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瑰宝——善化寺
杨雪兰
摘要:善化寺是我国迄今保存最为完整、规模巨大、布局严谨的辽金寺院建筑群,其建筑、雕塑、碑刻、壁画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是游牧民族与儒家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多元文化的结晶,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不可多得的辽金艺术瑰宝。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所具有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发现、挖掘、整理和研究。
关键字:辽金;善化寺;文化;建筑;雕塑;碑刻
一、善化寺概况
善化寺,俗称南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古城内永泰街西侧。是一座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辽金时期佛教寺院。善化寺的建筑雕塑碑刻等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善化寺创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玄宗赐名开元寺,五代后晋时更名大普恩寺。辽末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陷西京(今大同),寺院遭受战争毁坏,“仅存者十不三四”。当时寺院住持圆满大师决心重修。于天会元年(1128年)到皇统三年(1143年),历经十五年,寺院修葺一新。明、清两代也多有修缮。明正统十年(1445年),英宗皇帝赐名善化寺,寺名一直沿用至今。
善化寺占地面积20000余平方米,现存主要建筑由南至北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依次有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附属建筑则罗列于中轴线两侧。大雄宝殿前有东西对称的文殊阁与普贤阁,之间以廊连接,形成主次分明,左右对称,错落有致的完整格局。
二、善化寺辽金建筑的特色
辽金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古代建筑体系中有着重大功绩。它上承唐宋古朴雄浑的建筑风格,又独具北方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特点,是对唐宋建筑的继承和延伸。
善化寺整体布局坐北朝南,基本上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式格局方法,建筑形制及殿堂结构保持了唐代博大宏伟、庄重稳健的气势。
(一)天王殿:寺院之山门,建于金天会(1123年)至皇统(1149年)年间。面阔五间27.8米,进深两间10米,单檐五脊顶,当心间辟门,南次间辟窗,柱网分布非常整齐,前后檐柱各六根,中线上立中柱六根,共18根柱子将山门分为十间。斗拱为五铺作单抄单昂重拱造,当心间与左右次间都用补间铺作二朵。此殿中柱与檐柱同高,梁栿均为月梁,这种结构形式在北方其他古建筑中是罕见的。天王殿殿宇宏阔,朴拙雄劲,布局简约而规整是我国现存佛教寺院中较大的山门。
(二)三圣殿:建于金天会(1128年)至皇统(1143年)年间(图一)。为典型的金代特色建筑。殿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五间32.5米,进深四间19.2米,当心间7.68米,属辽金建筑中当心间最宽者。殿内柱网配列为适应功能需要而一改对称布局、使梁架布局比辽代更为灵活,其中四根主柱甚为粗壮,为金代原构。殿内采用辽金时期盛行的移柱、减柱法使空间扩大,便于宗教活动,殿顶亦为单檐五脊顶,斗拱除外檐左右次间补间铺作结构特殊外,其余皆为六铺作单抄双下昂重拱造。而当心间用补间铺作二朵与辽建的每间只用一朵不同。外檐当心间稍间及山面补间铺作上均使用下昂。这种做法在大同地区其他古建筑中也是独有的。次间补间铺作为结构特殊而复杂的斜拱,这是金代建筑中最显著的特色。其斜拱自栌斗逐跳递增至第三跳则有七个耍头并列,硕大的华拱似盛开的花朵,这种极具特色的斗拱形式曾被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所赞誉:“伟大之斗,深远之檐出,屋顶和缓之斜度,稳固庄严,含有无限力量,颇足以表示当时方兴未艾之朝气”。这种既起承载檐部重量,又具一定装饰作用的斜拱是研究金代建筑中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堪称斗拱之精品。三圣殿古朴雄浑的建筑风格,极具特色的斗拱形式,体现着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
图一 三圣殿
