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

    摘 要:黑泽明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在他的电影艺术生涯中,他改编了多部莎翁的经典剧作,其中《乱》是电影版改编《李尔王》改编得最好的一部。它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黑泽明对莎翁戏剧的民族化改编。本文通过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视听语言4个方面,分析黑泽明电影《乱》对莎剧的民族化改编。希望通过分析能给中国电影改编西方戏剧带来些许启发。

    关键词:黑泽明;《乱》;民族化;改编

    1 从背景看主题的民族化变奏

    每个导演或作家都摆脱不了他所生活的历史空间,他们的表述中一定有那个时代的本土化特性。所以黑泽明的主题有他自己的历史烙印。

    黑泽明生活在19世纪的日本。日本自二战沦为战败国后,虽然有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但其受到西方霸权主义影响,日本的民族性遭到重创。资本主义的异化使日本人民精神匮乏、道德沦丧,人们需要建构新的秩序和思想。黑泽明的电影主题除了与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相同,即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对人道的关注外,还有对武士精神的歌颂。“他要用武士精神为战败的日本塑造民族寓言。希望通过英雄叙事为人们‘思出一种进入世界的方式。”这是他治疗“生病的日本”的最好方式。另外,在《乱》中的另一主题是反战。黑泽明这一代人经历过二战带给他们的痛苦,所以他坚决反战。影片通过枫的复仇、鹤丸被剜掉双眼及次郎擅自发动战争,导致一文字秀虎家的毁灭等情节,表达了在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无尽伤痛的主题。

    2 故事情节中探寻民族化

    《乱》讲述日本战国时期的故事:一文字秀虎凭借战场上的显赫功绩,成就了霸主伟业。此时他已七旬,希望将国家分给3个儿子。三郎却强烈反对,他责备父亲,认为这样只会导致手足相残。三郎的直言进谏惹恼了秀虎,秀虎决定和三郎断绝关系,并将他驱逐。秀虎交出王位后两个儿子对他的态度十分冷漠,并且他被两个儿子追杀。众叛亲离下的秀虎发了疯,身边只有小丑狂阿弥和忠臣平山守护。在暴风雨的夜里,他碰到了多年前为了斩草除根被他挖掉双眼的鹤丸,秀虎更加疯癫了。三郎带着一支军队找到秀虎,在二人准备回城时,三郎被杀死,最终秀虎在极度悲伤中死去……

    从《乱》的剧情我们会發现,其情节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情节基本一致。这是黑泽明对原著的尊敬,但其中仍有黑泽明将西方戏剧本土化的考量。

    2.1 日本历史传说与《李尔王》情节的融合

    黑泽明将日本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毛利元就作为电影中一文字秀虎的原型,并将他著名的“三矢之誓”运用到作品中,将日本历史文化和西方戏剧《李尔王》作了巧妙结合。黑泽明接受采访时曾说:“毛利元就的3个儿子,都是非常优秀的。因此他家才如此繁荣。我曾想如果不是这样,又会有什么结果呢?它是与李尔王的故事情节交织起来完成的作品。”

    基于日本历史社会文化的特点,黑泽明将《李尔王》中的3个女儿修改成3个儿子。在英国,女性是可以继承王位的。但是在日本,只有男性才能继承王位,且按照规矩必须是嫡长子继承。所以黑泽明将《李尔王》中的3个女儿改编成3个儿子。这样的改编具有真实性,创作起来得心应手。

    2.2 在副线上的改编与东方佛教思想交相呼应

    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为了衬托文艺复兴时期的礼崩乐坏和人心背离,设计了葛罗斯特“家变”的这条副线来映衬李尔“国变”这条主线。并且副线和主线的关系十分密切——爱德蒙欲望的膨胀导致李尔的两个女儿为争夺他互相残杀,也最终导致了考狄利亚和李尔的死亡。所以爱德蒙这一角色更加促进了戏剧的悲剧意味。但在《乱》中黑泽明“砍掉”了整个围绕葛罗斯特叙述的这一副线,取而代之的是对两个女性人物命运的关注。这两个女人一个叫末一个叫枫,当年秀虎杀尽了她们的家人并将她们掠夺来做儿媳。这样的改编突出黑泽明深受东方思想影响的矛盾性。佛教中有“因果报应”,也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这两名女性身上我们看到太多这种宗教意味的延伸。比如末一心修佛,佛教的宽容让她放下了爱恨情仇,将一切归于天命。而枫的复仇则颇有“因果轮回”的味道,秀虎当年杀尽她全家,所以她用肉身蛊惑大郎次郎,导致秀虎悲剧收场。这些都是异于西方宗教的东方哲学。但黑泽明也显现出他对佛教信仰的矛盾性:影片最后,一心向佛的末未能脱离苦海,而是葬身于“苦海”之中。她的弟弟鹤丸手里的佛像也掉落到地上……这一切都表达了身在乱世之中,佛的无能为力。这也是在现实生活中黑泽明身处武士精神分崩离析、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日本的无奈。

