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陆采对李日华《南西厢记》评价的文人立场
【摘 要】王实甫《西厢记》盛名已久,明万历年间李日华改王本为《南西厢记》,在舞台上大放异彩,世人对此争论不一。陆采自负才名,十分不满其改本,评之为“生吞活剥”,其评价所站立场引人深思。
【关键词】《西厢记》;评价;文人立场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031-02
王实甫《西厢记》一出便受到众多名家品评称道,以其艳绝古今的辞采,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在西厢题材文艺作品中成为成就最高、最受瞩目的经典。然而,南曲的兴盛和北杂剧的衰微,使王实甫的《西厢记》逐渐不适于南曲体制而慢慢淡出舞台。为了使这一经典能够在戏曲舞台上继续演出,无数后辈争相翻改,应运而生的李日华改编本《南西厢记》适应南曲的演唱需要,虽评价不一,但不可否认其在舞台上取得的骄人成绩。自负高才的陆采对李日华在改编上取得的成就羡慕非常,却又十分不满,评之为“生吞活剥”,本文通过明朝时代背景下的文人特色探讨陆采在评价中的文人立场。
一、陆采对李日华《南西厢记》的评价
在其新创《南西厢记》序中言:
李日华取实甫之语翻为南曲,而措词命意之妙,几失之矣。予自退休之日,时缀此编,固不敢媲美前哲,然较生吞活剥者,自谓差见一斑,况嘲风弄月,又吾伎常事哉。①
在第一出《提纲》,陆采也言:
千古《西厢》推实甫,烟花队里神仙。是谁改编污瑶编,词源全剽窃,气脉欠相连。试看吴机新锦织,别生花样天然。从今南北并流传,引他娇女荡,惹得老夫癫。②
陆采评李日华改编的《南西厢记》为“生吞活剥”“词源全剽窃”,又说其“气脉欠相连”,认为李日华裁割王实甫原词而成南曲,点金成铁,破坏了原词之韵律。在心怀羡慕又心怀不满中,陆采决定新创《南西厢记》,并且对于自己创作的改编本《南西厢记》期望很高,对自己的才华颇为自信,如第一出的【临江仙】中“试看吴机新锦织,别生花样天然。从今南北并流传,引他娇女荡,惹得老夫癫。”③虽然在序言中说“固不敢媲美前哲”,颇有自谦之意,但“自谓差见一斑”,又在第三十七出的《完宴》下场诗中说“曾咏明珠掌上轻,又将文思写莺莺。都缘天与丹青手,画出人间万种情”④,充分表现了他对于此本创作必将取得骄人成绩的信心,认为它一定能取代李日华《南西厢记》的地位,盛名天下。然而实际上他创作的此本并没有取得他预想中的效果,最终只能成为案头之本,而无法成为场上之曲。
二、陆采评价中的文人立场
至弘治末年,明王朝已经建立百余年之久,百余年的休养生息,使当时社会呈现一派和平繁荣之相,商品经济和社会生活上有了新的发展,对此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有所描述:
孝宗之世,明有天下百余年矣。海内宴安,户口繁多,兵革休息,盗贼不作,可谓和乐者乎!⑤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体现在意识形态上明显的则是文化的繁荣。所以当时人又称:
至于人材辈出,尤为冠绝。作者专尚古文,书必篆隶,两汉之域,下逮唐、宋,未之或先。⑥
一时人才辈出,在文学上的创作,研究,评点等文化领域呈现出繁荣的新局面。沿承中国古文的韵律,及至诗词极致繁荣的唐、宋,明人对于文辞的激赏,音律的推崇越发明显,他们关注中国诗文学,重视传统韵文学。在《西厢记》得诸多特色中,最先引起明人关注的便是《西厢记》剧本文辞的华美。明代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势》评《西厢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陈委婉,深得骚人之趣。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⑦后来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所说:“涵虚子品前元诸词手,凡八十余人,未必皆当。独于王实甫花间美人”。明代文人推崇《西厢记》显然重点在于其曲词。王实甫曲词之优美与明代人民的审美爱好产生共鸣,对于王实甫《西厢记》的喜爱溢于言表,其词之美如二本一折中:
【混江龙】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油葫芦】翠被生寒压绣裀,休将兰麝薰;便将兰麝薰尽,则索自温存。昨宵个锦囊佳制明勾引,今日玉堂人物难亲近。这些时坐又不安,睡又不稳,我欲待登临又不快,闲行又闷。每日价情思睡昏昏。⑧
巧妙化用前人诗句,缀连成珠,美不胜收,所谓千狐之白,萃而为裘者也。
