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核心竞争力,打造出版强国

罗雪英 毛润政
【摘 要】 自2010年我国提出建设出版强国的目标以来,众多出版社推出了许多内容价值高的精品出版物,然而,就整体格局而言,我国在科技与学术出版方面仍然较弱。大学出版社是学术出版的生力军,理应承担学术出版强国的历史使命。文章对我国大學出版的学术出版策略进行分析,以探讨大学出版社如何有效地打造学术出版核心竞争力,为我国出版强国的建设推波助澜。
【关 键 词】核心竞争力;出版强国;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
【作者单位】罗雪英,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毛润政,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8.006
自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建设出版强国的十年奋斗目标以来,经过出版各界的艰苦奋斗,出版强国工程已取得重大进展。众多出版社推出了内容价值高的精品出版物,一大批具有文化引领作用的标志性出版物陆续出版;图书版权和实物贸易取得实质突破,版权贸易逆差缩小至1.55:1;立体化“走出去”模式初步形成;出版公共服务效果显著,农家书屋全面建成,大批实体书店创新转制,蓬勃发展……可见,经过七年的奋斗,我国出版强国建设工作已取得重大突破进展,离十年出版强国的初始目标已近在咫尺。
然而,就整体格局而言,我国出版仍然强在大众出版与教育出版,弱在科技与学术出版。几年前一项文化影响力调研显示,在世界文化影响力的格局中,美国占43%,欧盟占34%,日本占10%,韩国占5%,我国只占4%。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差距还是相当大的,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的学术出版世界影响力不足。与整个出版强国建设的大局相比,我国学术出版规模、速度、质量的发展速度仍较慢。在承担学术出版重任的队伍中,大学出版社是重要的生力军,应当仁不让地承担起学术出版强国的历史使命。本文拟对我国大学出版的学术出版策略进行分析,以探讨大学出版社如何有效打造学术出版核心竞争力,为出版强国建设推波助澜。
一、大学出版社是出版强国建设的重要生力军
自1955年我国成立第一家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来,至今,我国共有大学出版社114家,接近我国出版社总数的五分之一。60多年以来,从无到有、从初级简略到发展壮大,我国的大学出版社走过了艰难的历程。长期以来,大学出版社在国家教育发展的每一个关键环节,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11、985高校建设,再到1999年高校扩招及至现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每一个重大改革工程中,大学出版社都积极融入、全力配合,出版了大批教育改革发展所需的教材与学术出版物,为各个节点的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及至今日,在我国出版强国战略中,大学出版社仍是承担出版强国责任的主要支撑体。
2010年我国提出出版强国战略以后,众多大学出版社积极创新,开拓进取,在学术出版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许多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一批具有文化引领意义的标志性学术出版物。如上海交通大学推出的“光物理研究前沿系列”,由20多家科研单位联合编成,作为光物理研究的前沿成果已向多个国家输出版权;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的高等教育英语系列教材广受好评,该社成为国内高端英语教材图书出版基地;四川大学出版社专注于古籍出版,已形成文献文集系列、地方志系列、地理文献系列等古籍出版品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14卷本《中华艺术通史》填补了国内艺术类通史的空白;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立足本校专业优势,耗时十年编成的《中国民居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保存价值,广受业界赞誉……这些出版社以本部大学的学科资源为基地,推出了一大批标志性学术图书,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学术出版的整体水平发展,为我国成为出版强国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就整体发展而言,当前,我国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仍显不足。各出版社学术出版发展水平不平衡,114家大学出版社中,除少数知名大学出版社外,许多中小型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还很欠缺。有些大学出版社规模小,未能形成规模效应;有些学术出版物内容陈旧,低水平重复等情况较多,未能形成本社的专业特色与品牌产品;有些大学出版社偏向大众出版而疏于学术出版;有些大学出版社经营不善,入不敷出。大学出版社作为出版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从国家还是从社会的层面,致力于学术出版都是大学出版社的成立初衷与天生职能。