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旦角服饰风格研究

    周路平

    【摘 要】目前有关古代戏曲服饰研究的文献资料很多,涉及到豫剧服饰的历史渊源、构成要素及艺术表现力方面的内容也有,但剖析豫剧服饰组成要素的符号性和意义的很少。本文着重从旦角服饰的服装款式特点出发,结合现代符号理论进行分析。用独特视角解析豫剧旦角服饰风格,为豫剧服饰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豫剧旦角;服饰款式;服饰符号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027-02

    戏曲是中华的文化遗产,在中国社会的文明史上有重要地位,而戏曲服饰是戏曲演绎必不可少的工具,形形色色、精彩纷呈的戏曲服饰是演员与观众传达信息的重要媒介。

    豫剧是中国著名剧种,其服饰随着豫剧发展使各个角色行当有了自己的固定模式。在以旦角戏为主的豫剧里,旦角们多姿多彩、变化万千的服饰,也是豫剧的一大看点。从青衣、花旦、武旦、彩旦、闺门旦,再到花衫、贴旦等,形形色色的旦角,她们的服装各有千秋,不尽相同。但是豫剧服饰研究的匮乏,限制了大家对豫剧的理解。豫剧服饰的研究,能够激活豫剧服饰魅力,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一、豫剧旦角服饰起源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葛天氏是古时候的一个原始部落,他们那个时候的活动场地集中在现今的河南省长葛市。那时部落里的原始歌舞所用的辅助工具,虽然离豫剧服饰相去甚远,但因为是在河南境内,也可以认为是豫剧服饰的雏形了。最早介绍戏曲服饰“穿关”的是明代赵琦美辑录的《脉望馆钞本古今杂剧》,关于旦角服饰,有人推测,汉唐时期的旦角服饰是女性的生活服饰,如《教坊记》里《踏谣娘》是由男子穿着唐代妇女的生活服饰扮演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旦角开始由女子出演,这其实满足了人们对舞台艺术的心理需要,旦角开始走俏以后,装扮旦角的服饰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程式和制度。

    二、豫剧旦角服饰特点

    豫剧服装在很大程度上学习了京剧的服装形式,京剧服装约在清朝中期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以明朝的服装的样式为主,按其样式可以分为蟒、褶、衣、靠、帔几大类,豫剧也大体分为这几种类型。戏曲旦角服饰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受到各种历史因素的影响,经过时间的演变而来的。

    现行豫剧旦角服饰的形式汲取了明代日常生活服饰的样子,清朝旦角的表演规制形成以后,其穿戴程式也基本确定下来了。有些戏剧的剧本甚至会对剧中人物的穿着有明文规定,剧作家主张演员的装扮要与剧情紧密贴合。这样细致严谨的规定,推动了戏曲旦角演员的服饰程式化发展。

    众多的的行头里,蟒这一类是男女都可以穿的礼服,但只能是王室贵族身份的人。褶是斜襟长衣,是谁都可以穿的便服,只是华丽程度不同而已。衣是除了蟒、褶、靠、帔之外所有衣服的总称,有长有短。靠也叫甲衣,武将在战场上的穿着,有软靠、硬靠之分。因为女演员的加入,后来有了改良靠。帔是对襟的长袍,在戏曲里比较常见。

    在豫剧舞台上,皇后、妃子等贵族女子的常见服饰是:宫装、女蟒、女官衣。仙女这种身份比较特殊的形象经常穿的也是宫装,宫装红色居多,小圆领子,衣肥袖阔,上面是衣,下面是裙,腰间系着飘带,与水袖接合的袖子上,有数道彩绣。里面的衬裙,以平金绣和彩绣的手法绣上牡丹、凤凰或者别的花草纹路点缀,十分具有观赏性。

    女蟒,圆领,右边开衽,衣袖宽阔,加有水袖,女蟒较之男蟒短,男蟒长至脚踝、女蟒仅过膝盖长,女蟒是旦角女装里最庄重的服装,一般绣有凤凰、花卉的图案,男演员穿蟒袍需要配上三角领,女演员穿着蟒袍会搭配云肩,除了老旦,穿蟒服都要围上玉带。官衣,与蟒袍样式相似,与蟒袍的不同之处在于纹样装饰,女官衣腰间常束有多彩飘带和软带。

    帔的材质主要是缎子,上面绣着龙、凤、禽、鸟、鹿、花卉等纹样来区分人物的身份。起初帔的颜色只有红、黄、蓝这三种,随着戏曲发展的需要,紫色、绿色、粉红色、秋香色也逐渐出现了。在此之前,绿色曾经是受鄙视的色彩,《李训传》记载:“训既败,被绿衣,诡言黜官。”可见绿色是被贬的官员的服装颜色。

    女褶子也是对襟、圆领、袖子肥大,带有水袖,褶子与帔不同的地方就是长度比较短,女褶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贫苦的老年妇人穿的,如《清风亭》中的贺氏;另一种有花、素之分的褶子是供青衣行当穿的。花褶子是家境殷实的女子穿的日常服装,一般绣有散枝花卉图案,没有团花图案。这样的褶子可以直接穿在外面,也可以当作衬衣穿在帔的里面。素褶子也叫做青衣或青褶子,也是对襟,有一种黑色滚蓝色边的褶子,是专门给穷困的中年妇女穿着的,如秦香莲。

