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诗与出版人

    仝冠军

    大概是十年前,曾认真把厚厚一摞的《吴宓日记》翻阅一遍,并就此写了有关吴宓和《学衡》的若干文章。回想起来,当时的阅读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即为搜集资料而去、为研究问题而去,并且年少轻狂的我,那时对吴宓在某些问题上的啰嗦与执著,或许还有些不解甚至不喜欢,尤其是他对旧文化的那种痴迷与眷恋,对《学衡》主编一职的计较与掌控。然而当十年后的自己,站在了出版产业发展的十字路口时——甚至可以说这不仅是一个产业的十字路口,而且是我们整个阅读生活、整个文化生活的十字路口,内心深处却对吴宓有了越来越多的理解、同情与敬佩,尤其是作为一个出版人在面对一个时代的即将逝去、面对一种熟悉的生活方式即将被时代潮流荡涤、面对一种理想的淡去之时,这种感受就更加深刻。

    十几本日记读下来,最打动我的并不是吴宓对毛彦文的狂热追求,而是他的一些诗句,尤其是1928年6月1日至2日所作的八首《落花诗》。第一首是这样写的:“花落人间晚岁诗,如何少壮有悲思。江流世变心难转,衣染尘香素易缁。婉婉真情惜独抱,绵绵至道系微丝。早知生灭无常态,怨绿啼红枉费辞。”在自己所作的注释中,吴宓说:“此首总起言世变俗易。我所爱之理想事物,均被潮流淘汰以去,甘为时代之落伍者也。”在当时看来,吴宓等人确实是所谓的“时代之落伍者”,但从长远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吴宓与其好友陈寅恪等人却是有功的。想到时下的出版产业,想到那些浮光掠影的浅阅读和大行其道种种奇幻、穿越、盗墓类的小说等,我想,一些出版人还是要甘做、勇做时代之落伍者的。

    《落花诗》的第二首说:“色相庄严上界来,千年灵气孕凡胎。含苞未向春前放,离瓣还从雨后开。根性岂无磐石固,蕊香不假浪蜂媒。辛勤自了吾生事,瞑目浊尘遍九垓。”吴宓自注说:“此首言我之怀抱未容施展,然当强勉奋斗,不计成功之大小,至死而止。”这种拥抱理想至死不渝,管他外面风吹浪打还是春暖花香的精神和境界,对我们也确有启发。做出版,第一等的好事还是出好书,还是发现好作者和好作品,还是要尽力开时代风气之先,传传统文化之髓。

    《落花诗》的第八首说: “浪蝶游蜂自在狂,春光羡汝为情忙。未容淟涊污真色,耻效风流斗艳装。千曲琴心随逝水,三生孽债供回肠。歌成不为时人听,望里白云是帝乡。”诗下注说:“新文化家、新教育家主领百事,文明世运皆操其手。”套用到出版产业中来,可以说:渠道商、运营商主领百事,产业命运皆操其手。虽是牢骚之语,散发阵阵醋意,但现实中吴宓还是坚持理想,坚守事业。

    1979年10月,吴宓的冤案平反昭雪后,西南师范学院归还了一些残存的遗稿给亲属。在吴宓的读书笔记——关于黄浚的《聆风簃诗》一文中,吴宓录下了黄浚君的《大觉寺杏林》诗。原题为一九三〇庚午《春来文酒花事稠叠,小满既过,始为六诗以记之》。陈寅恪极为赞赏的两句在第一首,诗云:“旧京无梦不成尘,百里还寻浩浩春。绝艳似怜前度意,繁枝犹待后游人。山含午气千塍静,风坠高花谓玉兰一晌亲。欲上秀峰望山北,弱豪惭见壁碑新。”吴宓在《读书笔记》中写道:“至论三、四两句何以佳,宓以己意为解之如下:绝艳指少数特殊天才,多情多感,而性皆保守,怀古笃旧,故特对前度之客留情;繁枝则是多数普通庸俗之人,但知随时顺势,求生谋利,国家社会文化道德虽经千变万灭,彼皆毫无顾恋,准备在新时代新习俗中,祈求滔滔过往之千百游客观众来折取施恩而已。亦即宓落花诗之本旨也。”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出版产业之转型固是大势所趋,但在此转型之际,极易有一种极端心理,即彻底否定传统产业的一切经验与传统,这也是历史一再证明了的。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在研究这潮流、顺应这潮流、引领这潮流的同时,坚守传统出版中的那些不能丢弃的东西,并将其与新的业态完美融合。吴宓在1922年所撰《英诗浅释》中说:“至十八世纪为新旧倾轧异说蠡起之时代,而封建制度之遗迹乃扫荡无遗。而中世纪统一之精神完全澌灭不可复睹矣。故入十九世纪之中叶,凡百分崩离析,杂糅散漫,至于极也……其时高明闳识之士皆深致忧戚,以为破坏之局已完而建设难期,旧者已去而新者未立,譬之栋折榱崩,石飞瓦散而风雨飘摇,栖身无所。” 我们最不愿看到的,就是在一个新世界还没有建好甚至还没有规划好之际,就迫不及待地拆掉了仍堪大用的旧居,以至我们在风雨飘摇中栖身无所。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