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王明舟表示:“大学出版社应将学校的学术优势回馈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大学的社会使命。”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规定,“我们的基本使命是最大限度地促进科学真理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传播,我们只选择出版高水平的学术书籍,而无须考虑它的商业价值”。传播学术、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出版社的基本功能和历史使命。在当下中国出版凝神聚力推进出版强国建设的攻坚阶段,学术出版也成为影响出版强国建设的关键因素。加强学术出版,促进出版强国建设,仅靠国内领先的少数知名大学出版社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出版强国的建设需要每一家大学出版社的积极投入和全力支撑,每一家大学出版社都应在打造学术核心竞争力、促进出版强国建设中有所作为。
二、学术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出版社都十分重视专业出版,依托大学专业资源推出了许多专业品牌,向世界其他国家输出了许多学术精品。然而,由于学术出版写作周期长,专业要求高,受众小众化,出书成本高等原因,许多大学出版社仍然对专业出版畏难,对其功能的认识明显不足。在当下出版强国的攻关时刻,我们有必要对学术出版的战略作用进行更深入的剖析,以认请新形势下学术图书在大学出版社中应有的功能定位。学术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企业在产品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所具备的独特的、价值高的、持续的、不易被跟风模仿和代替的综合能力。独特性即出版社自身所独有的特色,就是其他企业无法模仿和超越的属性;价值性是出版社核心竞争力具有高价值,有利于提高出版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性即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持久稳定性,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不断地注入活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学术出版之于大学出版社完全符合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学术出版内容价值高、持久性强
内容是出版的最大竞争力,一般来说,学术出版物的内容价值超过大众通俗出版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在科技研究、工业发展、人文社科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就,各行各业的发展与成果包含巨大的内容价值,需要通过出版物的形式进行分析、总结、升华和传播。国内知名的大学出版社都曾在学术出版方面做出重大业绩,如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数学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政治、经济出版,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大学英语系列品牌,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建筑、材料出版物等。这些学术系列出版物内容质量高,含金量高,给出版社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产生了巨大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辐射力。同时,由于学术出版的内容质量高,使得学术出版物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大学出版社可以不断在自己的特色领域推陈出新,推出品牌产品,并使之系列化、规模化和常规化,促成出版社形成自己的出版核心竞争力。
2.学术出版专业起点高,不易被跟风模仿
学术出版具有出版周期长、编辑审稿难的特点,但也正因为如此,学术出版物也具有品牌认知度高,难以被模仿和超越的特点。相对而言,大众出版物比较容易被跟风模仿,如小说、美食、健康、生活或教辅之类的图书一旦畅销,市场上马上就会出现一大批跟风作品,也因为此,大众出版品牌的建立和保持更为不易。而学术出版起点高,内容与技术难以模仿,一旦形成品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被超越。如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华历史、艺术出版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经济、政治出版物,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建筑、材料出版物等,这些都是出版社结合自身专业资源,多年沉淀积累而成的出版品牌,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被其他出版社所模仿和超越。
3.大学出版社具有开展学术出版的天然资源