    袄、裙、裤也分为花色和素色两种,袄可以和裙搭配,也可以和裤搭配,穿裙袄的比穿裙裤的人物角色家庭背景好,穿袄裤的少女家境不是很好,如《拾玉镯》中的孙玉娇,在表演中就穿着袄裤,用裤搭配袄的时候,腰间需要系着四喜带。穿袄裤的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丫鬟、武旦、花旦、媒婆,武旦的袄是对襟、立领、缎子料、束袖,花旦的是大襟、立领、小袖,绣花多,媒婆穿的是深颜色长达膝部的、镶着宽边的肥大袄裤。

    戏曲里巾帼女将的战袍称作“靠”,靠的原型是古代将领行军作战穿的铠甲,一般也是缎料所制,长身、圆领,靠的前片腹部这个位置叫做“靠肚”,其上附着一片鱼形绣片,行话叫做“吊鱼”,领口部位的绣片叫做“三尖”,后背上扎着“背虎”,是用来插靠旗的,腰部有两片“靠腿”从大腿两侧垂下来。靠的颜色也十分丰富,以有无靠旗分为软靠和硬靠两种形式,有靠旗就是硬靠,没有就是软靠。女靠的样式比男靠样式多,但男靠颜色比女靠颜色要丰富。

    斗篷在日常生活中是御寒的衣物,男女都可用,在戏曲舞台上表演身体虚弱、在路上、出远门,例如《新白蛇传》里白蛇生下儿子以后披着粉红色的斗篷、带着斗篷帽。斗篷的颜色和图案限制很少,是比较丰富灵活的,红、绿、蓝、紫、黑等,还有明黄、杏黄、这两种只有帝王才能使用的颜色,也有白色的斗篷是孝服的一种。

    坎肩也分男女坎肩,女用坎肩是小姐、丫鬟的常穿服装,一般会用浅色调的衬衣搭配深色坎肩,相反地,深色的衬衣就要搭配浅色的坎肩,坎肩除了不能用明黄色和绣龙凤图案以外,色彩和图案限制也很少。坎肩也有长短之分,因剧中人物形象的性格不同而选择或长或短的马甲,穿长马甲的人物必须稳重、大方,走路头不动、肩不摇,穿短马甲的多为活泼开朗、热情奔放的彩旦,走起路来脚下生风,穿短马甲刚好能配合她们夸张的肢体动作。

    三、豫剧旦角服饰的符号性

    石亚丽在其《传统戏曲服饰的分类及图案纹饰特点研究》一文中提到:传统戏曲服装的图案具有特定的程式与寓意,各类戏曲服饰的图案纹样都有自己的特点,例如靠的纹饰图案以鱼鳞纹、丁字纹为主,以海水纹为辅,以彰显翻江倒海的威武气魄,靠牌、靠领、靠旗等配饰物一般绣有龙纹或虎头纹,并以颜色区分为红、绿、杏黄、深黄、白、黑、紫、粉、湖靠等。

    豫剧服饰的款式,包括套装款式和部件款式,具有以下特点:来源于历代的生活服饰,经艺术加工后,脱离了生活的自然形态,造型多为宽袍阔袖,全封闭式,不显腰身,平面裁剪,手工制成。款式的符号功能主要是区别角色的符号意义,如职业、性别、年龄、性格、民族、身份、等级、等状况。

    色彩是生命,造型艺术离开色彩就失去了生命力。豫剧服饰的颜色来自生活常服,在历代冠服制度中都有专门规定,具有符号性。其意义表现为以下几点:

    指示方位,吸收了中国古代五行、物色、五向的观念,分别用青、白、赤、黑、黄表示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角色。

    指示身份等级,分为上五色、下五色和杂色上五色指红、绿、黄、白、黑,为身份高贵者穿用,下五色指紫、粉、蓝、湖、秋香,杂色指古铜、月白、桃红、灰、金等;指示人物性格,红色表示庄严高贵,地位较高的王侯、宰相、钦差、元帅才能穿用,绿色表示威严英武,适合地位很高的武官穿戴,白色表示英俊潇洒,适合于少年穿戴,黑色表示人物刚直,适合性格暴躁的武将;指示风俗和文化,红色常作为主打色,用于喜庆场面,白色是哀悼之色,死者的亲属多身着白衣或头缠白布。豫剧服饰是将各种颜色进行组合应用,色彩鲜明、对比强烈,表现了人物鲜明的身份和性格,同时也丰富了舞台造型,营造了特定的气氛。

    纹样是豫剧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符号意义,不同的纹样代表不同的意义。龙纹代表着身份高贵,为皇帝专用,象征着皇权,分为团龙和行龙两类:团龙象征性格文静、气质庄重;行龙象征性格粗犷、气质威武。风纹是权力与女性的象征,广泛用于女蟒、女皇帔、宫衣等女性服饰。

    饰物是服装中最具光彩的组成部分,豫剧服饰的饰物种类繁多,对豫剧服饰起到了良好的美化、装饰作用。水袖,可以保护戏衣,还可以用于歌舞表演,有十几种不同含义的表演功夫,例如:挥袖表示叫人离开,招袖表示叫人来,投袖表示生气,摆袖表示飘洒自如。

    参考文献:

    [1][明]赵琦美.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A].古本戏曲丛刊[C].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

    [2][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3]龚和德.清代宫廷舞台美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4]任半塘.唐戏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明]宋濂.元史·舆服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6.

    [6]马紫晨.中国豫剧[M].郑州: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

    [7]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湖北卷[M].北京:中国SIBN中心,1993.

    [8]张庚.中国戏曲通史(上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9]关小知.读<红砚记梦诗注>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0]许祥麟,陆广训.大综合舞台艺术的奥秘——中国戏曲探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11]邓充树.川剧旦角表演艺程[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

    [12]孔宪易.如梦录·街市[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

    [13]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4]樊爱众.樊粹庭与我[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