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教学在高职院校情感教育中的作用
袁月
【摘 要】本文对音乐剧教学在情感教育方面的意义和优势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在音乐剧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两项措施,以期提升音乐剧教学在情感教育方面的内涵。
【关键词】音乐剧;情感教育;高职院校;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155-01
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质,其目标是通过提升学生在情感方面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能力,使之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著名学者鱼霞认为其有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1]。高职院校承担着向社会一线提供应用型专技人才的使命,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剧作为一种融合多种艺术的舞台表演形式,是高职院校加强情感教育的优良载体,其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广泛开展能够丰富情感教育手段,为社会培养素质全面的优秀技术人才。
一、音乐剧教学在情感教育中的意义
(一)能够实践体验式情感教育方式。体验式教育是情感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音乐剧在这方面独具优势,音乐剧是通过戏剧、音乐、舞蹈三种艺术形式进行舞台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听觉、视觉、触觉三个层面接收包含着丰富情感的信息,感受音乐剧创作过程中细腻、生动的情感变化,体验音乐剧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段带来的情感冲击,因此,音乐剧丰富的、多样性的教学手段可以很好的实践体验式情感教育方式。
(二)能够更好的实现审美情感教育。许多学者都认为审美教育能提升人的感性存在,使之更加具有情理交融的能力[2]。音乐剧在审美教育中同样独具优势,具有综合性、通俗性、现代性等美学特征,且题材广泛、通俗易懂、时尚现代,易于被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接受。开展音乐剧教学过程中,要以审美教育为基础,按照美学规律,在音乐剧教学的潜移默化中进行包括音乐、舞蹈、喜剧等方面的审美情感教育,丰富、完善和提升学生的情感能力。
(三)是完善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当前学校教育过于重视智育,情感教育起辅助作用,其弊端早已在教育界中形成共识,需通过其他教育方式进行补充完善。音乐剧教学本身在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完善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其主要作用有:
第一,音乐剧教学具有外显性特点,其教学效果能够及时反映在音乐剧教学活动中。此特征可以便于教师观察学生在情绪、情感方面的反应和变化,使教师能在恰当的时候引导和帮助学生,并借助音乐剧的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
第二,音乐剧作为一种舞台表演剧,易使师生在音乐剧表演过程中产生共鸣,这种心灵碰撞有助于学生对美好事物产生热情和向往,进而产生强烈的感受和追求,对于完善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个人品质均具有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更加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培养。音乐剧教学在情感教育方面的优势及其顺利开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
二、音乐剧教学在情感教育中的优势
音乐剧艺术表现形式独特多样,将戏剧、音乐、舞蹈三种艺术形式有机整合后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具有风格轻快等艺术特点,包容性极强,可以囊括文学、诗歌、戏剧、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其艺术手段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音乐剧教学过程中开展情感教育的优势,对于开展情感教育大有裨益,可以通过实施多层次、全方位的音乐剧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其实效也是事半功倍。
三、在音乐剧教学融入情感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将音乐剧教学融入情感教育需要一定的教学技巧,对教师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因此,教师优秀的个人素质是成功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环,教师自身素质能够直接、深刻影响到学生,其丰富的学识、较高的涵养及其对教职工作的热爱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教师高尚的人格品质也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引导学生奔向着更高的层次,其宽阔胸襟及积极的人生态度更是对学生无言的高明教育。
(二)沟通为主,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良性互动,其良性交往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形成互尊互爱、共同发展的健康师生关系,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方便教师在开展音乐剧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熏陶。在音乐剧教学过程中,良好师生关系更利于教师发现学生情绪的波动,可以更加便利且具有针对性的进行情感教育。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可以促使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形成良性互动。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一定会对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交往中产生良好的示范促进作用。此外,在音乐剧表演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有助于形成以教师为中心,师生之间共同协作的优秀团队。
四、小结
情感教育是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音乐剧教学在情感教育方面的意义和优势进行了阐述,并且提出了在音乐剧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两项措施,以期提升音乐剧教学在情感教育方面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鱼霞.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