大学的学术性决定了大学出版社开展学术出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大学的特长专业是大学出版社的重要资源。出版社可以依靠大学的专业优势,打造自身的出版品牌。综观国内知名大学出版社的出版品牌,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科技出版,四川大学出版社的古籍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经济、政治图书等学术品牌,无不是倚靠母体大学的专业优势打造的。其次,大学有着相对充足的作者资源,本校的教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已毕业离校的各行各业校友,都是大学出版社可利用的作者资源。近水楼台先得月,丰富的作者资源优势,有利于大学出版社进行长期的系列选题策划,形成精品和品牌。同时,身居大学府,出版社编辑有充分的机会接触、了解到大学最新的科研动态,高校的科研网站、论坛、数据库资源、学术会议、科研沙龙等都是大学出版社天然的选题渠道,这些都是其他类型出版社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些平台和资源是开展学术出版的宝贵财富。
4.学术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重要盈利点
学术出版投入高、周期长,从经济效益去考量似乎很划不来,也正因为此,很多大学出版社更愿意从事大众出版。其实不然,学术出版更能成为大学出版社长久的利润来源。首先,对于大众图书来说,很多读者都有免费获取信息的心理习惯,各种媒体上可供选择的免费读物也很多。而读者对付费阅读学术图书的心理准备相对充足,多数读者愿意为高质量的知识付费。其次,大众图书的可替代性强,但学术图书的学术含量决定了它不会轻易被其他图书替代,高校的学者、学生,以及图书馆和社会科研人群都是学术图书的刚需读者,这就确保了学术图书固定的市场和利润。最后,目前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强国建设,集中推进出版强国建设,对学术出版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不断增加,价值高的学术出版物可获得充足的资金扶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抵偿了其高成本投入。
5.学术出版是大学出版社数字化和“走出去”的切入点
按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工作部署,到2020年,我国传统出版单位应全部完成数字化转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大学出版社完成了数字化转型。但具体而言,大部分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化仅限于把纸质图书转化为电子图书,或与方正、超星数字图书馆进行版权合作,大学出版社网站的内容与功能也不够全面。事实上,相对于大众图书,学术图书具有内容价值高的特征,因而更具有数字出版潜力。大学出版社应把学术出版的内容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开发数据库产品,构建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资源聚合平台和传播平台,促成出版社更全面地向数字化转型。同时,数字化出版方式也是学术出版“走出去”的切入点,从最近几年达成的版权贸易记录来看,国外的学术出版集团更倾向于与中国出版社进行数字版权合作,通过学术出版数字化,可以更高质高效地带动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
三、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力构建策略
1.建立学术思维,培养敏锐眼光
行动有赖于意念的指导,大学出版社应建立常规的学术思维,培养敏锐的学术眼光。大学出版社依托大学而建设,编辑可以通过学术会议、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接触到先进的学术理念。如可以参加学术会议,以增加对相关科研领域最新动态的了解,从而获得选题灵感;可以通過大学的网络科研信息平台了解学术动态、行业发展;可以利用各种自媒体工具获知学术信息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此外,编辑还应对国家政策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及时了解相关政策与动向。许多知名大学的重要学术出版工程都来自编辑的“灵光一现”,上海理工大学出版社“精准医学出版工程”图书项目负责人称,其选题源于学术会议上捕捉的信息,慢慢发展成 60 余个分册的大型出版工程项目。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依靠其作为汽车工程学会成员的便利,经常性获知汽车动态信息,发展成为国内汽车图书出版基地。大学出版社编辑应建立一种敏感的学术思维方式,并使之常规化,于潜移默化中提升选题策划力。
2.创新经营策略,灵活组织出版
大学出版社的生存压力是众所周知的,学术出版周期长、组稿成本高、受众群体小。正如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社长切斯特·克尔所言,“我们以最大的成本出版印数最少的图书,并以最高的价格向那些最不可能买得起图书的人们进行推销,这简直是一种疯狂行为”。且很多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它们的大学出版有份额较大的基金扶持,但我国大学出版社多数的出版都没有资金支持,其经营处境可想而知。大学出版社应在经营活动中多动脑筋,灵活组织出版。首先,出版社可对本社的图书选题比例进行规划,把图书品种分为精品新书、品牌长销书、一般效益书、小众保本书几类。精品新书是出版社每年重点策划的主打学术系列,通过认真论证,重点策划,组织主要力量编辑出版,可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最大的经济效益。