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的历史性梳理

    朱一妃

    【摘 要】 当前学术界对国企产生了这样一种偏见:凡是国企,一律低效,国企盈利,全靠垄断。仿佛生产的低效率对与国企而言就如同基督教中的人的原罪一般,是与生俱来的关系,这种观点脱离了国企产生和国企改革的历史性,以就事论事的态度来论证国企的效率,其理论支持主要来源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科斯理论。不可否认的是,产权主体的缺位确实是国企的低效原因之一,但是抛开历史性来谈国企,就如同抛开社会形式和制度发展来纯谈当前的经济矛盾,本文将简要的梳理国企改革历史。

    【关键词】 国企改革 历史梳理 股份制改革 承包责任制

    一、1949-1978年国企形成

    在这个时期,我国积极推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此时社会中近百分之百都是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即按照苏联模式属于公有制的两种经济形态。而在这近百分之百的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占比仍然是大头。这源于苏联模式对共产主义的定义,其认为国有制高于集体所有制,更能体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即国有制形式占比愈大愈接近共产主义。在这一时期,国企管理主要依据的是《鞍钢宪法》,其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两参一改三结合,两参指的是厂长和工人共同参与劳动和工厂管理,在企业内部工人和厂长只是分工不同,没有地位的差距,并非上下级关系,厂长要参加劳动、工人也要参与企业的管理,此举主要是为了打破国企内部的旧官僚体系,体现工人是国企的主人这一地位。

    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国企对建国初期的社会责任承担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此时国企的本质只是一个生产单位而非企业,其既没有生产计划、人员管理的决策权,也不以企业盈利为目的,不用自负盈亏。故在国企此阶段的发展中暴露了许多问题,用一句老话就是:一管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管。在当时的国企之中,工人缺乏积极性成为一种常态,产生了生产任务相互推诿等问题,为了提高生产积极性,国家实行放权让利,国企进行了第二次改革:厂长经理负责制。

    二、厂长经理负责制

    这一阶段的国企改革,基本思路是政府向企业放权让利,主要措施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改革的理论指导是,按照从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原则下,发挥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当时认为企业没有活力,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对企业管理过多过死,企业成为政府机构得附属物没有相应得经营管理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生产经营积极性,窒息了企业活力,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方,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

    这次的放权让利的实行成为厂长经理与普通工人相分离,工人的社会地位下降的开端。在放权让利中,由于在权力的下放、利益的让出程度上难以把握,使得国企缺乏积极性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企业活力无法激活,依然存在着一管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管的恶性循环。

    三、两步利改税和拨改贷

    为支持改革顺利进行、缓解国家财政压力,理顺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经营环境,进行了两步利改税和拨改贷。

    在利改税的同时,为进一步缓解国家财政压力,实行了国企拨改贷政策。即国有企业原有的出资方国家由于财政负担重,不但无法出资建立国有企业,还需要国有企业上缴税收支持财政进行改革,在这种情况下,将新国有企业的建立资金和原有国有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资金全改成银行贷款形式。长远看来,此举为国家通过银行借款,变相承担出资方责任,这种情况下,企业自有资金为零,全为贷款,故需要还本付息,为后来国有企业债务问题、银行坏账问题留下了隐患,即从拨改贷开始,国有企业开始和银行两个体系绑在一起了,国有企業亏损必然会导致银行坏账。

    四、国企承包责任制

    1984年之后农村承包责任制取得了较大成绩,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全国实行,这种风潮也同时影响到生产积极性低下的国企,开启了国企责任承包制阶段。

    在国企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初,,国企的生产积极性迅速提高,但问题随之而来。由于承包年限、承包人员、承包费用是由当地政府部门所决定的,因此滋生大规模腐败、寻租问题。同时由于承包年限常常较短,承包者不会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只顾眼下,各种拼设备,三班倒、不进行必要的固定资产折旧,压缩成本,涸泽而渔,企业承包者的行为短期化和机会主义盛行,使得90年代初期国有企业出现大规模亏损,并且从长期来看,国有企业的不计改、不维护、涸泽而渔使得在国企在短短几年间从盈利转为亏损,并无法实现产业升级来适应市场格局的变化,这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使得国企日子越过越难,越来越缺乏后劲。

    之所以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效果没有延续到国企责任制:主要原因还是生产资料的天然禀赋。土地来和企业不一样,土地具有自然局限性,承包者无法在短期中大规模透支土地,而企业可以人为操控,可以在短期内消耗尽其自身价值。并且在国企承包责任制时期,社会一部分成员因此迅速暴富,国内贫富差距第一次拉开。

    五、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即股份制改革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有效地提升了企业地生产效率与生产水平,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地基本单位,个体地雄安率提升最终促进了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地地提升。

    第一,非公有经济成分入股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同时也积极进入其他所有制经济形式,为其他所有制经济提供资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国有资本地作用,对于要进行国有控股地中药企业,国有控股地比例也要尽量处于相对控股地地位。第对于必须实行国有独资地企业,也要尽量由几个国有控股主体出资进行控股。

    第二,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而在国有企业中,由于企业的国有性,产权关系一直都不是明确的,国有企业的所有权缺位成为一种常态。而这种产权的不清晰不明确就使得国有资产无人进行有效的管理。当前如火如荼的混改潮其实就是股份制的延续,通过推动其他资本形态进入国有企业来解决对国有企业负责的问题,但是其他资本形态能否真正关心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经营,并且还不发生国有资产流失,就是关键问题了。。现在混改的弊端就分化为两头:其一是政府仍然把控着国企核心决策,私人资本进入,但其管理权无法实行,再者就是发生化公为私,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在股份制改革的同时,还对国企分类布局进行了改变,经营领域大规模收缩,抓大放小就是其具体的操作与手段。在此次改革之前,国有企业的规模和构成十分复杂,上到国家能源下至小区修理铺,都有国有企业的身影,这次改革则是明确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未来发展道路与方向。一方面有利于在国家的基础性关键企业形成以国有企业为主的战略布局,增强国家对这些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另一方面,大型国企作为市场经济的龙头,有能力探索行业的先进技术,带领行业发展。大型国企参与国际竞争,同国际进行有效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经济开放以及国家影响力的提升。第二,在国企在大多行业全覆盖时,这种产业构成形式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低效率和管理混乱,在具体实施过程遵循着“靓女先嫁”原则,盈利的效益好的中小国企趁早卖出,亏损竞争行业的企业半卖半送,有些“烫手山芋”甚至是直接送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管理者的私人利益,许多优质的中小规模的国有企业被生生作亏,国有资产出现大规模流失,与此同时,国企下岗潮开始,中国工人地位迅速下降,从国企的主人一朝跌为雇佣工人。

    六、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

    为了解决国有企业一直以来存在的九龙治水问题,即国企的人事权,财务权等都受到政府不同部门管理,并由此产生的责任推诿、决策不相一致问题,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在深化国有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建立相应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实行管资、官人、管事的有效统一。但是国资委的成立依然没有解决所有权者缺位这个根本问题,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发展和负责程度仍然难以保证。

    【參考文献】

    [1] 赵吉林:《浅论政府机构改革与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

    [2] 章迪诚:《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制度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3] 王春杰:《朱镕基国有企业改革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4] 焦明宇:《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研究》[D],首都对外经贸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5] 叶琪:《新中国成立60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和成效》[J],《经济参考研究》2009年第67期,页10-19

    [6] 江翔宇:《略论国资委的功能定位》[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7] 张卓元:《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重大进展、基本经验和攻坚展望》[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10期,页5-19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