    3 在人物塑造上崇尚武士精神

    黑泽明小的时候,他的父亲经常教育他要像武士一样活着,所以黑泽明十分崇拜武士。当他生活的年代变了,对于黑泽明来说,他能在“乱世”中挽救自己的唯一办法就是重塑有坚强意志力和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的武士英雄。比如在主人公的武士精神塑造上,秀虎发疯后撞到当年为斩草除根而挖掉其双眼的鹤丸,这使秀虎从一个残暴的君王转变为反思战争的人道主义者。不仅如此,武士精神在小人物身上也闪闪发光。比如,秀虎在第三城池被围攻时,他的臣子妻妾要么自杀要么舍命护主,尽显忠诚气节。影片最后具有武士精神的人全部死去:秀虎、三郎、秀虎的臣子妻妾。这一切都表明黑泽明心中的苦闷——痛悼武士道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消逝。《乱》是一首献给武士精神的挽歌。

    4 艺术表现上的民族化

    戏剧改编电影时注重影视化处理,这种视听语言也传达了黑泽明的本土追求。

    4.1 以静制动表现秀虎内心癫狂

    《李尔王》中莎士比亚用台词表现李尔内心的矛盾冲突。相比之下,黑泽明电影《乱》中的秀虎在暴风雨中的癫狂则更显静默。黑泽明通过定格、特写镜头表现秀虎的呆滞,用极致的“忍”传递秀虎更猛烈的内心暴动。这样有东方意味的处理是对“哀莫大于心死”的最好诠释。这种刻画人物内心的方式更好地彰显东方艺术的含蓄与留白,让观众在荒野间、暴雨里自由地想象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感。

    4.2 借景抒情推动情节发展

    在东方美学里经常会有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段。如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泽明在《乱》中也生动运用天气寓言故事走向,营造暴风雨来临时的氛围,推动情节发展。影片开始时,天气晴朗,艳阳高照,一派祥和气氛。此时的秀虎仍居高位,与儿子们和邻国国王把酒言欢。当秀虎准备分权给三个儿子时,镜头再一次转向云。此时天上的一团云正缓慢地向上喷涌,这种动态上涌象征着事情的发生在一步步加快,给观众一种压抑的急促感。当秀虎赶走三郎时天边的云直接变成了灰色,并遮蔽住阳光,像一种不祥之兆笼罩心头。到了影片高潮处,秀虎发疯的时候,导演用黑压压的乌云与大火渲染气氛,烟雾交织,表现秀虎内心的狂乱。在这些景象中,主人公无须像在戏剧中一样,通通用台词讲出自身感受;而是用视觉,用具有东方审美情趣的抒情、留白、静谧,把故事讲得生动又直戳人心。

    4.3 日本传统能乐注入的民族风情

    黑泽明的很多电影中都运用日本传统能乐表演来处理故事。比如《影子武士》中敌国首领知道信玄已死后,出于“英雄惜英雄”的痛挽,为其演唱能剧。在《乱》中狂阿弥富有哲理思考的歌唱,具有日本浓厚的能乐韵味,为悲剧的故事增添一些轻松的色彩。“能乐那单一、空灵、突兀、幽深的乐调,极好地表现了日本文学传统中的幽玄、神秘、诡异的特点……能乐的运用,既使观众欣赏到古老的日本艺术,也让他们领悟了改编者的用心,从而实现了将莎剧日本化的目的。”

    5 结语

    笔者认为一个伟大的改编作品,既需要保留原著的精华之处,又要坚守自己本民族的精髓。中国与日本都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的东方国家,笔者希望这篇论文也能给中国电影改编戏剧带来启发。

    参考文献:

    [1] 吴海清,张建珍.民族寓言的现代困境——黑泽明电影的文化分析[J].电影艺术,2003(09).

    [2] 杜隽.黑泽明的《乱》——谈黑泽明对《李尔王》的移植与改编[J].台州学院学报,2007(05).

    作者简介:刘俪英(1994—),女,山西汾阳人,上海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方向:电影学。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