求。农村的养老机构一般包括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在农村一般子女都外出打工,家里只剩老人自己,即使子女提供一定的经济援助,但只能帮助老人解决平时的物质需求,老人的精神需求却得不到满足。机构养老在农村主要有敬老院和农村老年公寓两种,其中,敬老院主要供养五保老人,部分面向伤残群体和“三无”人员。而且由于敬老院缺乏系统的管理,服务人员短缺,护理人员虐待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人口流动和传统家庭观念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人口流动不断扩大,许多年轻人离开农村投身到城市的建设中,造成了农村总人口缩减,出现了大量的空巢家庭,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与情感需要难以得到满足。同时,传统的孝道思想让很多年轻人在选择社会养老模式时有思想负担,即便在经济和时间都无法承担养老责任的时也宁愿采取家庭养老,而不愿把老人送到社会服务机构中。
三、解决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化困境的对策分析
(一)根据公共物品理论分析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根据黎民书中对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特征界定,养老服务属于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可以是由政府直接提供公共物品,满足消费者需求;也可以由政府主导,把公共服务外包给企业,或者政府以经济资助、授权经营和政府参股的形式,达到多样化的供给方式,政府在其中做好监管,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但是供给方式的多样化,并不意味着政府责任的减轻,政府首先应转变观念,重视农村社会化养老工作,把它放在重要的位置,切实纳入民生工程;另一方面,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有必要通过财政预算,保证财政资金用到农村的养老服务上;最后,政府有责任积极引导非营利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到养老服务中,社会力量的补给是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关键。
(二)发挥社区养老模式的作用。在养老服务社会化中,社区养老模式是在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中间的一种养老服务供给主体。政府可以根据社区养老的优势,进一步对其进行优化。首先,政府可以支持和引导非政府组织机构投身于社区养老服务中,并且组织志愿者也参与其中;其次,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资金投入,不断建设和完善社区养老的基础设施,对社区的从业者进行相关培训,并且为民间组织的社区养老服务组织提供资金支持。社区养老不仅可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还可以为一些没有外出打工的人员提供就业岗位。
(三)转变农村老人观念,加大宣传教育。农村老人们应该转变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平时多参加集体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使自己过得更充实。养老服务社会化需要营造爱老、敬老、尊老的人文关怀社会环境,同时大力宣传爱老、敬老、尊老的教育思想,积极鼓励志愿者服务,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养老氛围。树立典型示范,奖励一些做的好的养老先进典范。让农村的居民不仅认为养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我们应该尽的义务。这样不仅可以让农村的老人们生活的更加幸福,也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英姿,满海霞.中国养老公共服务供给研究[J].人口学刊,2013(1).
[2]吴佩芬.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及化解[J].南方论丛,2012.
作者简介:
罗经纬(1989-),男,山东枣庄人,长春工业大学研究生院政治与行政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