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质化市场下质量从何谈起?

    袁方

    

    

    图书是集精神属性和物质属性的商品。它对社会的进步,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来源于图书质量,图书质量的好坏是决定出版社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短平快的阅读时代里,只有是得到读者的认可,才能赢得市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因此,出版社应视图书质量为生命之源、立社之本。图书质量包括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内在质量主要包括选题质量、编校质量等;外在质量包括印刷质量和装帧设计质量等。因此,图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编辑、出版、印刷等各环节协调一致,共同努力。

    编辑的能力决定图书质量内在因素

    图书的内在质量是指图书的内容,作者和编辑是图书内在质量的两大根本保证。前者采取个体的方式,依托个人的知识、想象和思维进行精神产品的创造,并以此来展示自我的思想观点、学识水平和生活体验等;后者则以自己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书稿进行审选和加工处理。二者共同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对精神产品消费的需求。由此可见,图书的内在质量凝聚着个性与社会的双重特性。笔者认为造成图书内在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表现以下几方面。

    第一,选题质量。选题质量是影响图书质量的首要因素之一。选题是出版好书的先决条件,有了高水平的选题,才有出版精品图书的可能。水平很低、质量很差的选题,即使编辑“含辛茹苦”,恐怕也很难编辑出优秀的图书。以计算机、摄影等科技图书为例,选题同质化的图书非常多,大多存在的问题为:图书内容平庸,甚至粗制滥造或文不对题;普及类图书中大量的专业术语让读者产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的感觉;图书语言晦涩难懂,常常图文不搭。面对市场压力竞争,相当多的图书内容千篇一律,选题缺乏创新。笔者在调研过程中,曾发现市场上的交通行业教材,绝大部分讲述的知识及大纲结构相似,甚至列举的实例都一模一样。这样的教材很难长期立足于市场,更不用谈论其社会效益。

    第二,审稿质量。审稿是对稿件进行审读、评价,决定取舍,并对需要修改的稿件提出修改要求和建议的活动。近年来,为了追求出版速度,有些出版社的部分书稿省去了审稿环节,实际上,这是编辑工作的决定性环节,是对书稿进行科学分析判断的理性活动。只有审稿严格把关,图书质量才有保障。笔者认为在审稿质量控制的人员使用中,二审人员的重要性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三审”程序中,二审是一个中间环节,一审多是责任编辑自审,而责任编辑对于自己的稿件往往自认为比较熟悉,无需多费心思,有时甚至为了少给自己找麻烦,有了问题也常常避重就轻;而三审多是出版社分管总编执行,由于要签发大量稿件或忙于其他事务,大多依二审意见。因此,二审人员的审稿态度对稿件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编校质量。编辑加工是提高图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图书质量的根本保证。目前,科技图书中普遍存在的典型的编校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容表达上逻辑错误和语法错误;全书的结构模式和体例不尽一致;专业技术术语前后不统一;非法定计量单位比比皆是,物理量单位及符号使用不规范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出版业定义的重新诠释,编辑队伍的稳定性与以前相较出现了很大变化。编辑是一种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实际上也是一种经验积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一支稳定的队伍,特别是强有力的中青年编校队伍对出版社的发展至关重要。

    时代审美变化,靠什么赢得读者?

    图书的外在质量是指图书的外观,它是相对具体的有形的东西。图书的外在质量是由出版社和承印工厂协同生产的物质产品的结果。其生产过程具有手工加机械化作业的特点。好的外观能更好地表现图书内容,对图书内容的表达起促进作用;相反,不好的外观不能很好的表达图书内容,对图书内容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购买图书已不仅仅只注重图书内容的好坏了,从某种意义上激发读者买书欲望,相当程度取决于图书做得漂不漂亮,即图书的印刷质量和装帧设计也成为他们衡量图书好坏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高质量的印刷和设计水平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最终会成为购买行为的决定性因素。笔者认为图书外在质量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印刷质量。印刷作为大众化的书刊复制与生产手段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存储、复制、传递的手段越来越多,但印刷作为最基本的书刊复制手段,在其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存在标准不高,质量不精等粗制滥造的现象,如有的印刷油墨不均;有的图书缺页少段;有的图例不全,等这些细节都是衡量图书质量的重要因素。这些工作环节看似与编辑关联不大,但是为使图书印装质量达到要求,编辑应选择定点印刷厂并对其进行认真考察,针对不同印制质量要求选择不同的印刷企业。

    第二,打样质量。出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印刷品质量。软片要保持前后密度一致,透明度好,无灰雾、划痕、斑点和脏迹,版心要保持一致,误差不超过±1mm。四色胶片必须检查其规线及网线角度是否正确,图像的正反是否正确。由于一些重印图书或部分修改、修订教材、教辅图书出片时只是部分出片或改一帖四色片,重印时,片子密度或网线不一致,成书后整体看还行,但其中几页或几帖印刷质量就不一样,或深或浅,前后不一致。制版出片打样后,由于又调整颜色重新出片,为节约成本不再打样,造成印刷时或色序不准或无法把握正确的色样而影响质量。特别是数码打样,由于制版公司在控制软件、打样纸及墨水使用不一,打印精度也有所差异,质量不尽相同,传统印刷时追样较难把握。

    第三,装帧设计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读者的审美水平越来越高,对书籍的外观要求也越来越高。出版社在进行选题策划和书籍的出版策划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考虑以何种装帧方式将作品呈现给读者,在图书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对一本科技图书来说,优秀的装帧设计不仅有助于后期宣传和销售,更有助于读者对图书内容的阅读和理解。鉴于科技类图书的内容比较专业,读者对象也多为专业技术工作者,它的装帧设计要求与社科类图书有所区别,要求更加准确、专业。因此,在科技类图书装帧设计环节中,仅凭设计人员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责任编辑在充分理解图书内容和定位的基础上,指导并配合设计人员,才能保证装帧设计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

    、

    出版人的思考,图书质量之重

    在图书市场化的今天,图书质量的体系建设在的出版大事业中举足轻重,任何一家能称得上出版大鳄的机构,如果不是以高质量的图书产品为拳头,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腕儿”。要保证图书质量,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控制品种数量和出版效率。在市场竞争中,出版工作要注重从品种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考虑增加新书的品种、加快出版速度、开拓新的领域,不宜过分追求新书品种的逐年增加和出版领域的逐步扩大。要实施精品战略,要在优化选题、提高图书质量上下工夫,通过提高再版率和重印率来扩大规模和效益。

    第二,提高编辑素质。编辑工作是一项严肃而认真的文化职业,要求责任编辑应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要有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要不断学习、总结、积累和提高。出版社要将培养和造就一支立志献身出版事业、素质较高的编辑队伍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但要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编辑人才,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制定并执行长期的人才培养计划。

    第三,形成图书编校质量控制体系。出版社各工作环节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即确立质量竞争的意识,视质量为生命的理念。使各工作人员认识出版社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质量的竞争,只有出版高质量的图书才能被读者认可,出版社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

    总之,图书质量是出版社永恒的主题,出版社工作的所有环节、所有措施、所有努力,都应从提高出版物质量着眼。图书的质量属性要求我们出版工作者树立和强化质量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把优质图书呈现给读者。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