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巴顿奇事》原著与影片对比分析

    王飞

    

    目前,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很多小说都应该被改编成为电影。2008年,《本杰明·巴顿奇事》这部小说被导演大卫·芬奇改编,在还没有上映之前,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受到业界的一致好评。

    一、 对爱的谱写

    爱是人们永恒追求的主题,在追求的同时,也给予了爱很多赞美。在影片《本杰明·巴顿奇事》中,“爱”这一主题贯穿于整部片子的始终,黛西和本杰明之间的爱情也是这部影片的重要线索。年少时,两个人在养老院里相识,在成年之后,两人互相吸引,在年老时,两人互相依靠。两人的爱情虽然平凡,但也浓烈,其实每看一场爱情的影片,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问自己什么是爱情?爱情不应是只是同甘,更是应该在一起共苦。在影片中,既有两个人的爱情故事,也包括着伟大的爱国之情。本杰明的母亲在临死之时,并未害怕自己即将死去,而是牵挂着本杰明,希望丈夫可以好好照顾他,他可以快乐成长。本杰明自生下来,由于体质虚弱以及外表怪异,遭到家人的遗弃。奎尼本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她在看到本杰明之后,不顾自己先生的反对,充满怜悯地收留下本杰明,像对待自己亲生孩子一样照顾着本杰明。虽然本杰明的亲生父亲遗弃了他,但是他还是关心着本杰明,很多时候都给本杰明很大的帮助,在他死后,把自己的遗产全部留给了本杰明。也许正是由于血浓于水,最终本杰明原谅了父亲,在父亲最后的那段日子里,本杰明一直陪在父亲的身边。迈克船长,既好女色,也好喝酒,每天都在混日子。但是在战争爆发那一时刻,他义务反顾地参与到革命队伍中,最终不幸在战争中牺牲。但是与影片不同,在小说中,本杰明拥有着离奇的身世,与漂亮美丽的希尔迪加小姐恋爱后,受到很多人的非议,世人都不看好他们之间这段爱恋。但是本杰明和希尔迪加并未受到他人的影响,毅然地决定着要在一起。但是也可以说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外表上,在时间的流逝下,本杰明越来越年轻,而希尔迪加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苍老,这时候本杰明开始追求其他年轻貌美的女性,希尔迪加无法接受如此花心的本杰明,决定离开他,在希尔迪加离开本杰明之后,两个人的爱情也走到了尽头。其实,作者菲茨杰拉德在编写本杰明的爱情时,也按照自身的感情经历进行编写的,作者通过作品提醒人们爱情与金钱是充满着矛盾的。

    二、 生命的意义彰显

    从影片开始到影片结束,始终充满着与死亡相关的影像: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士兵,在死亡时所体现出的不舍;本杰明母亲的死去;老年黛西的死亡;本杰明父亲的死亡等等。但是在观看影片中,并未渲染出对于面临死亡所体现出的担忧,而是以更加温情的方式告诉观众,死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注定我们要离开这个世界,离开我们所爱的人。迈克船长在战争中牺牲;本杰明父亲在本杰明的陪伴下,没有任何遗憾的离开人世;养老院的老人更是以自然以及平和的方式离世。在整部影片中,本杰明的自身经历作为整部影片的主要线索,在他临死之前,也为女儿留下关于生命的感悟。“做一件事情并未有时间期限,如果你想做,那么随时都可以开始去做,即使保持原状或者停留原地都是可以的,做事情本来就不应该被束缚,不能因为一件事情而羁绊自己的脚步。我们可能会做好一件事情,也有可能破坏一件事情,但是我希望你可以过上自己所想要的生活,成为自己所想要成为的那个人。我希望你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自身的不足,最终自己的一生是无憾的。如果生活并非你想象的那样,我希望你有勇气面对,有勇气继续体验生活所带给的你的种种。”在影片中,很多小人物生活可能既平凡,也卑微,但是他们的一生却非常精彩。在本杰明刚刚出生时,医生就说他可能活不了几天,但他却意外地活了很多年,这与他的坚强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他一直逆向行走,也没有体验到生命的精彩,却一直在经历着死亡,但是他也从未因为自己的特殊而放弃过自己,反而却一直在努力改变自身的生活。在影片之中,很多人们都开始体会在本杰明将要死亡时,留给女儿的箴言,我们可以体会到生命是独特的,也是特殊的,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时间早一点,或者时间晚一点,只是需要我们更好的体会,并勇敢去追求一切,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梦想,能够在自己死亡的时,自己这一生是丰富精彩的,是没有任何遗憾的,人生也就圆满了,这时我们所面对的死亡,成为了一件很渺小的事情。在小说中,菲茨杰拉德重视描写生命的传奇色彩,对于本杰明自身的逆向生这一现象,既给他带来了幸福,也给他带来了不幸,这其中所产生的痛苦和烦恼都只是轻描淡写。[1]在揭示出奇特生命状态中,人们对于生命的体验和理解,在小说中,作者在他的思想下,为我们展示出生命的短暂。其实,无论是电影版的《本杰明·巴顿奇事》,还是小说版的《本杰明·巴顿奇事》,都是非常成功的,都在讲述着本杰明的故事。所谓的故事,顾名思义就是所叙述的时间,也是在一定情感中和观念中所产生出来的。在故事中,表明着“怎样讲”,讲什么的问题。在叙事过程中,不但要关心说什么,还要关心怎么说。在影片之中,采用两条主线共同讲述整个故事,采用对比结构以及交织方式进行讲述。2003年在飓风来临时,在医院的病床上,有一个奄奄一息的老太太,这个老太太便是黛西,她的女儿守护在她的身边,并且拿着一个古老的日记本,在念给她听,这是一条线索;这个日记本主人正是本杰明,叙述本杰明的人生经历,这是整部影片的另外一个线索,所采用的叙事方式是第三人称方式,同时也巧妙的使用其他人称的转换。可以说,一条线索以现实生活情况为主线,在时间的推移下,叙述出黛西和女儿的故事;另外一条线索通过同步回忆本杰明的日记,在回忆种种事情中,想到与本杰明的年少时的故事。这部影片的时间大约两个半小时,叙述从1918年到2003年的故事,并没有太多复杂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太多的事物矛盾。在整个叙事过程中,两条线索既有交汇的时候,也会分开的时候,一会是现实情况,一会是回忆过去情况,不但给影片增强了很大的时间感,也让观看者在观看过程中,可以对生与死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可以说,小说的推进速度是非常快的,且情节密度也是很大的。作者采用了双重视角的叙事方式,按照时间的推进顺序将主人公短暂但并不平凡的一生完整地叙述出来。所谓的双重视角所指的是小说中的叙述者以及在作品两种不同形式的叙事视角。其中人物叙事视角也深度展示出人物内心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全面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所想,并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下,在全知视角中表达着作者的心声。同时,作者还采用人物叙事视角互相转化的结构形式,在读者观看小说中,可以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深入了解小说的意义。[2]小说中本杰明随着自己的父亲在参加舞会时,认识了希尔迪加,并与她一见钟情,两人开始了一段水深火热的爱恋。他的父亲曾经问他,认为什么东西最有价值的,最值得关注的?本杰明说是Love,他的父亲却听成为Lug。其实这个年龄阶段的父亲,以及成熟的本杰明。在时间的推移下,本杰明所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在希尔迪加慢慢老去时,而本杰明却越来越年轻时,他便对希尔迪加失去了兴趣,便开始寻找新的年轻女孩。其实,在年轻时,都会认为爱情至上,在一旦成熟起来之后,便认为爱情并未有那么重要,也失去了对爱情的兴趣。

