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版画教学改革探究
苏虹玮+苏飞扬+谢玲玲
摘 要:宜春版画兴起于民间群体,上世纪90年代初期达到顶峰,享誉海外。然而,近年来宜春版画艺术创作低迷,边缘化趋势明显。作为培养版画人才摇篮的地方性高校,如何应对市场变化,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是人们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应用型;地方高校;版画;教学;改革
上世纪30年代,以鲁迅为代表的木刻运动兴起为起始,经历数十年动荡发展的特殊时期,再到建国后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需求,我国版画行业得到了极大地发展,群体版画成为当时中国版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时间全国遍地兴起了版画村、版画乡群体。宜春版画亦是如此,这不仅得益于全国版画发展浪潮的推动,更因宜春当地特有的魅力山水、人文风俗所洗礼,人杰地灵的地理环境造就出宜春版画家独特的艺术气息与审美情趣。
进入新世纪,宜春版画群体逐步淡出中国版画圈,不仅是宜春当地版画群体,全国许多地方性版画小群体也都在渐渐消失。作为正处于转型发展期的地方高校——宜春学院,正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本文着力以宜春民间版画的地域特色为切入点,注重以培养地方性应用型版画人才为己任,探究破解该校版画教学面临难题的良方。
一、版画教学凸显的问题
宜春版画兴起于上世纪40年代,90年代初发展至顶峰,曾是国内众多版画群体中的一支主力军,1987年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版画家协会共同举办了“宜春版画展览”专场,次年在日本东京成功举办了“中国宜春版画展”[1]。1999年至2000年,宜春先后被授予“江西省版画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版画之乡”称号。
因上述缘故,我校美术与设计学院于2005年开设了版画课程,其中美术学专业设置了油画、版画、中国画三个专业方向。除美术学专业定为必修课外,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动画三个专业均为选修课。目前,版画课程教学的教师有8人(含外聘教师2人)。从办该专业的十多年来看,举步维艰,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究其缘由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版种传统单一
多年来,宜春学院版画授课版种主要以黑白木刻、彩色拓印和绝版油印套色技法为主,属于木版画艺术范畴,没有铜版画相关课程教学,对丝网版画的教学仅处在初级阶段,止步于学生对丝网版画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的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独立完成一幅丝网版画制作就行了。如此种种反映我校版画教学体系不够健全、教学内容过于传统、教学版种过于单一,与现实需要相去甚远。
(二)教学设施有待完善
学院版画教学工作室,主要以实现木版画教学创作为主,铜版画、丝网版画等常规版种受各种因素影响尚不具备进行全面普及与教学的条件,这些版种因需要专用工艺设备、特定的工作环境和高难度技巧,而不便于普及性教学。如当我们被一幅版画作品精致的表现力、丰富的层次关系、金属厚重的质感所感动时,却不知它所涉及的工艺材料包括腐蚀剂、防腐剂、酒精、煤油、油墨和一定专业的腐蚀房、铜版印刷机[2]。而我校目前的铜版画工作室,只具备印刷工艺,制版所常用的腐蚀技术等相关硬件设施尚未配备,导致铜版画、丝网版画等版种无法进行深层次教学。
(三)教学理念保守缺乏创新
学校现有的版画任课教师,大多偏重传统木刻版画教学和创作,对新版种和新材料的教学、创作与研究涉及较少,影响到学生版画知识面的拓宽。同时,在教学中多停留于口述和示范层面,难以和现代版画技艺前沿接轨,与宽口径、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宗旨不符。没有很好地吸纳最新科技文明的成果,版画的表现技法、表现手段没有得到及时拓展,缺乏创新视觉经验,也就没有很好地让学生及时了解和学习版画可利用的各种技术、材料和可借鉴的制作方式。
二、版画教改可行性发展探索
被列入全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的我们,如何拓宽专业口径,培养社会应用型版画人才,振兴宜春版画,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成为我校版画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
(一)加大投入力度,更新教学观念
1.学校应加大版画课程的课时量,引进版画专业教师,加大兴建铜版画、丝网版画工作室投入力度,争取在硬件上为版画教学提供必要条件。因为版画的制版与印刷过程时刻离不开工作室,工作室的好坏与有无直接影响到师生版画制作的优劣,所以对版画工作室投入的多少,势必影响到版画教学的开展效果。
2.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即打破教与学之间的传统壁垒,鼓励学生提建议、提问题,互教互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增强教学效果。强调教师科研(创作)对教学的作用,即把创作和教学的关系拉近,将创作中运用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成果等直接快速地应用于教学,以改变艺术教育中,艺术创作与技法教学相互脱离的状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版画专业活动,如版画展览、年会、学术论坛和学校组织的版画写生等,这样既有利于他们建立信心,又有利于提高师生的交流与专业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版画在教育过程中的渗透范围,最终催生更多的优秀版画作品和版画艺术人才[3]。
