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经济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

    翟亚玲

    摘 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是合肥经济圈实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有效举措与有益探索。当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产业孵化平台缺乏规模、高端复合型人才难集聚造成了合肥经济圈产业持续发展保障能力不足、产业配套协作发展能力不强、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潜力不佳,因此合肥经济圈应该优化基础设施建设、选取重点扶持产业、注重核心人才引进,真正提升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核心竞争力,以期实现安徽合肥经济圈全面发展。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政策机遇;对策研究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2-0021-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随着我国经济迈入新常态,国家进一步突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由此提出了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中部六省纷纷形成区域经济集聚发展态势,河南的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改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相继成立,安徽省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与合肥经济圈规划也基本成型。在当前经济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中部各省形成经济带或经济圈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协调区域资源,实现对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有效承接,这是未来中部各省实现真正崛起的关键保障,因此本文以安徽合肥经济圈为研究对象,探究合肥经济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障碍与对策,以期促进安徽合肥圈又好又快的发展。

    1 安徽合肥经济圈概述及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价值

    1.1 安徽合肥经济圈概述

    为充分发挥安徽的区域优势,提升安徽区域经济辐射力,安徽构建了以合肥为中心、北衔淮南、西接六安、东临滁州、南连巢湖与桐城、辐射芜湖与马鞍山的合肥城市圈,也简称合肥经济圈,根据安徽省对于合肥经济圈的规划,未来合肥经济圈将形成“一区、五轴、三带、多组团”的区域空间布局结构,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由“点-轴”发展模式向“网络化”模式发展,从而形成安徽地区经济发展增长极,在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同时,辐射中部经济腹地,汲取东部经济要素,最终实现安徽省经济的快速崛起与腾飞。

    1.2 安徽合肥经济圈概述及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价值

    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对于安徽合肥经济圈的发展是具有非凡的价值与意义,具体体现在:第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是发挥合肥经济圈区位优势的唯一路径,长期以来安徽的地理位置非常占有,西接中部地区腹地,东靠长三角经济带,但是一直以来其区位优势难以显现,安徽在中部地区的经济地区也相对滞后,这说明过去安徽仍未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合理路径;第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是安徽抓住产业升级机遇、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举措,毫无疑义当前中部各省都在进行产业升级,而承接产业转移是产业升级最有效、最直接的路径,因此安徽必须要抓住这一机会,并且要在各省市的竞争中突出重围,唯有如此安徽才能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完成中央给的历史使命。

    2 安徽合肥经济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障碍

    2.1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产业持续发展保障能力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产业持续发展保障能力不足是合肥经济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首要障碍。不可否认,虽然合肥经济圈背靠长三角、西连中部腹地,但安徽省的基础设施与武汉、郑州、长株潭地区相比,纵容有自身的优势,但也有突出的缺陷。以铁路运输为例,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株潭都在我国南北铁路网络主干线上,合肥(既不在京九线主干道上也不在京九线主干道)在铁路运输上稍有不足,高铁方面也仅仅是京广高铁与京沪高铁的辅助衔接线上,与此同时,安徽虽然处于长江中下游经济带上,但是合肥经济圈的中心合肥却远离长江和淮河这两大贯穿安徽的主要水系运输通道,水利运输上也有所欠缺。此外,在电力设施(如通讯基站)、供气供水方面虽然与其他中部经济圈差距不大,但也没有突出的竞争优势,因此安徽合肥经济圈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产业持续发展保障能力不足成为安徽合肥经济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首要障碍。

    2.2 产业孵化平台缺乏规模,产业配套协作发展能力不强

    产业孵化平台缺乏规模、产业配套协作发展能力不强是合肥经济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核心弊病。从局部看,合肥经济圈的产业发展综合实力颇具竞争力,如合肥的汽车、装备制造业、家用电器、电子信息及软件等产业比较发达,淮南在煤炭开采、生物制药、机械制造等产业颇有规模,六安在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食品材料等产业方面竞争力强悍,桐城的机械制造、印刷包装、橡胶加工等产业独树一帜。但是从整体来看,合肥经济圈的产业配套协作发展能力不强,各地级市、各区域的产业勾连度较低,由此导致区域经济缺乏竞争合力,造成这种原因在于合肥经济圈缺乏具有交通、资金、科技、规模為一体的产业孵化平台,从而造成各地区产业依靠自身优势单独发展,虽然也形成支柱型产业的成功突围,但是缺乏产业间的协作,产业对于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显得力不从心,也难以真正吸引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2.3 高端复合型人才难集聚,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潜力不佳