品牌长销书即再版的精品学术图书,出版社应做好这部分图书的再版工作,保持品牌效应。一般效益书即出版社允许编辑进行一定的尝试和探索,让其策划新作者、新选题,出版能获得一般效益的图书。小众保本书即受众群特别小众但有学术价值、投入大且明知很难盈利,甚至可能亏本的书,出版社应允许这类小众书一定比例的存在,以获取社会效益,积累品牌效应,通过其他图书的利润对这部分书进行补偿,即所谓“以书养书”。在国外大学出版社,这种例子并不少见,如剑桥大学出版社曾出过一本《新石器时代南印度的畜牧人》,全世界才卖了10本,而牛津大学出版社的音乐教材出版因为受众群小,出版成本高,经常处于亏损状态,但牛津大学出版社多年来一直坚持出版。这种分类运作,可使出版社运作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3.加强社际合作,开展协同经营
高校之间进行资源共享、学术共研和教育合作已是大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这一前提下,大学出版社之间也可以进行社际合作,协同营销。我国许多知名大学出版社,如清华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都在学术出版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这些出版社都是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大学出版社,其拥有的出版资源和大学专业背景是其他中小型大学出版社不可比拟的。因此,中小型地方性大学出版社开展学术出版的一个重要选择就是走协同合作之路,即两家或多家大学出版社依托某一个或几个共同点组成联合体,协同出版。这个依托共同点可以是类似的专业背景、发展倾向,或较近的空间距离等。如医药类大学出版社可以协同策划医药类出版物,地质类大学出版社可以协同开展地质出版计划,同地区出版社可以联合开发整理地方文化遗产等。这种协同经营不一定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安徽大学出版社一样组建出版集团,而是可以灵活机动,因某项目开始而联合,因项目结束而解散。通过此类校际联合,大学出版社能有效整合资源,增强出版力量,获得1+1>2的效应。
4.建立长效机制,利用作者资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者是出版社的核心资源。大学出版社应采取多种方式和多条渠道全面寻找、利用和维护作者资源。首先,大学出版社居于大学内,编辑应全面调研了解本校教师的研究动态,了解其创作与出版意向,并积极沟通以争取到本校优秀作者资源。其次,编辑要炼就一双慧眼,从学术讲座、科研论坛等渠道主动寻找作者资源,从已有研究中分析作者的创作与出版意向,而后洽谈合作。再次,维护作者资源和发现作者同样重要,一次合作成功之后,编辑应继续对作者进行跟踪服务,根据其研究方向策划进一步的选题或套书系列;编辑部还可以用QQ、微信工具建立本社作者群,通过群聊对作者进行经常性的科研信息服务,发布最新出版学术著作信息和年度选题策划计划等。恰当周到的跟踪服务不仅可以维护原有的作者资源,还能产生口碑效应吸引新作者。最后,编辑应从读者信息中发现作者。学术图书的阅读常常是伴随着创作的,读者的阅读行为往往是因为其要进行学术科研的资料收集与查阅,编辑在关注作者的同时,也要关注读者,通过建立完整的终端读者数据库分析读者的纸质图书订购范围与频率、数字文献的订阅情况与评论言论等,通过数据分析发掘有潜力的作者,再通过主动沟通服务最终将读者转化为现实作者。
5.积极开展数字出版,加快出版“走出去”
数字出版具有高容量、易检索、更新快等特点,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数字阅读,这已是大势所趋。而学术图书的读者群体更重视内容获取效率和科研信息更新频率,因而更习惯用数字阅读方式获取科研信息,数字出版显然是学术出版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出版社应加强对本社内容资源的整合,凸显专业优势,创新数字化产品服务形式,拓展知识服务链,实现单一的图书出版商向内容服务商的转变。同时,学术出版物也是大学出版社“走出去”的主打产品。大学出版社应以学术出版为切入点,推动学术出版“走出去”。编辑可以虚心向名社请教,学习对方的版权输出经验;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参加世界图书博览会,了解学术图书贸易格局;积极与国际重要科技出版集团沟通交流,推介我国学科进展以及科技成果;不断思考学习,探索多途径版权输出方式。总之,通过全方面、多途径努力,我们要让自己融入世界学术出版大格局,以学术出版“走出去”促进文化强国建设,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锐意进取,以锻造、提升本社学术出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蒋东明. 大學出版社学术出版的“四个着力点” [J]. 现代出版,2017(9);
[2]王红梅. 浅谈大学出版学术出版的问题与对策[J]. 传播与版权,2017(7);
[3]纪庆芳. 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的问题与思路[J]. 出版广角,2015(10);
[4]李旦,赵斌玮. 打造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桥头堡——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为例[J]. 出版广角,2015(7).
[5]陈奋,宁灿健. 我国大学出版社的学术出版发展之路[J]. 科技与出版,2015(2).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