(三)大雄宝殿:是善化寺的主殿,为辽代遗构。大殿建在2.24米高的台基上,殿前是宽大的月台,周边围以砖砌石雕勾栏,是辽代建筑典型的建造方式。殿面阔七间40.7米,进深五间25.5米。殿内柱网配列为金箱斗底槽的变体,殿堂与厅堂混合结构,为辽时佛殿建筑布局的特色结构形式。殿顶为单檐庑殿顶,檐出深远而和缓,平面柱网的配置大胆采用减柱造,中央的五间四缝省去外槽的前内柱和内槽的后内柱,只用四根内柱,使殿内佛坛配列与礼佛活动大为方便。使建筑更趋实用。大殿内外檐均施斗拱,计八种,斗拱用材较大。外檐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双抄重拱造。外檐补间铺作四种,内檐柱头铺作两种。当心间补间铺作使用60度斜拱,其内外挑檐起到杠杆支撑作用,使负荷分布均匀。第二跳出跳之长比第一跳缩短了三分之一,为辽式斗拱最特殊之处。泥道拱和令拱相等,也是辽代斗拱的特点。耍头之长比《营造法式》规定的大且一律为辽代最普通的批竹昂。梁架结构中的推山做法,是1994年维修大殿时新发现的又一重要建筑特点。它使用了上下两层续角梁这种独特做法,是两山面檐步以上的椽子均为两层,而上层包括续角梁都隐蔽在下层角梁、椽子和望板上,一般难以窥见。殿内梁架结构采用“彻上露明造”,当心间有平棋斗八藻井,其形制与大殿本身斗拱形制相同,为辽代遗构。藻井内围列两层斗拱,下层为七铺作,上层为八铺作。制作精巧、别致,工艺复杂为我国辽代小木作之精品。藻井中央所绘金色二龙戏珠图案,色泽耀眼,灿然若新。平棋绘饰各种花卉,色彩绚丽,设色均匀大方。大雄宝殿气势恢宏,稳固庄严,殿宇平面柱网布列、柱、额、斗拱、梁架、平棋藻井等皆为辽建原构。是研究辽代建筑形制最典型的例证。
(四)普贤阁:位于大雄宝殿右前方,坐西朝东,为重檐九脊顶楼阁式建筑。两层三间,二层外围绕以栏杆,阁内有梯,可登临楼阁,凭栏远眺。其斗拱的安排,各层只用补间铺作二朵。下层用替木,上层用60度角华拱以及方整的阑额出头。普贤阁采用仿辽式的平座暗层的楼阁建造手法。结构精巧,形制古朴,整体建筑又保持了唐代楼阁的遗韵。1953年重修时,发现金贞元二年(1154年)重修题记。
三、善化寺辽金塑像的艺术风格
善化寺各殿内现存泥塑像40余尊。其中大雄宝殿内33尊辽金时期佛教塑像,造型优美,个性突出,生活气息浓郁,极富感染力,堪称雕塑瑰宝。
殿内塑像保存完好,有主佛像5尊,弟子像2尊,胁侍菩萨2尊,护法诸天24尊。殿堂正面建有高大的佛坛,上面端坐5尊金妆主佛像即“五方佛”(图二),正中为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东为东方阿閦佛,南为南方宝生佛,西为西方无量寿佛,北为北方微妙声佛。佛像通高6.73米,坐像高3.9米,背光高7.33米,顶置宝珠,面部丰满圆润,姿容凝重,妙相庄严。毗卢遮那佛的两侧有迦叶、阿难两弟子侍立。迦叶是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形象,慈祥安详,面带微笑;阿难五官端庄,面目清秀、聪慧,传说他擅长记忆,被称“多闻第一”。两塑像均塑造的仪态虔诚,细腻传神。两胁侍菩萨,头戴金色如意花冠,面相方圆饱满,不同于唐代塑像的丰满圆润,颇具辽代塑像的风范。
24诸天像分置在大雄宝殿内东西两壁前,左右各12尊,塑像形态不一,采用写实的手法,塑造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形象。有温文尔雅、衣冠楚楚的文官;有威猛粗犷、铠甲严整的武将;还有娴静秀丽、盛装艳服的妇人等。充分体现了辽金时期的造像风格。隋唐五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密宗教派,被广大民众接受的时代。佛教的传播已遍及民间且已深深的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佛教造像也逐步趋向世俗化、人性化。因此从这组塑像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匠师们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来塑造这些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宗教形象。
在这组群像中,最受赞赏的是位于大殿东侧的“鬼子母”塑像(图三)。像高3.61米,面部光洁,心手相印,雍容华贵,神情文静,姿态优雅,俨然一副贵妇形象。在其左脚下方又塑造了一尊青面红发的小鬼像即鬼子母作恶时的形象,匠师们似乎是以他的矮小、凶恶、丑陋来衬托她皈依佛法后的高大、美丽、善良。这种以美丑对照、别出心裁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其他宗教类雕塑作品中是比较少见的。在大殿西侧还有一尊年轻女性塑像,叫诃利帝南,传说她是鬼子母的另一化身。塑像姿容端庄、面庞俊俏、凝目欲语所着衣饰流畅自然,极具动感,含蓄的表情给人亲切健康的美感,仿佛人间一位温婉恬静。在殿之东侧日宫天子是另一尊独特的女性形像,塑像身材修长,神情典雅,肌肤丰润,六臂舒展自然,或上举、或合掌、或持法器,均表现的优美和谐。传说她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住在太阳之中。
还有那些神力无穷的护法天王像,有的手持利剑,怒发冲冠,愤然欲吼;有的身穿铠甲,体魄强健,目光刚毅,突显出勇武善战的豪情。再看那些文官(图四),身穿官袍,头戴高冠,有的老成持重,雍容沉稳,有的慈祥宽厚,深藏智慧……从这一尊尊塑造精美、呼之欲出的雕塑艺术品中可见古代匠师们在这有限的空间里,综合运用了象征、对比、视错觉、夸张、突出等一系列艺术表现手法,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丰富感人的艺术形像。不仅丰富了佛教艺术,更烘托出宗教建筑应有的气氛和作用。
善化寺大雄宝殿的塑像充分体现了我国辽金时期的造像风格,既继承了唐宋时期佛教造像圆润丰满、雍容华贵之风,又具辽金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粗犷豪放,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同时,受到中原儒家文化的影响集历代名家所长,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长期以来,倍受各界人士推崇,是研究我国辽金时期雕塑艺术和佛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图二 五方佛 图三 鬼子母