    高端复合型人才难集聚、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潜力不佳是合肥经济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制约。通常来说,人力资源的优劣取决于人口、教育水平、经济水平、综合居住环境等多种要素,就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态势来说,中部六省之间不相伯仲,尚未存在具有人才吸引绝对优势的省份与经济圈,但是在人口方面安徽落后于河南,在教育资源方面落后于武汉。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合肥经济圈背靠长三角,南京、上海、杭州对人才的吸引力远大于合肥经济圈,由此造成了合肥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人才吸引的“虹吸效应”,安徽合肥经济圈人才的流失情况比较严重,尤其是各行各业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的流失,这对安徽省合肥经济圈的发展潜力与后劲来说是一个极大的伤害。可以毫不犹豫的说,高端复合型人才难集聚,合肥经济圈的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潜力就难以提升,由此导致真正具备一定竞争力、附加值、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中高端产业难以落户合肥经济圈。

    3 安徽合肥经济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对策

    3.1 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生产、运输、市场三位一体的配套服务保障

    如前所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不明显是安徽合肥经济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首要障碍,因此安徽省在打造合肥经济圈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化。在前文中,我们提到安徽的铁路交通与水运交通方面都不具备优势,那是否安徽合肥经济圈就没有改善的路径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虽然合肥经济圈没有那一个市具有绝对的综合交通运输优势,但是各自的交通特征还是非常明显,合肥处于长三角與中部经济腹地的中间地带,交通斜街与空运优势比较明显;铜陵、芜湖、马鞍山处在长江主干道上,六安、滁州在淮河运输辐射网络内。因此,合肥经济圈要提升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要将经济圈内的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将局部优势充分链接到一起,如高速公路的五横五纵、9条城际铁路的建设要加快,然后发挥“1+1>2”的整体优势。与此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在供气、供水、供电方面的建设。

    3.2 选取重点扶持产业,形成上游、中游、下游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平台

    合肥经济圈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一定要遵循符合自身发展优势,有重点的扶持几大核心支柱产业的发展,真正形成上游、中游、下游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从近年来,合肥经济圈的产业发展状况来看,前十大支柱产业排名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以及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因此,合肥经济圈各市要根据各市优势,对产业进行内部重组,将各支撑产业的上、中、下游企业吸引到区域内,扶持其发展,最终形成上游、中游、下游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平台。例如河南郑州就是由于吸引了富士康来郑州发展,并打造高新电子产业园区,最终吸引了酷派、天语等十来家智能手机生产基地落户。再以合肥为例,合肥在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产业方面独具优势,由此合肥引进多个家电巨头来发展,并在税收、土地、信贷方面给予扶持,截止2017年合肥已发展成全国最大的家电产业基地,并且家电产业是合肥市第一大支柱产业,产值连续多年超千亿元,占据了国内近20%的市场份额,已连续五年居全国城市之首,形成集家电研发、生产、销售、物流及相关配套企业集群的完整的产业体系。

    3.3 注重核心人才引进,构建全面、立体、综合的高端符合人才引进机制

    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安徽合肥经济圈必须注重人才的引进,但是现代经济结构非常复杂,影响人才的落户决策要素越来越多,因此合肥经济学必须注重核心人才的引进,构建全面、立体、综合的高端符合人才引进机制,具体包括:第一,人才引进政策要全面,既要对各行各业的人才都应该给予支持,又要防止大水漫灌浪费资源;第二,要形成立体式的人才吸引制度,以深圳为例,深圳对本科、硕士、博士形成不同的补贴机制,从而形成了一个立体式的人才引进机制,不过对于合肥经济圈来说,因为要振兴实体经济,对于高端专业技术人才也应该给予支持;第三,要形成综合的人才吸引机制,不仅是一次性的物质激励,也可以设置住房、教育及医疗方面的人才福利。

    结束语

    合肥经济圈是安徽践行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安徽全省经济结构快速升级、驱动全面转变、增速顺利换档的关键步骤,在中部地区当前激列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竞争浪潮中,安徽省合肥经济圈必须意识到自身在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协调发展、高端人才储备的不足,并且要快速化解这些不利因素,具体来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实现生产、运输、市场三位一体的配套服务保障;在产业协调发展方面,要形成上游、中游、下游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平台;在人才引进及储备方面,要构建全面、立体、综合的高端符合人才引进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奕豪,张海峰,梁若冰.城市经济圈建设的政策效应评估——以合肥经济圈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7(07).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