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目前政府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体系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方法,从扶贫效果,资金管理和使用等方面对省级扶贫工作进行评价,但扶贫因素的复杂性和扶贫资金的多样性,导致当前评价方法存在综合评价缺乏针对性,数据收集方法不科學,行政手段不起作用,评价数据不及时、不可靠,与评估要求脱节、投入不足,收益可持续性面临挑战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支出资金管理、完善考核制度、改善考核指标、财政扶贫偏向产业化、科学合理划分和确定项目、实行绩效预算管理、因地制宜,适当增加财政扶贫补助资金、鼓励不同途径资金整合。文章介绍了政府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我国政府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加强监管,从而提高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关键词]扶持资金;绩效评价;资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 F323.9
1 政府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的原则
①公益性原则。政府扶贫资金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贫困人员,拥有强大的公益性,维护公共利益,并从中受益。对于直接为农民服务的项目,他们应得到未付资金的支持,例如,教育、卫生等领域。②公开化原则。政府扶贫资金的使用应该是透明的,并坚持开放的原则。③市场化原则。在政府扶贫的具体过程中,它与市场规则密不可分,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严格遵循市场规则。④安全性原则。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安全性,有效地将其用于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坚决杜绝政府扶贫资金的侵占和挪用现象。
2 政府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1) 综合评价缺乏针对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国家以前实施的一些特殊政策已不能顺应时代潮流,失去了发生的基础,并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削弱。虽然这些政策在过去的某个阶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效果,但它们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例如,由于资金短缺,很难按时发布扶贫资料。反映减贫工作有效性的最直接有效的指标是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和增加贫困人员的收入。在评价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这两个指标是反映扶贫有效性的最有效指标。但是,这两个指标也过于宏观。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扶贫资金对全省贫困县的平均收入增长影响有限。
(2)数据收集方法有所欠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多数人只注重追求经济利益和自身利益,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导致扶贫热情严重受打击和下降。如今,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很少用于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子项目缺乏可行性研究,没有签订投标,也没有签订施工合同,施工内容与计划内容不一致。一些企业培训和对农业发展项目的支持都有出勤形式和协助协议,真实性难以保证;在某些情况下,存在“一次投资”的情况。评价数据主要基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的书面材料。其他指标如“资金率”,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要求,应附加资金使用,但只有少数省份按要求提交材料。有些省份没有第一次完成这些材料,后来通过电话或邮件补充了数据。建立一套政府扶贫基金评价体系,结合现场评价和非现场评价,使评价工作成为真正的监督角色。
(3)评价数据不及时,与评价要求脱节。关于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填写数据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对于一些非标准化(模糊)和其他问题的指标,这个问题在实际评价工作中很常见。调查发现,这主要是由于负责提交材料的人不理解或不了解评价要求。虽然对政府扶贫基金的绩效评价已经进行了三年,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办的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此外,对于运作良好的省份缺乏激励措施。一些指标在各地区之间无法比较。许多项目实施通常需要多年来实施,因此很难完成进度的实际操作。
(4)扶贫资金收入可持续性面临挑战。一方面,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水平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事实上,需要支持所有方面。并不是仅靠投入几万元就可以实现的;另一方面,大部分贫困地区交通不便,物料成本较高,运费较高,国家投资不足,使项目难以实施和推广。
3 完善政府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议
(1)加强支出资金管理,完善考核制度。政府扶贫资金数量有限,但需要在住房建设、水利工程、供电工程、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加以应用。换句话说,政府扶贫资金的管理更为复杂,资金的使用也是扶贫项目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方面,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申报、批准、验收等严格的程序。确保财务资金的安全,避免用于其他目的。开展高密度、多频率、全覆盖的扶贫项目运行和收入分配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强村集体经济监管,建立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专业财务会计制度,参照加强村级会计培训,增强法治意识和规范意识,提高村级会计水平。同时,要认真调查和处理扶贫领域的贪污、挪用、拦截私人、亲友、“拔鹅毛”等问题,增强人民群众的收益和信任感。
特殊评价具有针对性强,项目可比性强的优点。例如,全村推广的专项评价,工业化和扶贫的特殊评价,以及区域发展的特殊评价。特殊评价中最大的困难是数据收集困难且成本高昂。更可靠的方法是与国家统计局合作,委托当地统计局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所需的数据收集数据。但是,由于需要在统计部门的调查点之外进行安排和抽样,并且要有足够大的样本来确保省(自治区、直辖市)级代表,样本也应随着关键工作的变化而变化,每年调研成本较高。
(2)改善考核指标,使财政扶贫产业化。建议绩效指标增加贫困差距变化指标,以反映贫困人口不平等程度的变化。由于国家统计局在计算贫困时考虑了收入和消费,因此贫困差距指标的值可以表示为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的平均值。建议降低“年度项目完成”指标的标准。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施进度来看,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项目计划完成情况的指标值。
解决贫困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财政扶贫的主要目的,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基础设施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贫困地区的生活水平。
(3)实行绩效预算管理。在绩效预算管理的实施中,资金根据绩效完成情况进行分配。健全完善的扶贫工作,项目管理机制,扶贫、财政、水利等相关职能部门要按责任分工加强沟通协商,认真做好扶贫项目的实施,监督检查工作。提高金融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水平。同时,完善贫困户与实施单位之间的利益联动机制,优先考虑财政收入和扶贫金融投资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资产收益权,明确资产保全责任。用“保证收入+分红”探索实施新的扶贫模式。
(4)根据当地情况调整资金扶贫资金。就中国贫困地区而言,贫困程度较高,少数民族人数较多。同时,资金的提供不能在所有地区实施统一标准,应根据当地情况做出适当调整,尽可能符合区域现实。
(5)鼓励整合不同渠道的资金。在贫困地区,由于基础条件差,经济水平低,财政能力有限,仅依靠财政资金难以改变现状。因此,应鼓励资本整合,将不同途径的资金捆绑在一起,加快项目的实施。
4 结 论
评价的最终目标是改善政府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这需要形成合理的奖惩、奖励措施。一是评价结果进一步与政府扶贫资金的配置挂钩,成为决定资金配置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是取出部分奖励基金,奖励运作良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补充工作费用,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评价结果(包括排队和评分)。总而言之,在经济发展现代化中,政府扶贫资金绩效评价还存在一些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值得关注,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以实现减贫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榆琴,李学坤.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1(5):67-69.
[2]高波,王善平.财政扶贫资金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 2014(5):86-89.
[作者简介]刘依然(1993—),女,湖南长沙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财务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