(二)倡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在有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规划纲要中,“四个转到”的第一条便明确提出了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因此,贴近商业化道路,建设更加符合地方特色、突出与市场接轨的版画教学理念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目前,宜春版画市场化可行性发展具备两大利好契机:
1.随着宜春经济发展,广大民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小康家庭逐步增多,民众也渐渐流露出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小康家庭、饭店宾馆、商业步行街等经济文化场所,开始出现对原作艺术品的青睐,但是名家艺术作品价格不菲,与普通大众实际经济状况有所脱离。而版画艺术其独特的“复数性”特征,可将原作批量化,使得单幅作品具有同类绘画艺术所不具备的价格优势,能够适应普通大众的艺术购买力,弥补艺术品市场空缺。
2.根据2016年7月21日中国江西网统计:宜春市目前在建旅游项目68个,投资规模达512.5亿元,全市旅游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其中,文化创意被列入了四大特色旅游品牌之一。“宜春版画之乡”曾经享誉海内外,拥有独特的地方民间艺术底蕴。因此,应当利用品牌效应,合理运用地方高校产、学、研资源,将宜春版画打造成文化创意品牌,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三、强化美术(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
美术(师范类)专业在版画课程的设置与定位上,应当结合就业实际,突出版画课程的师范性特点,强调基础理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培养有较好艺术素养,具备艺术理论知识、美术实践技能、绘画创作与艺术设计创新能力及美术教育能力的社会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当今中小学及美术培训等教育机构的就业需求。
鉴于普通地方高校美术(师范类)专业不同于大型院校专业版画系,无论在课时量分配,还是理论实践高度都无法与其相比拟。因此,这要求我们的课程设计者、授课教师必须对仅有的课程时间、空间进行有效地取舍与安排。如前期授课引用图片、短视频作为理论引入,内容需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而在实践创作过程中,一般以材料简单、易于操作且普及率高的版种技艺入手,教师亲自示范指导,由简至繁丰富课程内容。在仅有的课时安排上,还应当主动地引导学生了解版画史,关注国内外版画发展动态,对传统版画工艺、民间版画特色、现代前沿版画技术进行适当地引入和讲解,丰富版画课程学习。
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方向广,涵盖美术门类众多,对不同门类的课程难免产生个人喜好与厌恶,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勿限制学生思维自由,过度否定其创作立意。版画艺术本身具有多材料、多手段创作的特性,当代前沿版画技术更是与先进印刷业技术几乎同步发展,创作手法多样。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放宽学生的创作思路和手法,还应当鼓励、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只要在版画艺术所允许的创作范畴之内,都应当加以肯定。
艺术源自于生活,取之于民间,一切脱离现实生活的艺术都是空中楼阁,地方高校版画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凸显地方文化特色。宜春版画最辉煌时期就来自于民间群体,在樟树市、新坊乡、上高县等地都有过浓厚的民间版画创作热情和传统,作品题材上取自当地风土人情,表达对生活、对劳动的赞美之情,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在创作方法上,宜春地区的彩拓版画、漏印纸版画颇具地方特色,闻名遐迩。因此,要充分利用具有本土特色的地方资源,通过教学手段,将民间特色文化引入课堂,既有助于促进宜春民间版画艺术的传承,也有利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版画教学模式。
除上述之外,作为地方高等院校,还应加强与兄弟院校版画专业、地方版画群体走访交流、取长补短、合力办展,这有助于开拓师生视野,避免闭门造车造成脱离当代主流艺术语言的局面。宜春学院作为赣西地方性本科大学,自然不缺乏人才、物质和权威性,具备建设一个促进地方发展和交流的版画艺术平台,有助于本校培养版画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版画表现手段呈现多样性,阐释艺术的角度也趋于多元化。艺术内涵和语言形式都在产生巨大的变迁,信息、材料技术的进步把版画教师引向了实验、探索、发明的时代。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作为地方高校,在版画教学方面需要做出改革性教学探索,绝不能光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应该让学生走出去,将创作的版画推出去,注重培养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振兴宜春版画,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程国亮.宜春版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
[2]王平.由高校版画艺术教育的现状谈版画普及[J].文教资料,2013,(21):60-61.
[3]江湛.浅析版画教育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现状及意义[J].现代营销,2012,(07):257-258.
作者单位:
宜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