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研究
林南
摘要:受到国内资源环境的约束,以及国际经济环境改变的影响,我国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也在逐步形成,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创新驱动指的是以新发明和新知识为基础,各种物质要素相互组合,共同促进创新能力提高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创新驱动机制的应用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经济结构的优化。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创新驱动机制:经济结构
“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基础,能够将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变为效益和质量的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增强企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强化企业长期发展的后劲,促进新型经济发展活力的培育,实现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构建。由此可见。国家对于产业转型升级十分关注,而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又在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
(一)创新驱动的基本要素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需要进行积极的制度创新作为基础和支持。制度创新是人们相互关系和行为改变的主要约束与激励规则,能够促进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改变,制度环境的改变以及非正式与正式制度的革新等改变,都会对制度创新起到促进作用。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和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制度创新则是其得以实现的主要基础和保证,贯穿于整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全过程。且其核心问题就在于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持续互动。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创新性改变的实质,也是现代制造业得以发展的主要支撑动力。现阶段,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现有产业的深化均是旧产业经科技创新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而科技创新又会进一步对其产生激励作用。
(二)创新驱动的核心
科技创新一方面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新技术研究、现有技术的改进以及生产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也依托于技术发明和科学发现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科技创新的过程涉及新技术的应用、创新知识孵化、知识创新以及科学发现等几个阶段。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涉及相应的创新主体,而科技创新目标的达成又以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存在直接联系。科技的自主创新会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尽管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仍然相对较弱,研发投入明显不足,大量高技术制造业所需装备和重大装备都需要从西方发达国家进口。尽管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已经转向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但是,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基础仍然在于国外技术的吸收和引进。
由于根据当代经济学者的共识,创新实际上能够形成更加具有创造性的生产力,并且以这一生产力基础来进一步的提升供给需求。最终达成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效果。这对于进一步的突破资源要素瓶颈提供了非常关键的思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创新驱动本身并不单纯的是对投资拉动、出口带动、要素推动的全盘否定,因此可以将其视为制度的再创新和科技的发展,最终对于经济起到了全面的拉动作用。最终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在当代,经济的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这一发展道路实际上无法离开相应的体制机制的支持。因此这意味着只有通过合理的体制机制并且设计出更加完善的经济环境,才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为企业激发创新提供保障,并且可以期待持续的将直接影响创新驱动与经济转型升级的最终绩效。其次,制度和环境作为创新的核心要素之一,能够进一步的营造人尽其才、财尽其流、物尽其用的制度环境。与此同时需要注意,如果想要形成人人创新、万众创新的局面,则需要创新战略的进一步优化,例如我国需要进一步的推动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管理变革和价值驱动。最终能够使其成为适应市场竞争和具有社会责任的经济主体。
二、创新驱动机制的实现路径
(一)科技创新的实现路径
一方面,通过自主科技创新,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创新的主要途径。服务业与制作业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基础,制造业对于服务业的发展和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服务业的发展也能够为制造业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将以往无法编码的隐含性技能和知识在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设备中嵌入,进而提高其产品性能和生产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自主科技创新改造,促进制造业产业创新的实现。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生产中的推广应用,生产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广义的增值过程,其内容涉及终端零售、批发经营、加工制造、订单处理、物流运输、原料采购和产品设计等各个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曲线上,加工制造环节仍然处于相对低端的阶段,而售后服务和产品研发等则属于价值链曲线的高端。
(二)制度创新的实现路径
第一,促进创新驱动的基本要素。先进基础设施的建立,能够为科技创新、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提供基础保障。在基础研究领域,也应逐渐增加资金和知识的投入,并将其作为科技创新的源泉,促进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思想的发展,保障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目标的实现。同时,还需要开发和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力,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使中国的劳动者在日益加深的知识密集型经济中具备优势。
第二,以资源环境改善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要目标。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在于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新阶段的到来,政府制度安排的实施需要以促进产业升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关键点,这就需要我国持续加强能源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基础性产业的支持力度,并关注信息技术产业、精细化学工业、投资类电子产品制造业、机械装备制造业等的战略性地位,这就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物质技术基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从而促进短缺性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第三,开发企业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首先,政府部门需要利用税收优惠和研发支持等手段,促进企业的自主科技创新。其次,还需要制定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从而建立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市场,并保证产业的创新功能的提高。最后,在制度创新过程中,需要对先进高端技术和新能源领域的突破加以关注,以及现代产业体系与增强创新能力的结合,从而增强科技面向经济主战场、服务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能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步融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各个环节,传统以物质资料投入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问题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国家对于创新驱动机制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创新驱动机制促进经济发展,逐渐成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决定我国能否站上世界经济高峰的关键性因素。因此,经济研究人员需要对创新驱动机制发展策略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准确把握创新驱动机制的发展途径,从而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