图四 大辩才天
四、善化寺金代碑刻
善化寺现存历代碑刻5通。其中最早的2通金代碑刻,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一)《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简称朱弁碑(图五)。现完好地保存在三圣殿内。碑通高4.58米,宽1.28米,厚0.24米,碑额雕刻着玲珑精致的螭首,额篆《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系济阳郡开国伯丁暐仁篆,碑下为雄壮的赑屃座,碑身正面阴刻江东才子朱弁的撰文,由时任鲁县开国子孔固所书,字体为颜体,字形端庄稳健,雄浑典雅,展现了孔固深厚的书法才华和功力,为金代楷书之精品。此碑由雁门郡雕刻艺人解遵一刊刻,刻工技法纯熟,刚健遒劲。碑文共19行,每行52字,共计925字。碑文真实的记述了善化寺在金代天会六年至皇统三年寺院高僧圆满大师夙兴夜寐,惨淡经营十五年,先后建成大殿、东西朵殿、罗汉洞、文殊、普贤阁、前殿大门及左右斜廊八十余楹。殿内塑像庄严、壁画绚丽……朱弁羁留西京大同,寓居大普恩寺十四年亲眼目睹了圆满重修经过。记述详实、简洁生动、首尾贯通,文采飞扬,是研究该寺规模形制,塑像壁画以及历史沿革的重要文献资料。
图五 朱弁碑
关于碑文作者朱弁的生平:《宋史·朱弁传》记载:朱弁,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婺源(今属江西)人,朱熹叔祖。建炎元年在危难之际自荐应征出使金国,授修武郎,借吉州团练使于建炎元年冬偕正使王伦以通问副使的身份来到西京,向大将军粘罕陈述和战利弊。由于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而被羁留十七年之久,凛然正气金人亦不由赞佩,羁留期间朱弁设馆教书当地百姓及至金国贵族也慕他学识渊博,品格高尚,多遣子弟前来就学,朱弁为传播中原文化和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贡献。绍兴十三年(1143年)和议达成,朱弁得以南归。《宋史》所云被扣十七年之事,均未说明所扣地点。考之金碑上云:“始予筑馆之三年,岁在庚戍冬十月,乃迁于兹寺,因得与寺众往来,首尾凡十四年如一日也。 ”查庚戍为1130年,上溯三年为建炎元年冬至已是金天会六年所校正其他文献记载之误。又据碑文可知,被拘之地均在西京(大同),而且其中有十四年又幽居大普恩寺。因此,朱弁碑的记载可补宋史之不足。
朱弁文慕陆宣公,诗学李义山,学识渊博,文学功底深厚,有《聘游集》、《曲洧旧闻》、《风月堂诗话》、《书解》等传世。
这通碑集文学、史学、书法、雕刻为一体,被誉为“三绝”——文章绝唱、书法绝世、刻工绝妙。
(二)《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释迦如来成道碑铭并序》碑,简称成道碑。现存三圣殿内,与朱弁碑并列。金明昌元年(1190年)立。碑额遗失。碑身高2.56米,宽1.13米,厚0.24米,碑座为硕大厚重的赑屃。碑正面阴刻唐代大诗人王勃的撰文,书者碑上所刻模糊不清,字体为颜体,字形浑厚,与前碑同为解遵一刊刻。全文28行,每行约78字,记1985字。
碑文系纯佛教内容,用骈体文写成。文内句句有典,行文流畅华美,用典恰到好处,骈骊对仗工整,丝毫不逊色作者的著名佳作《滕王阁序》。《释迦如来成道碑记》传世很少,碑刻全文尤为罕见,大同当地目前保存两通。另一通珍藏在大同上华严寺内。明成化年间立,均属珍贵文物。
结语
善化寺作为迄今保存最为完整、规模巨大、布局严谨的辽金寺院建筑群,近千年来历经沧桑,几经兴衰,留存至今,弥足珍贵。其建筑、雕塑、碑刻、壁画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是多元文化相融合的结晶,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不可多得的辽金艺术瑰宝。
2008以来,在古城大规模的保护与修复工程中,善化寺整修了寺前广场,将原寺内保存的明代琉璃五龙壁迁至广场山门前。并在寺之西侧修建了4000多平方米的古典式园林花园。周边环境的改变使古老的寺院,更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如今,在新旧文化交相辉映下,善化寺和古城内众多名胜古迹已经成为闻名遐迩、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旅游胜地。
参考文献
[1]《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金大定十六年。
[2]《宋史·朱弁传》至正六年(1346年)
[3]梁思成、刘敦祯《大同市古建筑报告》1933年
[4]姚宾、高平、力高才《大同史论精选》(新华出版社)1994年4月
[5]沈福煦《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6]陈志勇、张卫东、王丽雯、郭秋英、白志宇、张明远《善化寺大雄宝殿彩塑艺术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
[7]卢继文《古城大同》(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