王实甫所出《西厢记》文辞华美,韵律鲜明,满足了明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而正是这种注重文辞为美的文化背景,陆采生活其间,当然也具有相似的审美爱好。另外从弘治、正德年间,文风出现新的转变,情与理的冲突初现端倪,特别是在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下,在小说戏曲中,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且充斥着欲望宣泄,自由而不羁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从明代的大文化背景,人们的普遍审美去判断李日华所改编的《南西厢记》,割裂了王实甫《西厢记》所具有的文辞之美,说其“措词命意之妙,几失之矣。”,保留了王实甫的主要内容,评之为“生吞活剥”。
另外,陆采家族历史渊久,可上溯到魏晋时期,可以说文化积淀深沉,按照《明故南京礼部精膳司郎中南丘先生陆公墓志铭》记载:
末裔蕃衍为郡著姓。宋季朝议府君千九,始家陈湖之壖,公九世祖也.曾祖讳守道,以公再从弟少保公贵,累赠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祖讳碹.考讳溱,更徙居郡城之阊门外,以公责赠工部主事,妣王赠安人,有五丈夫子。公,其仲也,讳应龙,字翼之.南丘,其所自号云。⑨
到了陆采的父亲陆应宾(号如隐居士)的时候,其父好读史,一生不曾走上仕途。母亲胡氏,亦是巾帼不让须眉。其兄亦是文采出众,颇有文学大家之风。兄弟三人,文采出众,成就颇高。可见陆采家族文化积淀深沉,对于戏剧文学性的注重更甚,加之作为明中叶戏曲“绮丽派”的代表人物,更为注重文辞之婉转,典丽,因此,对李日华改编的《南西厢记》十分不满。
陆采少负才名,著有《虞初记》《明珠记》《怀香记》等,加之文学、诗词各个方面都有所成就,以致年少自负,自命风流。所以,在李日华改编《南西厢记》,并在舞台上取得巨大成功时,在羡慕而又不满的情绪下,新创《南西厢记》,期望“从今南北并流传,引他娇女荡,惹得老夫癫。”然而事实上,过于标新立异、偏离原著的改编,并不是能为人们所接受的,从今流传的剧本来看并未流传,而评点也多是批评之言,虽然花费很大精力,最终只能成为案头之曲。
由此可见,经典之作能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不仅在于改编的创新,更在于对于经典的传承。陆采站在其文人的角度评价李日华的改编本,虽作新本,然而过度标新立异,曲词极尽华美,仍不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注释:
①陆采.南西厢记[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2.
②陆采.南西厢记[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2.
③陆采.南西厢记[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5.
④陆采.南西厢记[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136.
⑤曹萌.中国古代戏剧的传播和影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53.
⑥曹萌.中国古代戏剧的传播和影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53.
⑦朱权.太和正音谱[M].台湾:学海出版社,1980.
⑧金圣叹.金圣叹批评本西厢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⑨陆璨.明故南京礼部精膳司郎中南丘先生陆公墓志铭[A].文渊阁四库全书[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陆采.南西厢记[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
[2]陈爱萍.陆采伐曲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杜阿敏(1989-),汉族,江苏南京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明清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