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阿凡达》为例浅谈大众文化下造型艺术
【摘 要】影片《阿凡达》将电影的造型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是银幕上的视觉奇观,同时也是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消费艺术。本文以《阿凡达》为文本,分析其大众文化视域下的造型艺术特征,从而把握相关规律应用于创作。
【关键词】造型艺术;大众文化;《阿凡达》
中图分类号:J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179-01
造型艺术一词最早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提起,它是指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媒介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艺术。而电影中的空间形象艺术则成为了可视动态的艺术形象,且在《阿凡达》展现得淋漓尽致。《阿凡达》电影中的造型艺术,是银幕上的视觉奇观,同时也是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消费艺术。电影造型艺术必须满足于受众的审美需求,从而把握规律进行创作。
一、造型艺术的商业化
造型艺术进入电影后不再是静态、“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它通过对形象、光线、色彩等元素的设计以及在镜头间的运动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美感,以此来配合电影银幕的表现力从而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影片《阿凡达》通过电影数字技术,构建了一个逼真的外星球,通过大量的奇观造型给观众带来感官上的刺激,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短暂逃离现实世界,满足其娱乐需求。如影片中的生物造型在配色上采取了极为浓艳华丽的色彩,使观众产生视觉上的审美愉悦。
造型艺术的价值不仅是电影本体中得以实现,其在衍生产品这一方面也蕴含着极大的商业价值,如玩具、服装、游戏、图书、旅游等相关商业领域,这些商业产品领域与电影造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该电影从生态到语言上创造了一个完整的“阿凡达”文化,并通过其衍生品来谋取线下商业价值以及保持大众对电影续集的关注,如《阿凡达生存手册》、《阿凡达原画集》、玩偶等周边产品,这些与电影独特的艺术造型息息相关。
二、艺术造型的通俗化
电影的造型艺术自电影诞生之初就不断进行探索和发展以适应观众审美心理变化的需求它只有通过观众对其进行欣赏才具备意义,任何艺术也不例外。伽达默尔曾如此定义艺术作品的存在:艺术作为游戏,只有从“正在观照者中出发,而不是作为该作品的创造者而被称为该作品真正作者的人,即艺术家出发,游戏才获得了有意义的规定。”
影片《阿凡达》的艺术造型中虽看似稀奇古怪,但其实都是源自于我们所熟知的地球生物改变而来,如“毒狼”是以地球上的豹子为原型进行艺术加工而成;“哈利路亚”山的原形也是来自于湖南的张家界等等,影片中大量的艺术造型其实都来自于我们身边一些所熟知的事物,并且生物体系也极为明确,在快速的镜头切换中,观众很快能定位准与心中的预期形象,从而降低了接受难度。正如詹姆斯·卡梅隆谈到曾经设计纳美人的形象时,最初设计的是具有六肢的形象,但避免观众的反感最终还是采取了和人类相似的形象。任何电影艺术造型都不能曲高和寡脱离欣赏主体而存在,电影面向的是社会大众群体,必须要考虑不同人群层次的教育、素养、背景等因素。但这并不是说电影造型艺术为了适应大众审美的通俗口味可以降低其艺术性,影视艺术中的造型艺术中通俗性与观赏奇观性是相依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造型艺术的奇观化
影视中的造型艺术从来都是通俗与奇观并存,奇观以通俗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塑造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形态给观众提供一种视觉惊奇,从而延长审美的感觉。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出的“陌生化”的概念,又称“奇异化”: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手法,因为在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该使之延长。《阿凡达》利用造型的“陌生化”隔阂了观众与之熟悉事物的联系,满足了观众对幻想的需求,使得影片结束后,观众对其依旧意犹未尽。
影片中最令人称奇的场景莫不过是“哈利路亚山”,“哈利路亚山”是由悬浮在空中的巨石岛屿组成,其原型来自于湖南张家界的“南天一柱”。电影中对其造型进行奇观化的艺术设计,使之摇身一变化作了“哈利路亚山”,并在电影上映之时引起了诸多的讨论,大大延长了观众线下对于电影造型艺术的审美时间。
在当今后工业社会,经济发展转向于服务型业。电影也同样如此,电影艺术造型也是如此。首先要以满足受众需求为导向,在保证创新的同时还需满足观众对其的审美需求,而不能任意天马行空地进行创意创作。《阿凡达》依靠独特的艺术造型给观众带来华丽的视觉盛宴的同时,我国电影造型艺术也应当值得反思。
参考文献:
[1]莱辛.拉奥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5.
[2]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61.
[3]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M].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2.
[4]杨尚鸿.3D电影:技术与艺术的悖论[J].当代电影,2013(10).
[5]张翔宇,吴航行.中国科幻电影的现状及其思考[J].电影评介,2011(13).
作者简介:
邓舟舟(1990-),男,湖南衡阳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戏剧与影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