    三、 故事情节以及语言展现

    我们将菲茨杰拉德的年龄共分为两个阶段,同样是人生发展的主要两个阶段,采用很奇妙的故事情节,在将这两个情节错置到同个层面之上,这两个情节在这个平面上产生了交点,其实也就将现实中的矛盾和人们内心所追求的东西真正展现出来,这一点也引发出读者深入的思考。与文字不同,观看者更加注重电影的情节内容是否丰富,以具体的和直接的视听元素,进一步表达出自身的观点。其实电影语言也是电影展开传达思想和进行叙事的主要手段,在影片中的对话或者独白这也是电影语言中比较突出的地方,在这部电影中,语言突出的地方在于影片中很多具有哲理性的话语,贯穿于整个影片的始终,也成为了感情发展和叙事结构的主要线索。[3]在影片之中,采用独白和对话相结合的形式,形象地描绘出本杰明的一生,这样使整部影片的情节发展按照观看者的思维进行,防止出现情节苍白的情况,不但震撼了观众的心灵,也给观众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同时,在这部影片中,影片的音乐和画面色彩都有着很强烈的特征,在回忆中,很多镜头都是呈现出淡黄色调,给人以一种老照片的效果,这种颜色给人一种很温暖的感觉。在本杰明父亲去世和母亲去世时候,影片中呈现出的画面再加上很欢快的曲调,并未让人感觉到死亡应该是悲伤的,反而却感觉是一种解脱。在年老的黛西抱着婴儿时的本杰明去世时,这样的画面给人一种一位母亲正在哄着新生婴儿睡觉,这样的画面也冲淡了死亡应有悲伤气氛,这样的画面也在告诉人们应该积极面对生活和面对生命,使自身的生命更加有价值有意义。另外,在影片中,很多柔和的音乐,都间接的体现出人物内心的坦然。其实,这样的画面也是告诉人们,死亡是我们必须要面临的事情,在我们还没有面临死亡之前,都应该积极过好每一天,努力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而在《本杰明·巴顿奇事》这部小说中,很多观点都非常新颖,作者简洁易懂的语言,也在告诉人们生活本应该就是简简单单的。在对比电影版的《本杰明·巴顿奇事》和小说版的《本杰明·巴顿奇事》,我们可以知道,小说与电影的叙事模式和叙事切入点是不同的,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可能所体现的东西是不同的,所重点表达的部分也不一样,尤其是电影,需要为人们创造出一场视觉盛宴,因此,在改编小说中,首先要考虑到是否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4]

    结语

    总而言之,每一部小说在被改编成电影时,都可以当作对小说内容的重新创作。其实,小说与电影所体现的魅力是不同的,其两者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应该在原有的层次上不断创新,根据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充分体现其各自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孙烨,陈可培.中西方古代生死观之比较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J].长春大学学报,2009(5):67-69.

    [2]钟勇.电影细节的审美功能与解读[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4):51-53.

    [3]J·希利斯·米勒,陈永国.现代性、后现代性与新技术制度[J].文艺研究,2000(5):69-70.

    [4]屈育德.传奇性与民间传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32-33.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