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本书的封面都应该是艺术品
朱立红
记得有一年,王立群先生在他的博客里义愤填膺地贴出了两本图书的封面:一本是他的新书《大风歌:王立群讲高祖刘邦》;另一本是《大风歌:刘邦是怎样炼成的》,作者署名乌龟道人。从封面的颜色、构图等封面设计因素看,后者显然借用了前者的艺术创造。在图书内容同质化的今天,我还想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谈一谈图书封面的设计,因为我相信,中国当下更多的美术编辑都还是具有较高的艺术理想,他们所面临的困惑实际上和很多出版人所面临的困惑别无二致,笔者就图书的封面设计的几个问题略谈个人的观点。
一、中国历来重视图书的封面设计
图书的封面设计,在一本书的出版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有的读者拿到这本书,第一眼见到的就是封面,就好像两个人刚刚见面,第一眼的印象一定很重要。有时候一个好的封面,可能多少年后书的内容忘记了,但是封面还是记忆犹新。中国的出版人历来重视书的封面,尤其是民国时期,因为这时候19世纪初西方近代印刷术早已经在国内推广,同时在当时经历了“千古大变局”后的中国又具备了相对宽松的出版环境。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图书的封面设计开始被赋予了一种艺术的追求,大批社会上优秀的艺术人才开始进入图书封面设计的领域。
徐志摩不仅是诗人,而且在出版方面也有不俗的造诣。徐志摩曾参与了民国时期重要报刊《晨报副刊》和《新月》的编辑工作。徐志摩编的报刊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喜欢写编者按式的文章,包括他为《晨报副刊》和《新月》写的开篇语《我为什么来办,我想怎么办》《新月的态度》;另一个特点就是重视报刊的设计。徐志摩自己的图书的封面也多由名家操刀,散文集《自剖》是江小鹣的设计,《落叶》《猛虎集》《巴黎的鳞爪》是闻一多的设计,《曼殊菲尔小说集》是司徒乔的设计。
鲁迅作品自然也是民国出版的重镇,鲁迅的代表作《呐喊》即由鲁迅亲自设计,大红底色的正中上部分用阴文黑框衬出书名和作者名,给人以厚重之感;《华盖集续编》,底色是白色,“华盖集”三个字为仿宋体,“续编”二字画成隶书阳文印章样子,文字醒目,独具匠心;《热风》除了书名和作者,其余全部留白,被评为极具民族性,等等。鲁迅为自己所编辑的《木刻纪程》《引玉集》《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等图书和《奔流》《萌芽月刊》等刊物设计了封面。此外,鲁迅还为爱罗先珂的《桃色的云》、高长虹的《心的探险》设计了封面。鲁迅的封面设计整体简洁、明了,风格鲜明。客观地讲,今天的出版人并非不重视图书的封面设计,甚至比以往都还更重视,但是更多是从营销宣传角度出发,而非艺术的创作与传承,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二、美术编辑受制于图书编辑与发行人员
在出版社工作的人,时常会遇到图书封面要修改的问题,甚至有的出版社在图书印刷前要请发行人员来讨论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颜色等问题,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以我所接触到的一些出版社的美术编辑来看,他们每年的工作都是非常忙碌的,通常一个出版社只会有几位美术编辑,而每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最少也有上百种。除去从社外聘请人员设计封面不谈,一位美术编辑每年至少也需要设计三、四十个的封面。况且美术编辑还有版式、配图等装帧设计任务,这样繁重的工作量就会造成美术编辑抽不出时间阅读书稿。虽然美术编辑不可能像作者、像责编那样对作品有着较深刻的体会,但是如果作品都没有阅读,仅考虑书名文字和背景物的构图,那么这样的封面适合于任何同类图书的封面,区别只在于书名、作者和颜色背景的更换,这种封面不仅谈不上装帧艺术,甚至不属于艺术创作的范畴。
再有一种不称职的美术编辑就是本文的开头讲的那样,找一本同类的畅销书,书名和文案做一下更换,万事大吉。这种情况属于责任编辑与美术编辑的合谋,是对图书出版不负责任的行为。这种合谋的出现,占据主导位置的应该是责任编辑,再进一步讲,大多数的美编与责编、发行的讨论都属于这种范畴,这种讨论所诞生的封面,一定是完全不顾艺术追求、拼命迎合大众口味的封面。还有更深层次的恶果,长此以往,美术编辑的艺术细胞很可能在这种反复的修改、趋俗的过程中消磨殆尽。
三、新兴科技对图书封面设计的影响
除了受市场的影响,新兴科技对于美术编辑的影响也很大。这里所说的新兴科技主要是指电脑。本来新兴的科技对美术编辑是有积极的作用,比如特殊艺术效果,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但是电脑会使美术编辑的绘画能力退化。
随着中国版权保护状况的改善,相信越来越多的装帧设计者开始对图书的设计感到棘手,因为图库里的图变得越来越少,除了少数的封面设计会请人题写书名或绘制图案,部分版权意识较强的出版社会以牺牲装帧设计效果为代价,其他的以网络搜索为主要途径选择装帧用图。作家铁凝曾写过一篇想念插图的文章,回忆了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美术编辑张德育先生为孙犁的作品画插图的往事,她甚至说,“这幅插图的艺术价值并不亚于孙犁先生这部小说本身”。很多身边从事美术的朋友会给我看他们用电脑所画的作品,我看了之后确实也会觉得不错,但我还是喜欢一些用笔画的作品,它不可能像电脑制作的那样没有瑕疵,没有漏洞,但它不可复制,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逐渐富含历史的味道。
四、书腰作用在哪里?
曾读过某报上一篇谈书腰的文章,姚宏越先生非常赞成使用书腰,他的理由主要有两点:第一是书腰不仅是卖书人与买书人之间的一座桥梁,也是作者与出版社之间的纽带;第二则和图书的装帧设计有关。从图书装帧的角度讲,书腰更是能够起到补充图书整体设计,维护图书装帧品位。说白了,书腰是附在书身的图书广告,之于书本身的收藏可有可无。文末,他还建议日后有人可以出一本《中国书腰史》。笔者完全赞同姚宏越先生的观点,书腰上的文字多是广告语,对于图书本身无什么价值,但是这些广告语又对图书的销售很有帮助,那么就不如放在书腰上,这样可以保证图书封面设计不因为多余而无意义的文字受到影响。国外的情况不了解,书腰在我国流行也就是最近十年的事情,但是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当下书腰的使用频率不是在上升,而是在下降。究其原因,不是人们不再重视宣传文案了,而是为了节约成本,直接将这些文字直接印在了书上。封面的设计要让路于广告语和成本,这也是当下不重视图书封面设计艺术性的一个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